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一句话的意思是在别人面前不议论外人?
你说的这句俗语应该是“君子慎独”。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人谨慎。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就克制了。
要求人应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
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
二、有一句俗语的意思是在外人面前可以很有的约束自己,自己独处的时候也可以很好的管好自己?
你说的这句俗语应该是“君子慎独”。此语见于儒家经典《中庸》和《大学》之中,是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自我修养方法之一,而且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中庸》说:“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的“独”,指个人独处;“慎”指小人谨慎。大意是说:一个人独处,在无人看见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无人听到的时候要格外戒惧,因为不正当的情欲容易在隐晦之处表现出来,不好的意念在细微之时容易显露出来,所以君子更应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把不正当的欲望、意念在萌芽状态就克制了。要求人应戒慎自守,对不正当的情欲加以节制,自觉地遵从道德准则为人行事。这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或方法,称之为“慎独为入德之方”。
三、以独处相安以万事言和出自哪里?
出自《杨绛传》
1、阅己:审视自己,认清方向
人生如同万里长征,低谷和迷茫在所难免,抱怨的人会被困在原地,审视自己的人会获得重生。
2、越己:超越自己,先破后立
有人说:“敢于奋斗的人地上有路,勇于打破的人处处有路。”
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一生便是在不断地打破,不断地建立,最终找到了方向,建立了心学。
人若想超越自己,唯有躬身入局,打破旧规则,建立新规则,才能实现自我超越。
3、悦己:愉悦自己,身心自在
有人说:“人在社会上打拼,为了让自己没有污点,难免会为人情名利所累,但是懂生活的人,会把身心的自在和愉悦放在首位。”
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百分之百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四、小人而无忌惮也。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该句语出战国时期子思《中庸》第二章,选段原文如下: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白话文释义: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孔子说:“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们很少能够长期实行它。”
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被实行,我是知晓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过分,愚昧的人达不到它。中庸之道不能被发扬,我是知晓的啊:贤明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明的人达不到它。这就好像人没有不吃饭的,但能够品尝滋味的人却非常少。”孔子说:“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实施的了。”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也”。
(4)忌惮:顾忌和畏惧。
扩展资料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恶的人的本性。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它主要阐述儒家的道、诚和中庸的观念,描绘儒家理想人格所具有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它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研究方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传统学术的发展,至今仍具有指导意义。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五、问--独处静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是谁说的?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的意思为:沉静下来要经常自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做事要留些余地,说话要留些口德。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
出自《格言联璧·接物类》 ,作者:金缨,朝代:清朝。
《格言联壁》原文: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能受苦乃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敬君子方显有德,怕小人不算无能,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欲进步需思退步,若着手先虑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应有余步。
译文:要经常安静的坐下来考虑自己的过错,在与人交谈时不要讨论别人的是非,可以吃苦的人是一位有志气的人,肯吃亏的人并不是笨人,尊敬君子才能显出你的德行,有时候惧怕小人并不能算是没有能力,如果有了得意的事不应该一直高兴,凡事做事情都应该留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