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静夜四无邻!是什么意思?(请问“直到相思了无意?)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4-21 07:51   点击:15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静夜四无邻!是什么意思?

静静的深夜四周没有相邻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喜外弟卢纶见宿》

作者: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二、请问“直到相思了无意?

人海中相遇,能否问一下你的名字

但愿离去是幸,我愿永不归来

只是想写一篇日记,放在不同的地方致我无法诉说的秘密,和无处安放的思绪,想说说我和另外一个人的小事情也许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注定的遇见。我和他是在超市遇见的,一切都是因为在人海中多说了几句话,也是搞了笑了,这一点也不按套路出牌 他来自祖国的大西北,那里有青山有冰川,有湖泊有峡谷,有草原有沙漠,还有更重要的,有好吃的, 你可能想象不到,你会莫名其妙的认识一个人,而且你会觉得你可以把他当做远道而来的朋友一样,然而事实不仅如此,他还会顺便让你觉得你就是不够优秀 他已经工作几年了,职场的历练也让他有更多不同的思想。他让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以不同的形式和方式生活着,他会从和我截然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有些事情我会忿忿不平,但在他看来会无伤大雅,或者是双方都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说的一些话,到现在还在我脑袋里他是来出差的,我们相处了近乎三天,有种偶然中的必然的感觉 本来自己想慢慢成长,但是上天可能觉得这种小日子太惯着一个人了,于是呢,他就派一个人来,把恍恍惚惚的你从睡梦中叫醒,以一种不管你是否能接受的方式(因为相处时间不长,所以有些事情自己分析的难免会片面)他说我没有三观,好吧,就这一句话,可能也说明了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况且人家段位明显比你高很多,而你又不是对手,你就说你慌吗,不慌吗 他是第一个跟我十指相握的人,我不知道这对别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对我来说,十指连心,可以是灵魂的交流,要说是没啥感觉的话,呃,好像也不太合适哈 我觉得,人可能需要灵魂伴侣,两个人相处,精神层面要在同样的高度的,否则是走不远的,而且,很明显我是那个拖后腿的人,他的世界,我有点够不着啊 在这期间,我一直告诉自己,他只是来出差的,出差的,差的,的……也不知道自己别扭个什么劲其实,他说过我“又笨,又傻,又蠢”,我只能说,那个,一次性能发现我这么多特点,也是蛮不容易滴 他有他的抱负,他的梦想,我也有我的小小的梦想,他还跟我讲过他小时候的故事, 有个小插曲,他离开的当天下午,没地方去,他提议去开房,我说世风日下,我不相信人性,他说我low,怪我喽, ,然后,,,,,,觉得不能在大街上站一天,搞得他跟个无家可归的孩子一样,我,就,去,了,,,,,,没有这么疯狂过的,不过事实证明,我赌赢了,,,,,后来,我跟一个关系好的朋友粗略的讲了一下,她说我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如果我碰到的是一个心怀不轨的人,可能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谢天谢地谢祖先)其实后来不止一次的想过,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当我没说)有时候我会想,我们想念一个人,或者是迷恋一个人,迷的是他的皮相,是他的眼神,是他的肉体,是他的才能,是他的经历,是他的谜一样的未来,还是他对自己的那份好,还是觉得他能给自己一种自己想要的以后,还是说,他的身外之物…这些归根结底是自己感觉好,是对自己有好处。我们习惯了从别人身上寻求一些新鲜的东西,来改变自己的现状,或者是把对生活的寄托和希望都依托在别人身上,就像押注,希望别人能实现我们的愿望,别人带给我们所要的,如果别人没有按自己的心意来,我们就会说,他不懂我。其实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我们到底在寻求什么。一切善恶皆由内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向内求于心,向外求于道唉,道理都懂,可是旁观者清呀后来,我莫名其妙的能听懂歌词了,能感受到那种不急不慢的调调里面充斥的满满的感怀和心意,以前觉得一些少男少女为情所困,我就纳闷,真的需要这么要死要活吗,当时还庆幸,幸好我没有你们的烦恼,后来发现,背灯和月就花阴,躲不过呀躲不过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当然我也不敢自诩莎翁说yet seemed it winter still,and you away,as with your shadow,I with these did play他离开的时候快冬天了而从此,我的日记里很多页都是跟他有关的东西,有实际的,也有想象的,走在大街上,牙科诊所的宣传板上的人感觉也是他,看到一个微胖的高个男生心也会漏跳。他的姓是颜色,然后呢,看见长的大点的狗狗,不管什么颜色,随口会叫大##,看见小的狗狗,会叫小##,就会像他无处不在一样摘了一句话:你住的城市下雨了,很想问你有没有带伞。可是我忍住了,因为我怕你说没带,而我又无能为力,就像是我想的是你却给不到你想要的陪伴歌词里说,你的手,你的爱,你的梦,就算不是我的,都感动,现在能体会到那么一丝丝作者写词的心里感受也许是迷生寂乱,总感觉左右两个脑子在打架会觉得陪伴这个词真是恰到好处,我们经常说拥有,可是,你会发现,谁也不是谁的,世间万物也不是谁的,就连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也是短暂的在用而已,所以我们应该活的是自己,并且干净,至少我现在是这么想的…(还有,很莫名的想到了打胎这个词,就是两个人创造了一个生命,又和另外几个人联手把他“除掉”了,孩子来这一趟,他容易嘛他)我有时会想,感情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是感动吗,是感激吗,是想要对方好吗,是一时的占有吗,还是别的什么如何得与凉风约,不与尘沙一起来(这句乱入,纯粹觉得好听而已)我会梦到他,然而忽然一觉醒来,我还是在我的小房间里,他不在就是不在…但是,这个人,他把我的世界撕开了一道口子,就离开了,然后,又有别的东西从这个缝里蔓延渗透,我不断的从他留下的痕迹里寻找他存在过的证据…,貌似还真有,他走的时候把他的工服留下来了,我可不可以理解为,他不想带走这里的任何记忆, …后来,我写了一篇小学作文给他看,主要就是讲我的主观感受,不知道是不是把人家的角色黑化了,就没有然后了,没有然后了…我在想,自己是不是应该知难而退,双方之间不仅隔山隔海,还隔了一个微信的距离,这个距离,嗯,这就让人无从下手了,不对,是让人不知所措了,于是,我就真low了一回,我删掉了他的微信,因为你只能看着他的头像静静的躺在你的列表里,却不能去打扰,但有时候你又会忍不住,但是你还要忍住…我想自绝后路来着,不给自己任何的可能,唉,一言难尽呀,治标不治本呀,去年换手机的时候,让我头大的是,一定要把他的聊天记录存下来,因为这一辈子可能就遇见这么一次,我是不是想太多wish you could hear me calling,calling you through the rain我自己把他称为Baymax,我的Baymaxand,at last, he took away my first kiss我挺想看见他的,挺想听见他的声音的,这时候,他应该在看世界杯吧,好想跟他一起看,真的,我是不是走火入魔了If I should see you,after long year,how should I greet,with tears,with silence

感谢相遇他的言语对我还是有影响的,因为我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以前的那个自己了,我快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了,但是我还在追寻类似陈寅恪先生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状态,感觉快分裂了,智者无为,愚人自缚呀自缚杜拉斯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而我的梦想,就是与你白头而死莫名觉得咋这么接地气呢泰戈尔说长日尽处,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将看到我的伤痕,知道我曾经受伤,也曾经痊愈想想,或者我说的话也有伤到人家话说回来,如果有盆友觉得我在装13,不好意思,让你发现啦 希望他脚不再疼,快快好起来愿我们都有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欣欣向荣的未来此去经年,只道惘然各自天涯,各自珍重祝君好,梦想会实现,祝我也是好了,大家都在努力安身立命,我不能再顾着儿女情长,伤春悲秋了思绪很乱,不过,终于,差不多可以啦。感觉是为了写而写,各种乱入请大家多多担待。没有征求他的意见,也无法征求,虽然他也是主人公之一。但这个故事不是完整版的,只是从我的角度叙述的,就像罗生门一样,每个人会各执一词,而细节我也说不清楚。无意透漏任何人的隐私,如有冒犯,我会斟酌着删。

三、如何看待美德?

好好说话也是一种美德

人世间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美德,比如说待人真诚谦虚,可以使人如沐吹风;舍己救人,救死扶伤,让人感到人间大爱;两袖清风,一心为民,让人感到人间自有正义…

个人美德的普世存在,就汇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当然,我要说的是,好好说话也是一种美德。是的,不管是陌生人,还是同事,朋友,或者家人之间,我们都需要好好说话。这是一种态度,我认为更是一种美德。

古人说,识人要做到“察言观色”。这个“言”,就是说话。我们遇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肯定不能仅仅凭借外表判断这个人,那就要看他说话的方式,态度,他说什么,这就很重要。最终,我们发现这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或者是一个口是心非的人,或者其他。但是,能够好好说话这个态度,应该是我们首先看重的,如果不能,那我们肯定没有继续下去的理由了。

人在做,天在看。的确,有时候我并不想把一件小事放大了来看待,但是仔细想想,一件小事其实就是个人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也许它真的就反映了这个人在生活中是什么样的人。

有一次,我去办事,电梯里遇到一对母女,女孩背着书包,应该是小学五六年级的样子,妈妈身材略胖。电梯里面,这个妈妈不知道为什么就大声训斥女孩了,而且说话粗鲁,最后出电梯时候还推搡孩子,用手使劲拍在孩子头上,期间孩子一声没吭。毕竟是在大城市,这种教育方式反正我很少见。试想,作为母亲,监护人,在陌生人面前,大声呵斥孩子,孩子会怎样想?首先,电梯也是个公共场所,扯着大嗓门说话,好不好?其次,作为母女,一家人难道有话不能好好说,说话非得火冒三丈?如果家长和孩子之间经常存在这种大声呵斥,怒不可言的场景,那家里的气氛一定不会好到哪里去的。我承认,当时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总之,孩子的成长,还是需要父母耐心去培养,不仅是物质的给予和帮助,如果他真的犯错误了,更需要父母用心去交流和沟通。有人说,优秀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当然,怎么“夸”,那真的需要父母动一番心思了。

最后,真心希望这样的父母,今后能够好好给孩子说话,因为这也是一种美德。

四、寂寞孤独文案?

1.我的内心真的是深深的感慨,我非常的寂寞和孤独,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无法忍受的,好像我的人生从来没有过他人的陪伴。

2.曾经的我,向往的所有的美好,但是现在是如此的寂寞和孤独,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难以忍耐的,好像所有的孤独和寂寞都在自己的心头慢慢地燃烧着自己的岁月。

3.每到深夜时分,都是那么的难受,真的是寂寞和孤独,好像没有他们的陪伴,我的人生就活的没有任何的意义。

五、床前明月光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床前的月光,引起了他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表达了作者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六、鉴赏李白的《静夜诗》?

  是《静夜思》……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明白了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心弦,原来就是那挥之不去、召之即来的思乡之情呀,它无所不在,白日里,有事的时候,它就静静地蛰伏在心灵的角落里,而到了此时,月亮从天上,月光在地下,双双唤起他心中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挂牵,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真是一首“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的自然天成之作。胡应麟甚至认为此诗是“妙绝古今”。

  李白这首清新质朴、婉转如歌的小诗因为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才获得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大概只要有离家不归的人们,就会有人在月下吟起这首百读不厌、体味不尽的《静夜思》的。

  【赏析三】:

  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月白霜清,是清秋夜景;以霜色形容月光,也是古典诗歌中所经常看到的。例如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诗中就有“夜月似秋霜”之句;而稍早于李白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用“空里流霜不觉飞”来写空明澄澈的月光,给人以立体感,尤见构思之妙。可是这些都是作为一种修辞的手段而在诗中出现的。这诗的“疑是地上霜”,是叙述,而非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不难想象,这两句所描写的是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寥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地乍一望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象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围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不免吸引着他抬头一看,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清醒了。

  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秋怀,使人感到客况萧条,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

  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它的内容是单纯的,但同时却又是丰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它的构思是细致而深曲的,但却又是脱口吟成、浑然无迹的。从这里,我们不难领会到李白绝句的“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