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预生活文学的代表作家?
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来了一个年轻人》)是“干预生活”类小说中的代表作
二、“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学领域有哪些成就?
“双百”方针的产生
背景:1956年, 改造完成,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容:1956年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是提出在 工作中,实行“ ”的方针, “百花齐放”是指 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是指在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双百”是党和国家关于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
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批评活动活泼泼地开展起来。文学理论界集中探讨了现实主义的有关问题,对历来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新的认识。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阶级性与人性、世界观与创作方法、歌颂与暴露、人物塑造、风格与表现手法多样化等问题,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其中,何直(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陈涌的《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周勃的《现实主义及其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巴人的《论人情》,钱谷融的《论"文学是人学"》等文章,直率地对文学批评中的简单化、庸俗化和教条主义提出了批评,并做了学术上的积极探索。这次讨论直接涉及了文艺创作的一些本质问题,很好地体现和贯彻了"双百"方针,是卓有成效的。 文艺思想的活跃带来了文艺创作的春天。作家们在"双百"方针指引下,敢于反映现实,大胆干预生活,挖掘生活本质,暴露生活中的阴暗面,描写曾被视为禁区的人性和人情等领域。于是,一批优秀的小说作品尤其是短篇小说作品涌现出来。揭露阴暗面的作品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刘宾雁的《在桥梁工地上》,耿简的《爬在旗杆上的人》,李国文的《改选》等;表现人情人性的作品有: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等。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刻画了天真单纯、寓于理想和革新精神的青年林震的形象,与他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官僚主义色彩浓厚、世俗守旧的刘世吾。作家细致深入地剖析了刘世吾的精神状态,对他思想的成因、矛盾与困惑进行了深刻地挖掘。作品开风气之先,敢于针砭时弊,鞭斥官僚恶习,发表之后引起强烈反响。不久,"反右"斗争扩大化,小说遭到了批判。 宗璞的《红豆》描写了发生在解放前夕北京某大学的一场爱情悲剧。这是当代小说中一部较早正面反映情感问题的作品。大学生江玫与齐虹相恋,但面对革命的来临,二人发生了分歧。人生观、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选择,女主人公江玫毅然投身解放事业,而齐虹退缩了。作品把人物之间的冲突放在革命斗争即将来临的背景下和缠绵悱恻的爱情氛围中,较为深刻地揭示了爱情悲剧的主客观原因,并使人物形象在情感和投身革命事业的抉择中凸现出来。由于对爱情心理的真实描写,小说一发表就引起广泛关注,但不久就与其他写人情人性的作品一道被打成了"毒草"。 如果说,"十七年"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建设,赞美社会主义新生活,那么上面两类大胆干预生活的小说则是一种难得的补充。它们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和表现对象,行使了暴露光明之下的阴影的职责。这类作品的出现,表明文学创作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化,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些作品发表不久,便因反"右"斗争扩大化而遭逢厄运,统统被打成"大毒草"。此次现实主义创作潮流未能获得蓬勃发展就被扼杀,实为当代文学的一件憾事。
三、重放的鲜花名词解释?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以后,小说界出现了两类新作品:
一是大胆干预生活,揭示工作中的“阴暗面”,塑造较为复杂的人物形象的小说,如《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一是勇于冲决一些人为设置的“禁区”,展示爱情生活本身的复杂性的小说,如《红豆》。
这些作品在反右运动中,遭到不应有的批判,直到文革结束后才重见天日。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将其中有影响的作品收集一起,重新出版,命名为《重放的鲜花》。
四、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作品中王蒙的小说?
王蒙于1956年发表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年青人》是50年代中期干预生活作品中的代表小说。
干预生活,是1956年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会扩大会议上一些同志提出的、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的创作主张。当时,文艺创作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存在着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和回避生活中重大矛盾的现象。王蒙的小说正是这一艺术创作主张的反应。
五、论述:什么是“干预生活小说”?其代表作家作品、文学主张和意义?
“干预生活”就是要研究生活,思索和解释生活,对生活有所行动。即作家应该以主人翁的姿态,勇敢地去探索现实生活里的问题,把它们揭示出来,给腐朽、落后的事物以狠狠鞭打,并且呼唤与鼓舞人民与种种阻碍我们事业前进的丑恶现象作斗争,以推动历史前进。刘宾雁的特写《在桥梁工地上》、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最早体现了这一主张。这些作品对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尤其是官僚主义、教条主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六、宗璞的红豆是干预生活小说吗?
宗璞的《红豆》是1956年在毛主席的倡导下出现的一批反映现实社会黑暗面和问题的少数敢于“说真话”的小说,同期比较著名的干预生活的代表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
七、40-60年代中国作家?
白桦
白桦,原名陈佑华,出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中山铺,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1954年,担任剧情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的编剧。1957年,创作诗集《热芭人的歌》。1965年,发表话剧《像他那样生活》。1976年,担任战争电影《曙光》的编剧。1980年,担任剧情电影《今夜星光灿烂》的编剧。1986年,由其创作的长篇小说《爱,凝固在心里》出版。
八、五十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的作品中王蒙的小说?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那时候,典型的干预生活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