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谁能解释川崎病?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2-05-28 12:24   点击:250  编辑:屈晴   手机版

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首次报道,属于自限性、急性全身血管炎,该病常见于年龄不超过5岁的婴幼儿。

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主要有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病变、球结膜充血、长时间发热、多形性皮疹、手足硬性肿胀伴指尖脱屑。心血管系统损害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可以形成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相关研究显示,川崎病患儿没有及时接受治疗进而发展成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25%。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最为常见的婴幼儿获得性心脏病为风湿热,但近年来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上升,川崎病已成为婴幼儿最为常见的导致获得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同时亦有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川崎病同样有可能成为成年人缺血性心脏病的威胁。此外,国外亦有研究表明,川崎病也是小儿发生过敏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且,在许多国家随着川崎病诊断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川崎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极有可能是易患者体内被多种微生物损伤,促使B细胞及T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从而出现瀑布样效应,最后引起全身炎症反应。随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最终将会被人类揭开,并找到更加快捷、有效的治疗方法。

川崎病又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易患人群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以免疫介导为主的全身血管炎。好发于5岁以下的宝宝,多集中在1-2岁之间的宝宝。现在的季节正是该病好发的时候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专家推测感染的因素最大,常见的有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就是持续性发热,体温39度以上,持续1-2周,虽然体温还有1-2度的波动,但仍高于正常体温,且予抗生素治疗无效。2 皮肤黏膜出现改变:发热2-4天躯干部会出现弥漫性的麻疹样斑丘疹或者猩红热样的皮疹;急性发热早期手足会出现硬性水肿,手掌、足底出现弥漫性红斑,出现疼痛和僵直,恢复期时这些部位会出现大量脱皮; 黏膜改变:3-4天会相继出现眼球结膜的充血,咽部黏膜充血,口唇干燥,出现裂纹,舌头如杨梅样。3 发病初期会出现一过性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的肿胀,质较硬,轻度压痛,热退后消散。但也会出现心血管症状和体征,出现时间不定,多表现为心肌炎、心包炎以及心律失常。

该病的治疗主要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尽早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积极控制血管炎症,补液、护肝、护心以及相应的支持治疗。本病发病初期易被家属误认为感冒,故家属要引起重视,当使用感冒药治疗无效时要迅速就诊,做相关检查以期达到早期诊断,以免延误治疗。家长们还要注意9个月以内是不可以宝宝接种疫苗的哦。

本期答主:王倩倩 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