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荷塘月色中的句子)怎么品析,有什么好处?速度阿?
“作者实际上是强调‘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朱自清是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
四个“爱”字对前两句作了补充表明“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不仅仅是“独处”那么其内涵到底是什么?请往下看“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到此便可豁然开朗作者真正感觉“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因为自由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由。
我们知道作者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他同时代的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样把自由视作空气无论“群居”“独处”无论“热闹”“冷静”都必须有自由的空气否则感到憋闷窒息会“心里颇不宁静”。“独处”且能获得自由作者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注意这里用的是“且”暂且的意思而不是“只是”。
接下来四、五、六三节作者描绘了荷塘月色创造了一个朦胧、恬静、和谐、美丽的意境让自己的心灵栖息其中完全地放松完全地解放完全地陶醉用作者的话说叫做“受用”。可以推知此时作者的内心是因为享受到无比的自由而异常兴奋当然这兴奋不是形诸外的手舞足蹈而是与“心里颇不宁静”相对的内心宁静和谐而不是教参所说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
笔者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图画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③常理而言这一说法是成立的因为“独处”、“冷静”与“群居”、“热闹”是对立的然而本文中作者表达得很明白也很辩证“独处”、“冷静”可以获得自由因而“爱”之“群居”、“热闹”也可以获得自由因而也“爱”之。所以行文结构上写完了“独处”、“冷静”的自由后又写了对“群居”、“热闹”中自由的向往。请看作者引用的《采莲赋》与《西洲曲》《采莲赋》里“妖童媛女”大胆而自由的爱情生活让作者感慨“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他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大家包容和乐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谁能说那里不是和乐自由的王国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群居”而“热闹”却永远地和乐自由令人神往。
如此说来朱自清没有把“独处”与“群居”对立起来而是并列写了两种情态下所获得的不同的自由丰富了作者心目中自由的内涵寄寓了作者时时处处追求自由的愿望。当然在作者心目中这两种情态下的自由的获得是不一样的。“独处”在月下荷塘作者暂时获得了彻底的放松彻底陶醉在自然美景中陶醉在自己所创造的朦胧恬静的意境中获得了完全的自由而“群居”的自由则在当时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只好寄托在那遥远的古代这就更突出了作者对现实不自由无论政治上还是伦理上的不满也暗示了作者最终无法获得彻底的宁静。这恰恰是当时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写照。
二、高中作文群居与独处800?
人是喜欢群居的动物,实际上不光是人,大千世界好多有生命的个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异性相吸,成双成对,成群结队,人多力量大,众人划桨开大船,更是成为人类生存中薪火相传的重要内容和固有规则。
有人可能要以朱自清的“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来反驳;也有人可能要以自古以来“诗人的孤寂”来回对,抑或有人可能要以“高处不胜寒的”苏轼来质问。的确,诗人的境界常人难以窥见和领略,艺术家的透视力俗人难以达到,但这都不能证明他们喜欢独处并因此而有独处得来的非凡的作品。朱自清的确说自己爱独处,但他的独处是为了更好的群居,他不能脱离芸芸众生存活的大千世界,所以围绕荷塘走了一圈又回到了现实生活,独处只是他赖以化解群居问题的方式。朱自清如此,苏轼也是如此,清心寡欲的李叔同如此,寂寞癫狂的毕加索也如此。即使你遁入空门,你依然不能摆脱群居,而只不过平添了另一些为你不熟悉的新的烦恼罢了。
如此说来,从真正的意义上而言,人不是从来就喜欢群居,而是不得已而选择群居的。当群居俨然成了人类生活的一种常态后,便似乎顺理成章的又成了人的一种偏好,从客观的角度看也未尝不可以说是喜欢了。
当群居成了一种心理定势,人们便往往把所有一切问题的解决诉诸于群体的力量,人云亦云的道义也罢,以讹传讹的公理也罢,总能发挥着它权威的地衡量作用,人们也总是在有意或无意的维护与遵循着这些舆论自发形成的众口一词的权威话语和公认判断。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有了不同于自然环境的新的适应法则和评价标准。于是独处成了一种奢侈的享受。苏轼有了“拣尽寒枝不可栖”的“缥缈孤鸿影”,朱自清有了妻儿入睡后漫步荷塘难得清静,鲁迅有了灯下漫笔的“匕首投枪”。独处的清静让智慧的头脑灵感喷涌,让艺术的潜质开出绝美的花束。
然而,早就有人提出谆谆的告诫——“慎独”。独处可以结出美丽的硕果,也可以成就不赦的罪恶。被称做群众者,总是浩浩荡荡,熙来攘往,即便想独处恐怕也没有多少机会,而领袖领导老板经理之流则有更多的独处的机会,一人占据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的办公居处,把门一关,轻松营造出私密的空间,尽享独立王国的悠闲,无他人之扰。当独处日渐成为一种特权的标志的时候,尤其要对独处者做出规范,进行监督,让大到当权者、执政者,小到个体经营者、自由职业者的独立王国时不时的暴露在阳光之下,以阳光的曝晒杀毒灭菌,把见不得人的勾当统统杀死在萌芽的状态,以健康的阳光的心态皎然屹立于大众的视线里。
独处纵然有奇思妙想、超然新颖的火花频闪,但它如果缺乏必要的营养供应时必然导致心灵闭塞、妄自尊大、自以为是的可笑,而这些源源不断的营养正存在于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群居生活中和大众人群里。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身边事,关注最大多数的人的利益,才会有心灵的储备,才会有独处所需的养料。
人是群居的动物,独处是群居中的恬然小憩,是喧嚣中的心灵冥想,是哗然时的静思独享,这种暂时的心灵充实感、满足感决然不会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也不应该成为人类生活的常态。漂流岛屿的鲁宾逊、被迫穴居的“白毛女”、久居铁窗的刑余之人自然是以回归社会为最大的心愿,没有哪一个人从心底里愿意索然无味的独处,即使有这样的人他也必然没有好的结局。
三、人适合群居还是独居?
“孤独”一词有许多负面含义,事实上,独自生活可能是一个人能体验到的最大快乐之一。 但是好处不仅仅是懒惰。科学给独居者带来了好消息:有令人信服的研究表明,独居对你来说非常好。 独自生活让我们有时间变得更加沉思,不受他人的干扰和判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那些独居的人来说,出现的是一个在家的自我,在大大小小的方面,与我们展现给世界的自我有着明显的不同,这意味着沉溺于一些奇妙的习惯,比如和自己开玩笑或者像个隐士。 独居的最大好处是是了解自己的空间和自由,你不会一直被另一个人监视或评判,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你都可以真正做自己。 科学可能称之为”自我实现,“一个人走向自我实现的积极旅程。孤独作为自我实现的人的定义特征之一。
独居通常会带来更健康的社会生活,而不是发育不良的社会生活独自前行。 独居的人比群居的人更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与朋友和邻居交往,独居并不是一种完全孤独的经历,这通常是一个相当社会化的问题。 独处有助于你珍惜和朋友在一起的时间。你和别人在一起的时间都是由选择决定的,而不是被迫的。 独居是获得恢复性孤独的一种方式,你的家可以成为数字城市存在的持续喋喋不休和压倒性刺激的绿洲。
科学一次又一次地严肃、绝望地展示了我们忙碌的大脑需要更多停机时间。停机时间补充了大脑的注意力和动力,鼓励了生产力和创造力,对我们达到最高水平的表现和简单地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记忆至关重要。 但完全的独居是不存在的,或多或少都与外界信息接触,人类倾向于群居基础上的独居。
四、“独处”的反义词为什么?
“独处”的反义词有:共处 [gòngchǔ]:共同存在;指在一项活动或经历中的相处。群居[dúchǔ] :成群地聚居于一处。独处 [dúchǔ]:独居。一个人单独生活。近义词:独立 [dúlì]:
1)单独的站立;
2)不依靠他人;
3)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不受别的国家或政权的控制而自主地存在;
4)军队在编制上不隶属于上一级单位,直接隶属于更高一级单位;
5)孤立无依。孤独[gūdú]:1)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的人;2)孤立无所依附;3)独自一个人,孤单 4)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孤立[gūlì]:1)孤独无助;2)独立,无所依傍和联系;3)使孤独无助,使得不到同情或援助。
五、人类群居和独居的区别?
现代社会,经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于是,就有更多的人开始追求精神生活,也就有更多的人向往独居生活。
那么,到底是独居好?还是群居好呢?
从动物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动物也有独居与群居之分。独居,比如老虎。群居,比如羚羊、斑马。
老虎从来都是独来独往的,因为它是"王"!
羚羊是群居动物,因为它们需要相互扶持、相互配合,抱团取暖,才能共同生存下去。
人类也一样,有独居与群居之分。这里的群居,指的是家庭生活。
独居要忍受孤独,群居要接受平凡。如果你能够忍受孤独,那就独居。如果你能够接受平凡,那就选择家庭。这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选择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独居追求的是精神生活,群居追求的是家庭温暖,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独居只是少数人的选择,因为独居对人的要求更高。那些主动选择独居的人,都是精神的强者,都是值得被尊敬的,因为他正在追寻他的精神世界。他的精神生活是独立的,是富足的。他不需要向外界证明什么,他只想要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不想被外界所干扰,就像瓦尔登湖里的作者梭罗一样,在寻找内心的平静,只跟自己的灵魂相处。
因为,灵魂只能独行!
群居则是多数人的选择,因为大部分的人都是平凡的,都是普普通通的。然而,正是这些普通大众,才是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独居与群居各有利弊。
都说人是群居动物,那群居的人一定快乐吗?独居的人一定不快乐吗?
答案是:不一定。
群居的人,缺少独处空间,被生活琐事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很难获得内心的平静,无法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
独居的人,缺少家庭的温暖、关怀和爱,不够完整,无法融合,找不到归属感。
那怎么去平衡呢?这是值得探讨和关注的问题。
我的感受是,独居的人可以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比如跟闺蜜或三五好友一起聚会聊天;参加一些读书活动,与人分享交流感受;听一些知识讲座来提升自己,不与社会脱节等等。
群居的人,尽量创造独处的机会,比如独自运动,独自读书喝茶,独自看一场电影,独自思考,每天独处冥想20分钟等等。
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去平衡独居与群居带来的弊端。这只是我的一些建议,也许你有更好的方式呢?
总之,不论独居还是群居,我们都要遵循自己的内心,保持真我,坚持人格独立,经济独立,思想独立,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平安,知足,快乐就好。
活在当下,不负自己。
珍惜活着的每一天,让每一天都过的有意义。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