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孤独的名人事例?
牛顿,英国伟大的科学家
有人说,因为有了牛顿,全世界所有的独身者,都将不再孤单。和克林顿一样,他们都是父亲的遗腹子,他的出生,毫不夸张地说,改变了整个世界。
不要再说上帝砸他的苹果了,还有他煮熟的手表,以及给大小猫各开一洞的美谈,反正历史总是越传越悬乎,只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事实是:他是现代力学的奠基人,万有引力的发现者,分析过白色光的组成,与莱布尼兹同步发现了微积分。牛顿的一生,几乎没有亲近女色的纪录,他孤独的走完伟大的一生,晚年在宗教中寻找慰藉,1727年3月,他被安葬在著名的西敏寺大教堂。
二、关于独处静心的故事?
关于独处静心的名人故事
静心例子:
1、一部《泰坦尼克号》成就了最初的卡梅隆,当铺天盖地的荣誉和巨大的名声落在这个青年导演头上时,他却忽然蛰伏起来,以几十年的策划推出了轰动全球的《阿凡达》。
2、现代作家路遥将自己关在煤洞数年,在寂寞中耕耘着精神家园,创作出《平凡的世界》;拒绝浮躁,荷兰画家凡·高以一辈子的孤寂生活,忘情地投入到富有激情的艺术创作中,最终锻铸成一位令人仰止的伟大艺术家。
三、历史上有哪些孤独的伟人,他们都有什么事迹?
李世民应该算是吧!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事变,杀掉了自己的两个兄弟李建成和李元吉,并且,不过顾李渊的苦苦哀求,把那两兄弟满门抄斩,即便是尚在襁褓中的婴儿也不放过,顺带逼父亲李渊退位,从而君临天下。
这边李世民龙椅还没坐热,那边突厥就趁着大唐朝政不稳,率兵前来侵犯。甚至已经兵临长安城下,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和房玄龄等人打败了突厥军队,突厥可汗表示绝不再犯。
可是没过两年,突厥出尔反尔,再一次侵犯大唐,李世民举全力讨伐突厥大军,强大的唐军把突厥打得节节败退,突厥军队再一次惨败,这一次他们仍然表示愿意俯首称臣,以后不再侵犯大唐,但鉴于有前车之鉴,唐太宗不再相信他们会遵守诺言,就全歼了突厥军队,并俘虏突厥可汗。
李世民执政期间,可谓任人唯贤,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褚遂良都是耿直忠诚之人,并且不计前嫌,重用魏徵、尉迟恭、秦琼等人,一时间,唐太宗手下人才济济,为唐太宗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世民在位期间广开圣听,大胆任用敢于直谏的忠臣,留下了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千古名言。唐太宗时期,不论文治武功,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后人甚至评价他为“千古一帝”,就连伟大领袖毛主席评价李世民都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
四、喜欢独处的名人?
国外:
康德——深居简出,终身未娶,一辈子过着单调的学者生活。
荣格——在瑞士一个名为伯林根的村庄建起居所,长久独处
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大部分都在纽约库阿里农场的一间小屋里完成,当时他在那里消夏。吐温的书房离主要房屋区太远,以至于他的家人要吹号吸引他的注意力,召唤他去吃饭。
导演伍迪·艾伦——导演了44部电影,获得23项奥斯卡奖提名,伦一直没有电脑,所有写作都不受电子设备的干扰,而是在一台德国奥林匹亚SM3型号的手动打字机上完成。
理学家彼得·希格斯——他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下工作,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传出后,记者都找不到他。
奥黛丽·赫本——“我喜欢独处,喜欢和我的狗一起散步,一起欣赏树木、花朵、天空……如果给我机会让我从周六晚上独自一人待到周一早晨,我会很开心。”
国内:
陶渊明——隐居生活鼻祖
俞伯牙——独处深山,后遇钟子期
黄药师(虚拟)——独处桃花岛,不亦乐乎
竹林七贤——隐居
三毛——于西属撒哈拉沙漠居住了九年
五、在孤独中成功的例子?
1、屠呦呦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
当年在海南昌江疟区临床试用于间日疟11例,恶性疟9例,混合感染1例,共21例病人,结果用药后40℃高烧很快降至正常,血疟原虫被大幅度杀灭到转阴,药效明显优于氯喹。
以上结果在“523”内部会议上报告,既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也开创了中药抗疟药物发现之先河。
2、莫扎特
在西方音乐史上,天才并不少见,但作曲能够做到像吃饭和呼吸那样随意的人却不多见,尤其是从小就如此。但莫扎特就是这样的人。
他3岁就能在钢琴上弹奏许多他所听到过的乐曲片断,5岁就能准确无误地辨明任何乐器上奏出的单音、双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轻易地说出杯子、铃铛等器皿碰撞时所发出的音高。
如此过硬的绝对音准观念是绝大多数职业乐师一辈子都达不到的。6岁和姐姐一起跟随父亲到欧洲各国旅行演出,轰动了欧洲。正因为如此,莫扎特在当时就被公认为“音乐神童”。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
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在维也纳的大部分时间里,莫扎特都是在窘迫中度过的。他一生中的最后两年是他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困苦的生活使他的身体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TheMagicFlute)首场公演时,他已痼疾缠身。
1791年12月5日他去世时,妻子正患重病,家里连一个零钱也没有。出殡那天,狂风呼啸,大雪纷飞,恶劣的气候迫使几位送葬的亲友都中途返回。最后他被埋在了一个穷人的墓地里,几天后他的妻子前往墓地时,已无法找到准确的墓址。
尽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满坎坷和艰辛,但他的音乐始终给人带来的是真正的纯美。在莫扎特那里,音乐是生活和谐的表达。不仅他的歌剧,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乐,无论看起来如何,总是指向心灵而非智力,并且始终在表达情感或激情,但绝无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3、贝多芬
贝多芬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渡过了童年。 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练,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弗如。
十二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遂渐受到重视,但他心怀远大,在一七八七年远赴维也纳投拜莫札特。但很不幸,他的母亲在波昂病危,回家不久,母亲就去世了。
这对贝多芬打击甚大,他又在波昂待了五年。 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于一七九二年再度前往维也纳。 到了维也纳,贝多芬受教于海顿门下一年,又向申克、阿布雷兹贝格与萨里耶里等名师求教,尤其是后者,他学了有十年之久。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
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正是这部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创作英雄年代的开始。
扩展资料:
屠呦呦人物评价:
屠呦呦为青蒿素治疗人类疟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得到国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推广,挽救了全球范围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为人类治疗和控制这一重大寄生虫类传染病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也成为用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并走向世界最辉煌的范例。
陈竺表示,屠教授荣获诺贝尔奖极大增强了我国科技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心。屠呦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药学家,她和团队成员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国内完成的。
屠呦呦获奖是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个举世公认的标志性成果,和国家的和平发展和人类的和平发展的事业紧密相连。屠呦呦获诺奖是空前的,但也一定不是绝后的,随着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逐步实现,相信今后会有更多中国科学家的优秀成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和尊重。
六、享受孤独的议论文古代名人素材?
柳宗元的《江雪》,塑造了一个享受孤独的人物,也是他心境的体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是下雪的天气,大地上一片冷清,四处几乎看不到人。"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只看到一位静静垂钓的渔翁。这种孤独的境界,切合了柳宗元的处境,他是一再被贬官,从湖南永州到广西柳州,都是偏远之地,远离亲朋好友,他慢慢养成了,享受孤独的习惯。
七、杨绛怎样独自生活的?
1 杨绛通过自我管理、刻苦读书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式独自生活。2 她在生活中,自我要求很高,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有严格的安排和管理。她喜欢读书,积极学习,这也是她能够保持精神活力的重要原因。此外,她与周围的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经常与朋友、亲友交流沟通,增强了生活的情感互动和人际支持。3 杨绛本人回忆自己的独居生活中,也曾有过孤独和惶恐的时刻,但她通过积极自我调整和勇于面对,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她的生活中仍然充满着兴趣和乐趣,这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也给身边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关于团结中需要独处的名人素材?
唐玄宗时,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同是朔方节度使安思顺的属下部将。两人之间有矛盾,平时互不讲话。后来安禄山叛乱,郭子仪升任朔方节度使,统兵抵御。李光弼就成了郭子仪的部将。皇帝命令郭子仪率部出征,李光弼担心郭子仪会利用手中权力寻机报复。李光弼硬着头皮对郭子仪说:“我过去得罪您,是我的不是,今后不管处置我,我无怨言,只希望高抬贵手放过我妻儿 ……”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紧紧抱住李光弼,满眼流泪地说:“国家危急,百姓遭殃,正需要我们同心协力,眼下正需要你这样人才,此时,怎能计较个人恩怨?”从此,郭李同心,将帅协力,在平息安史叛乱中,战功卓越显著。
团结的名人故事篇二
维勒和李比希都是19世纪德国杰出化学家。他们两人的性格迥异,李比希激烈,爽朗,风风火,像一团烈火;维勒平和、沉稳 、文文静静,像一盆冷水。但两个感情很好,亲密无间。他们密切配合,致力于科学研究。共同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作出了贡献,同是有机化学的创始者。李比希在自传中写道:“我的最好运气,就是有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年来我和这位朋友真诚合作,毫无隔阂……手携手地向前,这一位行动时,那一位已经准备好。”由于两人的真诚合作,因此,才创造出科学研究上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