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最早记载的胎教是出现在什么文献上的呢?
最早记载和提出“胎教”的是 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公先前 200?前168年)。贾谊在《新书? 胎教》中最早明确提出“胎教”一 词,书中并有周武王妃妊成王于身 “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 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 谓也”的记载。以上这些记载可以 说明远在三千多年以前,我们的祖 先就十分注意和重视“胎教”这一 问题。
二、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的成语是什么?
1、【成语】: 浩如烟海
【拼音】: hào rú yān hǎi
【解释】: 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出处】: 隋·释真观《梦赋》:“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举例造句】: 古今载籍,浩如烟海。 ★清·周永年《儒藏记》
2、【成语】: 不计其数
【拼音】: bù jì qí shù
【解释】: 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出处】: 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举例造句】: 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
3、【成语】: 汗牛充栋
【拼音】: hàn niú chōng dòng
【解释】: 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 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举例造句】: 世传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4、【成语】: 左图右史
【拼音】: zuǒ tú yòu shǐ
【解释】: 形容室内图书多。
【出处】: 《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图右史。”
【举例造句】: 北山在狱中,一日三餐,左图右史,倒很舒服。 ★《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十二回
5、【成语】: 不可胜数
【拼音】: bù kě shèng shǔ
【解释】: 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
【出处】: 《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举例造句】: 一时乱将起来,舳舻簸荡,乍分乍合,溺死者不可胜数。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二
三、心有旁骛出处?
第一:历代文献资料里,自《孟子》以后,直至清朝,都没有任何“旁鹜”的用例。我查过《成语典》、《佩文韵府》,《大汉和辞典》,《中文大辞典》等都没有“旁鹜”这个词。
第二:出自《孟子》的成语很多,如“鱼与熊掌”、“齐人之福”、“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等,成语与原文之间都有密切的文字关系,保留了原文特别的字眼。比如“茅塞顿开”出于《孟子、尽心下篇》,原文是“茅塞子之心”,“顿开”是后人加的,而“茅塞”两字才是这个成语的特殊字眼,凡是用这个典故的人,是不会改变这两个字的;否则如果改为“苇墐”、“纸窒”、或者“布堵”,别人是不会认为出于《孟子》。同理可推,如果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要写为成语的形式,也应该写作“心有鸿鹄”或者“心无旁鹄”,而不至于改头换面变成“心无旁鹜”的。想国语会应该不会说是“刻鹄不成尚类鹜”吧。
至于“心无旁骛”的来源,最佳的线索就是梁启超写的课文。课文这一段说:
“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试着将这段文字加以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的论点与线索:
第一:梁启超解释“主一无适”是用“做事”来说的,“忠于一件事”是指不要去做旁的事,而不是“不要想着别的事”,所以“不旁骛”也应该从“做事”上说的,“做”跟“想”是有差别的。
第二:朱子说“无适”的“适”,是动词,往也;“无适”就是“无他适”的意思。和“适”字对应的就是“不旁骛”的“骛”字。“骛”字《说文解字》说是“乱驰”,历代用例也大多作为动词用的;而“鹜”是鸭子,是名词,与“适”字显然不能相对。
第三:梁启超既然在文章中引用朱子的话,可见他是熟读朱子文章的。《朱子语类》中记载朱子多次谈论“心的追求”以及告诫门人求学所应戒慎的事。比如其中〈释诚意〉章记载朱熹的话说:
“今人当独处时,此心非是不诚,只是不奈何他。今人在静处非是此心要驰骛,但把捉他不住,此已是两般意思。”
他在论〈小戴礼祭义〉章里批评道家说:
“今之道家,只是驰骛于外,安识所谓‘载魄守一,能勿离乎’!”
他也屡屡训诫门人说:
“且做切己工夫,只管就外边文字上走,支离杂扰,不济事。…程子曰:‘心要在腔子里,不可骛外。’此个心,须是管着他始得。”
“科举也是夺志。…为学之道,圣经贤传所以告人者,已竭尽而无余,不过欲人存此一心,使自家身有主宰。今人驰骛纷扰,一个心都不在躯壳里。”
“且将一件书读。…且逐段看令分晓,一段分晓,又看一段;如此至一二十段,亦未解便见个道理,但如此心平气定,不东驰西骛,则道理自逐旋分明。”
“至孟子始说‘求放心’,然大概只要人不驰骛于外耳,其弊便有这般底出来,以此见圣人言语不可及。”
朱子谈论到心要如何时,都是用马部的“骛”字,而且当作动词“追求”解。他教训门人要以本心追求孔孟圣贤之道为“正驰”,而科举、外边文字、虚无道术等都是旁门左道,是“骛外”,学者不可受引诱而胡乱追求,失却本心的正轨。“骛外”、“驰骛于外”、“东驰西骛”其实都是“旁骛”的同义词,所以应该是马部的“骛”。
总结前述,“心无旁骛”这个成语不会出于《孟子》,而应源于宋代理学家程、朱之语;虽然当时并未形成为固定语词,但意念已相当明确。
“旁骛”一词,据查到清朝以后才有人使用,而梁启超这篇文章是民国十一年八月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的讲演词,说不定他就是第一个用这个词的人,而他是根据朱子的话语来说解的。因此,“不旁骛”、“心无旁骛”字应该写作马部的“骛”而不是鸟部的“鹜”。朱子没有用错,梁启超没有说解错,课本的编审委员们也没有弄错,更希望所有的中华士子不要误认错用啊!
(此篇文章转载自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蔡根祥教授)
四、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的成语是什么?
1、【成语】:浩如烟海【拼音】:hàorúyānhǎi【解释】: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出处】:隋·释真观《梦赋》:“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举例造句】:古今载籍,浩如烟海。
★清·周永年《儒藏记》
2、【成语】:不计其数【拼音】:bùjìqíshù【解释】: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出处】: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举例造句】: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不计其数。★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3、【成语】:汗牛充栋【拼音】:hànniúchōngdòng【解释】:栋:栋宇,屋子。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出处】:唐·柳宗元《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举例造句】:世传养生术,汗牛充栋,行而效者谁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
4、【成语】:左图右史【拼音】:zuǒtúyòushǐ【解释】:形容室内图书多。【出处】:《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图右史。”
【举例造句】:北山在狱中,一日三餐,左图右史,倒很舒服。★《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十二回5、【成语】:不可胜数【拼音】:bùkěshèngshǔ【解释】:胜:尽。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出处】:《墨子·非攻中》:“百姓之道疾病而死者,不可胜数。”
【举例造句】:一时乱将起来,舳舻簸荡,乍分乍合,溺死者不可胜数。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