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定义?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foodborne disease outbreak,简称FBDO)一般是指两人或多人共同进餐或食用同一食物后出现相似发病症状的一类疾病暴发事件。
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可按事件性质、分布特点和暴发原因等不同方法分类,如按事件性质,可将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为无意引起的和蓄意制造的两类不同性质的暴发事件。
有毒动植物引起的食源性中毒和某些食源性化学性中毒引起的单个病例因发病症状较为典型或病因较明确,一般来讲比较容易确定为食源性散发病例。
食源性疾病宣传标语?
1.清减不是梦,饮食新革命。
2.注重饮食身体好,加强锻炼疾病少。
3.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4.自觉遵守食堂纪律,养成饮食卫生习惯。
5.倡导节约用餐,崇尚健康饮食。
6.饮食调配在精心,运动适量有恒心,幸福健康不担心。
食源性疾病检测的法律依据?
第十一条 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国食源性疾病监测的问题包括?
(一)监测主体
辖区开展食源性疾病诊疗的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监测内容
1.医疗机构发现食源性聚集病例,及时向当地县区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食药监部门报告。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食品安全事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流行病学调查后,调查结论为食源性疾病暴发的相关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等。
(三)监测结果报告及要求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上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当在每个工作日内审核、汇总、分析辖区内的食源性病例信息,发现辖区内有共同饮食史的聚集性病例、死亡病例及其他食品安全隐患的,核实后及时向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
2021年食源性疾病宣传口号?
注重饮食身体好,加强锻炼疾病少。
食源性疾病系统怎么改密码?
先用原密码登录系统,然后在设置里修改密码即可
病毒(virus)是一类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其大小、形态、化学成分、宿主范围以及对宿主的作用亦与细胞形态的微生物不同。病毒非常小,无细胞结构,大多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病毒的基本特征是其基本结构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
食源性病毒与食源性细菌的区别
①只要微小的食源性病毒的数量即可导致机体发病;
②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例如诺瓦克病毒患者粪便中,该病毒含量高达1011个/g);
③病毒严格在细胞内寄生,不能在水和食物中繁殖
;④在寄主细胞以外的环境中,食源性病毒相当稳定,并具有较强的耐酸性。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法律依据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职能由卫生健康部门承担。
黄鳝的疾病预防措施有哪些?
1. 吸吸衰竭症
症状:鳝苗在清水中漂养时,头吻端长时间伸出水面,下颌部始终处于吸气膨大状态,并且惊动不下沉或下沉后头部又立即伸出水面,俗称“打桩”。外观体表无机械损伤,无充血现象,黏液正常,解剖脏器无炎症,但血液暗红。
防治:①苗种收购时尽量减少中间环节,并低密度带水草运输;②苗种下池(箱)前,用双黄连、电解多维、青霉素等消毒。③苗种下池(箱)时,尽可能剔除“打桩”的苗种。
2. 脱水症
症状:鳝苗在漂养时,开始表现为游动异常有力、快捷,轻握鳝体无柔软感,略僵硬,外观体表微微泛红。漂养10小时后,鳝苗呈吸吸衰竭症状。下池后,鳝苗拒食并附在水草之上,机体僵硬,黏液减少,继发细菌感染,皮肤坏死,48小时后开始死亡,5天后达死亡高峰期,死亡率达90%以上。
防治:①低密度带水草运输鳝苗,容器要留有40%以上的空间;②开食后,投喂维生素C、维生素K、尼克酸或多维;③下池(箱)前,使用抗酸剂、电解多维等浸泡。
3. 赤皮病
症状:病鳝机体瘦弱,体表局部出血、发炎,尤其是腹部两侧最为明显,呈块状病灶,严重时腐烂至骨。
防治:①用1毫克/升聚维酮碘溶液全池泼洒;②用磺胺噻唑拌饵投喂,第一天用量为10克/100千克黄鳝,第二至第六天用量减半;③用2.5%食盐溶液浸泡病鳝10~20分钟或用5%碘酒涂抹患处;④用0.05毫克/升明矾溶液全池泼洒,两天后再用生石灰液泼洒水面。
4. 肠炎病
症状:病鳝行动缓慢,食欲减退,头部颜色特别黑,腹部膨大,出现红斑,轻压腹部有血和黄色黏液流出,解剖可见肠道充血、发炎,肠内无食物。
防治:①每100千克黄鳝用磺胺胍10克或用1千克大蒜+0.5千克食盐拌饵投喂,每天1次,连续6天;②在内服药物的同时,外用生石灰液或季胺盐络合碘制剂泼洒。
5. 腐皮病
症状:体表皮肤出现许多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的红斑,腹部两侧最多。病情严重时,皮肤呈点状溃烂,并向肌肉延伸,形成不规则的小洞,殃及内部脏器而死亡。
防治:①每100千克黄鳝用磺胺胍10克,拌饵投喂,每天1次,3~6天为1个疗程;②每100千克黄鳝用磺胺脒2克+水蚯蚓1千克,拌饵投喂,连用5天;③每立方米水体用红霉素25万国际单位,每天1次,连续3天。
春季养猪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
春季气温回升,细菌繁殖力增强,是猪传染疾病的高发时期。一不注意,猪群容易感染,传染性疾病一旦蔓延,会对养猪户造成较大的影响。所以今天小编总结了春季猪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措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1、猪流感
猪流感属于急性猪病,通过空气传播病菌,对猪的呼吸系统进行感染,传染性极强,发病速度较快,容易在猪场、养殖基地等爆发大规模的流感病毒传染。猪在感染猪流感病毒后,会出现食欲不振、厌食、体温升高、气喘严重、四肢无力等症状,虽然症状特征明显,但一般经过治疗后七天左右就可恢复,病程较短。但如果管理不当,极易扩大感染范围,提高猪的病死率。
预防措施:根据季节对猪舍环境进行改造,使猪舍始终保持在通风状态下,避免病菌在密闭环境中繁殖。保持猪舍卫生方并定期消毒。还可以注射猪流感预防疫苗,一旦发现病猪,要迅速将其隔离,对所在区域进行消毒处理,对病猪给予医治,防止猪流感疾病的扩散。
2、猪腹泻疾病
猪腹泻疾病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多在冬季春季发病,主要有病毒性腹泻和细菌性腹泻两种形式。猪腹泻疾病的主要病因是消化道感染,具有传染性,传播速度快,感染后会出现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仔猪由于免疫力较差,患病后的症状要比成年猪严重,除了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的现象外,严重者会持续呕吐,出现脱水症状。猪腹泻疾病在仔猪中的发病率很高,但致死率较低。
预防措施:注意猪舍的保暖问题,是预防猪腹泻疾病的有效措施。严格对猪舍饲养环境进行检查,保持温度和湿度的合理,使空气自然流通,保持猪舍内始终处于干燥状态,尽量做到饲料新鲜不变质。另外,在防止猪腹泻疾病的感染措施上,还需要对猪舍定期烧碱消毒,采用注射疫苗的方式加强对猪腹泻疾病的预防措施。
3、猪呼吸道感染疾病
猪呼吸道感染疾病多发生在春秋两季,主要是由天气寒冷、环境潮湿、气候变化等原因引起的,呼吸系统出现病毒性或细菌性感染,猪在患病后会出现呼吸不畅、气喘、咳嗽等症状。若养殖场不注重对卫生方面的管理,极易导致猪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大范围传播。猪呼吸道感染疾病的病程较长,对猪的健康生长具有很大影响,急性病症的致死率较高。
预防措施:在对猪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防阶段,首先要保持猪舍的干净卫生,定期对猪舍内产生的垃圾打扫清理,保持猪舍的通风干燥,对猪舍进行定期检查,可采用注射疫苗或拌料黄连解毒散加呼吸特效加解霉净的方式对该疾病进行预防。
4、猪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FMDV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病猪口腔、蹄部会起泡,还会出现烂斑现象、感染后出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的现象,对仔猪的致死率较高。
预防措施:饲养和护理一定要加强,猪舍要保持清洁、通风、干燥、暖和,还要增加适当的饮水,加强多种营养有机搭配,遇到不食的情况要进行人工喂养。每天用消毒液对猪舍进行消毒是最根本的控制方法
5、猪渗出性皮炎
猪渗出性皮炎是一种常急性传染性疾病,多发生在哺乳期猪仔和断奶猪仔身上,猪渗出性皮炎是有葡萄糖球菌引发的疾病,通常情况下人们也将猪渗出性皮炎称为"猪油皮病"或者是"仔猪烟煤疹"等,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猪仔全身性、急性渗出性皮炎。猪渗出性皮炎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以及死亡率高。
预防措施:产房应严格执行消毒工作,在母猪进入待产房前用40℃的温水清洗全身,然后用0.1%聚维酮碘溶液进行消毒。仔猪出生后用消毒毛巾将猪口、鼻及全身皮肤上的粘液擦洗干净,然后再放入已消毒的保温箱或是其他消过毒的容器内。仔猪在进行断脐、断牙、打针时均应按照正规步骤操作,要用碘酒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细菌感染。
食源性蠕虫名词解释?
食源性蠕虫是指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