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独处的含义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6-24 21:24   点击:22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独处的含义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

从世俗的角度看,大部分孤独,是伴随着“自由”而来的。凯恩斯在1920年曾经发出一个预言:经济问题将在百年内终结。“人类自从自由出现以来,第一次遇到了真正永恒的问题——从紧迫的经济束缚中解放出来以后,应该怎样面对他的自由?”

21世纪,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需要匍匐在生产线上工作的时间越短,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多,然而我们发现:自由是一个自寻目标的状态,像一片广袤的荒地,许多人面对它不知所措。

之前有人跟我说:“人不会忙死,但会被闲死。”我不信。现在,看到那么多人,泡在电视连续剧里,泡在社交网络上,泡在电子游戏里,终于理解了,“人会被闲死”这句话的含义。

人工智能把我们从劳碌状态驱赶向闲暇状态,把支配时间的自由还给了我们。领到自由这张支票的人们,很多没有兑换到快乐,而是不经意中遇到了孤独。

于是,如何面对孤独?成了我们终结经济问题之后必须直面的心理问题。

“娱乐至死”是我们这个时代商人和消费者共同的价值观,多多少少指向消除闲暇时间的孤独。

学习各种“游戏”,可以应对闲暇带来的孤独。

明朝散文家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人有一癖,方可寄真我。人之所以对某一事、某一物用情至深而不能自拔,大抵是赏玩此物或者沉湎于此事时有无限乐趣,因而专注到流连忘返,心迷神醉,这就是米哈里所定义的最优心理体验——“FLOW”,张定绮将之翻译成“心流”,我不太赞同。我觉得把“FLOW”翻译迷恋,或者乐趣更为准确。

嵇康之音乐、陆羽之茶瘾都是癖好。音乐、绘画、茶道、花道无一不是游戏,无非是高手能把它们玩到极致,使得游戏变成了美学而遗留于世。孔子曾经说过,任何一种美学教育都可以“立于礼,成于乐”,在学习和体验过程中去寻求“乐趣”。

有乐趣才会成瘾,才会成痴,才会有登峰造极的大师和作品问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说:“性痴则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许多人皆因特殊的癖好而成为名家。因为,当一个人痴迷于某一事物时,世间其他信息都被屏蔽,各种杂念自然消融,心灵澄明通透,这时候,世间只有他(她)和他(她)喜欢的事、物,没有孤独。

从这个意义来说,孤独的解药是对某一些事或者物的痴迷。找到一个能让自己上瘾,且助于心灵成长的爱好很重要。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解药,就是丰富内心,习惯独处。

有个女孩跟我说,亲密关系中最受欢迎的不是爱,而是理解,“我知道你爱我,可是我更希望能懂我。”我想,这是很多人对亲密关系的期待。

懂你的人,以你喜欢的方式爱你,他爱得轻松,你受得自如;不懂你的人,以他喜欢的方式爱你,他爱得辛苦,你受得沉重。

可这天底下,最懂你的人,除了你自己,还有谁?

所以,孤独的解药不是另一个懂你的人来你身边陪你,而是找到内在的自己,和自己和谐相处。

人有三个意识,一个来自于大脑,是理性的,第二个来自于心房,是感性的,第三个,也就是最强大的那个,在肚子里,她叫做“潜意识”。

我们走在这个熙熙攘攘的世界上,遇见无数的人,就是没有看见自己。如果你连自己都不懂自己,如何奢求别人能懂你?

所以,和自己好好相处,是孤独的另一味解药。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宇宙,它可能是一座永远逛不尽的城池,丰富而且多变,也可能是一小片荒芜的沙地,窄小、单调。

在一座无边无际的城池里逛,一般不太容易感到孤独,而呆在一个窄小荒芜的小沙地里,的确容易寂寞和孤独。

那个城池,那个沙地,实际上就是你的内心世界,就是时时刻刻都陪伴着你的自我。

有博大的自我,就不会有孤独的人生。

无论哪一种娱乐,无论哪一位知己,都只能够暂时消释寂寞,而无法消解你内心的孤独。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你,我们平时所说的“理解”,通常只是在妥协精神下的宽容接纳而已。

群聚的时候,心灵之灯是暗的,独处的时候,心灵之灯才会透亮。

在心灵的灯光中看到喜欢的自己,才是摆脱孤独的终极解药。

二、独处的尽头是哲学吗什么意思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作者刘慈欣的小说,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哲学和人性的故事,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解读:

小说中的世界尽头是一个虚幻的场景,它代表了人类探索真理和意义的极限。主角陈平安和他的朋友们不断地探索这个虚拟场景,试图寻找其中的意义和真相。这个场景呈现出的冷酷和荒芜,表象下隐藏着深刻的人性和哲学思考。

小说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些问题:人性和意义。在人性方面,小说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极端环境和压力时的反应,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和各种矛盾的因素。在意义方面,小说探讨了人类对于真理、美和爱的探求,以及这种探求是否有意义的问题。

最终,小说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陈平安和他的朋友们最终离开了世界尽头,在现实中继续自己的探寻之旅。这个结局隐含的是一个观点,即人类探索真理和意义的过程永远没有终点,因为它们本身就是永恒的问题。

总之,《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是一部充满思考和探索的作品,它通过虚幻的场景和主角的探寻,表达了人类对于真理、美和爱的探求与哲学上的思考。

三、独处的哲理句子

1、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在事实之中读书,在求是之中实践。

  3、学知识博古通今,学哲学知地通天。

  4、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5、使之易学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劳作,欲暖而惰裁衣也。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

  6、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葛洪

  7、一个人不爱读书,不爱与书作伴,是真贫穷,是真孤独,是真堕落,是真偷懒。而且,因不知利用现代文明,也难免成为非现代人。——杨贤江

  8、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断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曾国藩

  9、课外书那么多,学生自己能挑选适于自己的程度和爱好的书来读果然好;老师能帮助他们,因人而施,分别帮助他们挑选那就更好。——叶圣陶

四、独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哲学是深思熟虑后形成一套有系统的思想、道理和主张;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如何以智慧达致真、善、美的极致。

爱智的人,永不孤独。有同道中人时,固然觉得「吾道不孤」;即使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仍然能够浑然与天地同体,自信地说一声:「知我者其为天乎!」

哲理一旦通达,无入而不自得。

五、独处的尽头是哲学吗为什么

1. "世界尽头"一般指的是地球或者宇宙的最边缘或终点,也可以指人们的知识和了解的极限。2. 按照天文学的观点来看,宇宙的边缘没有被确切地界定,因为我们目前理解的宇宙仍然存在许多未知和谜团,例如黑暗物质和黑暗能量等,所以人们对于宇宙边缘的认知和理解仍然存在很多的困惑和猜测。3. "世界尽头"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一种寓意和象征,可以被用来描述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对于未知、陌生和困境的追求和探索。它的具体含义可以因文本而异,但基本的内核是探索未知世界,突破自身的认知和局限。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