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乔布斯冥想训练的方法和步骤?
1.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盘腿而坐,最好坐在枕头上以减少背部的压力。深呼吸。
2.
闭上眼睛,倾听内心的声音和盘旋脑中挥之不去的想法。你的想法可能停留在工作、家庭、电视机.
3.
一周后,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公牛思维区” ,这指的是你大脑中思维较慢、较安静的一部分区域.
4.
一旦你感到了“公牛思维区”的存在,就让它开始平息你的“思维猴子”。我的方法是想象思维猴子.
二、乔布斯商业知识评价?
乔布斯对于产品的发布会就十分重视。那次参展中,其他的参展商用的是普通的桌子和硬纸板做的牌子,苹果则用上盖着黑色天鹅绒的柜台,背光式有机玻璃上印着苹果新标志。后来,任职期间,苹果的发布会也都由他亲自操刀,力求完美。
麦金塔电脑的发布可以说是这一特点的完美诠释。从 “1984” 广告片,到之后爆炸式的宣传,还有发布会上麦金塔电脑的独白,所有过程,一切细节,都独具匠心。
三、对乔布斯的人生评价句子?
1、他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他用时髦新颖的科技产品诠释了创新这一概念。
2、我的偶像,之所以能影响我,正因他坚忍不拔,造就了今日的辉煌!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成功的每一样要物,他,是我的偶像;他,是我奋力向前的原动力;他,是我一辈子尊敬崇拜的偶像,使我这只麻雀,摇身成为展翅高飞的凤凰。
3、史蒂夫的完美主义,是他成功的必备因素;他的现实扭曲力场,使许多人折服,推进了他的成功;他非黑即白的世界观,使他的团队里只容纳精英,从而创造更好的产品;他独特的眼光,在世人还未发现前发现,使他能够引领潮流;他富有魅力的谈话,不断激励别人,从而更快更好地使整个团队完成作品。
用一句话形容乔布斯
4、时间定格在2011年10月5日,56岁的乔布斯结束了他短暂又精彩的人生,我们全球人为此感到悲哀,但是乔布斯虽然已离去,可他的创举将永远发扬下去!
5、曾经的乔布斯被作者称为嬉皮士所谓嬉皮士就是对那些玩世不恭的人们的统称。而曾经一个连毒品都吸过的嬉皮士乔布斯,几十年后居然成为了IT业界的佼佼者。创建苹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乔布斯想要改变世界的决心,最终他也完成了他的梦想。乔布斯喜欢推敲禅语里面的智慧,而我看完这本书后,也对禅有了一定的了解。
6、他,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一位名副其实的工作狂;他创作了震惊世界的苹果系列手机。他就是改变世界的伟人——乔布斯。
7、乔布斯,我的偶像,他的言行举止,成为大家模仿的对象,而他那传奇的一生,将永远地流传下去!我欣赏他对任何事情都能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我赞赏他努力不懈、乐观开朗的精神,我颂扬他永不放弃、且坚持到底的那颗心!
8、奥巴马评价乔布斯的一句话“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重新定义了整个行业,最重要的是他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看世界的方式: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四、如何评价《乔布斯传》里乔布斯说的这段话?
在资本主义社会,你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生产资料。每一个单独的个体都可以使用生产资料来创造价值。但是有很多很多人把自己变成了生产资料。
将自己变成生产资料的人一辈子只能达到middle class. 你需要改变。你需要从一个消费者,转变为一个生产者。你需要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别的人形生产资料为你工作,得到某种东西,发货,开发票,满足了别人的需求,得到你需要的钱。当你亲自做完这一个流程,你就能明白了。
乔布斯发现了他能创造出一些东西,为社会带来价值,你所需要做的,就是思考,想一想在这个社会主义权贵封建资本国家里面我一没钱没技能没想法没勇气没恒心的小屌丝能做点啥,改变自己的社会角色。
五、如何评价人物乔布斯的经历?
01 前言
本文整理自成长社区的一次分享,我们的成长社区通过学习,尤其是练习来追求能够落地的学习效果。我非常强调练习,因为学习是在意识层面,是理性的,而理性的速度远远慢于感性,感性经常决定了一件事情如何发展。但是通过练习,我们的潜意识就会慢慢发生改变,真正的变化才会随之发生。
之前我们介绍过读书的策略和方法,学习过了《自卑与超越》,《非暴力沟通》,并讨论了两个真人案例,今天我们一起通过《乔布斯传》来研究一下乔布斯的成长过程。
02 为什么看《乔布斯传》
第一、纯理论学习对我们的影响有限,比如《非暴力沟通》,《自卑与超越》。为了学以致用,一定要有实践的参照和练习的机会。《乔布斯传》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帮助我们把理论延伸到现实世界中。
第二、《乔布斯传》这本书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真实和完整。乔布斯本人非常鼓励传记的作者跟他身边的人交流,让书的内容更真实和完整。乔布斯本人从不干预这本书的写作,他说尽管自己做过很多不值得自豪的事情,比方说23岁的时候让他的女友怀孕,但是他认为他自己没有什么不能对外袒露的。为了验证这本书的内容,作者采访了100多个人。乔布斯的爱人Laurene也对写作没有任何的约束或者限制,她甚至鼓励作者不要替乔布斯掩饰任何事情,希望能够如实地反映乔布斯。所以这本书有很好的完整性,真实可靠,是难得的参考材料,很值得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去研究和分析。
03 乔布斯是个什么样的人
3.1 淘气的乔布斯
乔布斯小的时候很淘气,喜欢恶作剧。他在学校的门口做一张海报,上面写着明天是带宠物上学日,结果第二天学校里面到处都是宠物,狗追着猫乱跑,老师们被气得发疯。
他曾经和他的同学设法拿到了同学自行车锁的密码,然后把车锁全都打开,再锁到别人的车上。搞得同学放学后没有办法打开自己的车子,回不了家。
他甚至在老师的椅子下面引燃炸药,把老师吓得都抽搐了。
喜欢恶作剧的孩子通常都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而其根源通常都是小的时候得到父母的关注不够。
3.2 童年创伤
1974年,乔布斯花了 1000 美元去做心理治疗。他向朋友透露,他饱受童年的痛苦,因为他是被领养的孩子,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无所知。自己被领养这个事情让乔布斯非常挣扎。
乔布斯曾经做过非常多的自我剖析,他尝试用原始尖叫疗法,非粘液饮食疗法等尝试治愈自己的童年创伤,但都没有彻底地治愈自己受到的精神伤害。
鲍尔斯夫妇是乔布斯的好朋友,乔布斯有段时间经常去他们家。在他们眼里,乔布斯聪慧,但是缺爱,有时候乔布斯会把他们当成父亲跟母亲一样的角色。
3.3 极端的二元思维模式
乔布斯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人,在他眼里一个人要么是觉悟的,要么就是一个纯粹的饭桶。甚至他可能刚刚还说一个人是饭桶,转身就变脸开始赞扬。他觉得人们的工作成果要么是最棒的,要么就是完全的垃圾。
3.4 情绪化
乔布斯非常情绪化。沃兹尼亚克的父亲是一个很牛的工程师。有一天,乔布斯跟沃兹尼亚克两个人到了沃兹尼亚克家里,沃兹尼亚克他父亲和乔布斯说:“你们做的这些东西,挣来的钱大多数都应该归于我儿子所有。”他说乔布斯不配拿那么多,因为他没有做出任何产品。乔布斯的反应是什么样呢?他哭了。作者评论说这是很常见的事情,乔布斯历来都不擅长控制自己的情绪。
乔布斯甚至跟沃兹尼亚克说,如果他们不能够对半分账,他愿意停止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公司里所有的东西都算作沃兹尼亚克的。
我们可以看到,乔布斯被情绪左右以后,陷入了很不理智的状态。即使日后他创立了苹果帝国,也还是这个样子。他会哭,或者发火,各种各样夸张的事情他都做得出来。
3.5 强大的说服能力
乔布斯有着强大的说服别人的能力,他上学的时候学校要拍合照,但是他没有穿校服,他能够说服同学把自己的校服脱下来给他。
乔布斯有一次跟霍姆斯要去一个地方,尽管霍姆斯不会开手动挡的车,乔布斯却鼓动他开他的车。结果霍姆斯真的开动了车子,乔布斯就开始放鲍勃迪伦的磁带,然后睡着了。乔布斯可以把自己的性命交到他手上,让他做到了他觉得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乔布斯年轻的时候自己动手做电子产品,需要一些零件,他就想办法打电话问厂家要,或者直接索取,或者编个故事。这些零件并不便宜,但是乔布斯总能如愿。
乔布斯最好的搭档叫沃兹尼亚克,是个技术牛人。乔布斯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在几天时间内就把打砖块的游戏做出来,结果沃兹尼亚克被乔布斯忽悠以后,真的就做出来了。
乔布斯和人说话的时候,会死死地盯着对方的眼睛,眼睛一眨也不眨。有人说,这个时候哪怕他端着一杯毒药,对方也会乖乖喝下去。
3.6 天生的商业头脑
乔布斯是一个商业高手,不到二十岁的时候,他和沃兹尼亚克就一起开发了可以免费打长途电话的蓝盒子,开发电路板。沃兹尼亚克是一个极客,喜欢钻研技术,他更愿意把自己的产品送给别人,而乔布斯总能说服他把这些产品卖掉赚上一笔。
3.7 追求极致
在设计Apple 2内部电路板的时候,乔布斯曾经否决过一个内部电路板的布局,原因是线路不够直!追求极致的秩序与美感是乔布斯一个鲜明的特点,他会坚持把隐藏的部分也做得很漂亮。
设计Mac电脑的时候,乔布斯会仔细检查印刷电路板上芯片和其他部件的设计,即使它深藏于Mac内部,没有哪个用户会看到,乔布斯还是会从美学角度对它进行评判。“那个部分做得很漂亮,但是看看这些存储芯片,真难看。这些线靠得太近了。”
乔布斯认为自己设计的并非一款电脑,而是自己的作品,他曾经让工作团队把名字印在电脑内部,彰显他们对自己工作的骄傲和认同。乔布斯这种极致到有点变态的坚持和追求,推动苹果做出了伟大的电子产品。
乔布斯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人?
04 乔布斯是如何养成的?
4.1 父亲的影响
乔布斯的亲生父母在他出生以后就把他送人了。他的母亲叫乔安妮,父亲叫钱德里,他的父亲是一个叙利亚人。两人在上大学的时候开始交往,然而女方的家庭因为宗教信仰方面的考虑,坚决禁止乔安妮嫁给钱德里,结果两个人有了孩子,乔安妮就跑去另外一个城市把孩子生了下来,因为她没有办法养育孩子,就决定把孩子送人。
乔布斯的养父保罗是一个高中退学生,他对机械有着极高的热情,他的养母克拉拉是一个谦逊又温和的一个记账员。
保罗肌肉结实,是个有着纹身的引擎机械师,身高6英尺,长相有几分像詹姆斯迪恩。二战的时候他参加过海岸警卫队。退役后他跟朋友打赌,说要在两周之内给自己找一个妻子,结果他真的找到了这样一个女孩,两个人10天以后就订婚了。
保罗喜欢修理汽车,业余时间他会买下旧汽车,修好之后再卖出去赚钱。他在车库里面贴了很多他喜欢的汽车图片,还会跟乔布斯介绍车辆设计的细节,包括汽车的线条、排气孔,还有座椅等。
乔布斯小的时候,保罗就在车库里面给他划出一块区域,并给他一把锤子,然后说:“这就是你的地方,你可以在这个地方工作了。”保罗每天下班后就窝在车库里干他自己的事情,乔布斯也跟着保罗在一起。
保罗的设计感很好,做什么都行。他也给了乔布斯一种自信,让他相信什么自己都能动手做出来。离家50年以后,乔布斯回到了他的老家,回忆他的父亲,他说保罗曾经说过,把柜子和栅栏的背面制作好也十分重要,尽管这些地方别人都看不到。他说保罗追求完美,即使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也会关心。
据乔布斯回忆,保罗对汽车零部件特别熟悉,擅长讨价还价,他总能以最低的价格买到好东西,也能把自己的零部件卖出一个好价钱。
保罗还很有经营头脑,他会花50美元买下来一辆已经开不动的车,花几个星期的时间把它修好,再用250美元的价钱把它卖出去,而且还不会去报税。
乔布斯差不多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看见父亲的照片,他意识到自己的父母也年轻过,而且长相相当不错。我们能够看得出,乔布斯跟保罗之间的关系很融洽,年幼的他很崇拜他的父亲。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父子关系,他才会去模仿他父亲的一些行为模式,接受他的价值观。
咱们是不是能够看到这对父子很多习惯或者审美观上的传承?比如:
- 乔布斯大学辍学,保罗高中没读完。
- 两者都很大胆,不墨守陈规。
- 擅长讨价还价。
- 有商业头脑。
- 对秩序、对美感有着狂热的追求。
4.2 不省心的孩子以及过度照顾
乔布斯三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被学校送回家好几次。乔布斯的父亲是怎么做的呢?他跟老师说:“你听着,这不是他的错,如果你提不起他的兴趣,那是你的错。”
乔布斯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环境很不好,厕所里面的敲诈,还有打架时有发生,有的学生甚至会放火烧毁校车。在这所学校里,乔布斯经常受欺负。他上到7年级的时候,给父母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换学校,他就不再上学了。最后他的父母只好倾尽所有,在一个更好的地区花了21000美元买下了一座房子,给乔布斯转到了另外一所学校。
保罗在乔布斯15岁的时候就给他买了一辆汽车,等到他再大一点的时候,乔布斯开始抽大麻。这一次,保罗发现以后非常坚持要乔布斯承诺不再吸大麻,但最后乔布斯也没有答应。
尽管乔布斯给家里制造了很多麻烦,也带来了很大的财务压力,尽管保罗小时候挨过很多打,但是保罗却对乔布斯非常有耐心,没打过孩子一巴掌。我们看到这,一定程度上能感受到因为乔布斯被领养的事实,他的父母为了照顾他的情绪,有可能会有一定的过度照顾,或者纵容。我们往后面看,也会很多类似的线索。
乔布斯高中毕业以后不想读大学,然而保罗夫妇当初承诺过要支持他读大学,所以坚持要让他读。乔布斯就做了这样一个选择,他说他只能去里德学院,这是一所当时全美国最贵的文理学院。他又给父母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去里德学院,他就哪都不去。他的父母只好又妥协了。
大学开学后,乔布斯拒绝他的父母送他进学校,甚至都没跟他们说再见,没有说谢谢。乔布斯回忆说,他觉得自己就像流浪儿一样,在学校里面到处晃悠。后来乔布斯也意识到了自己做的事情不大合适,开始有负罪感,他也觉得在学校花那么多学费不值得,就退学了。好在学校也很有趣,他们允许乔布斯继续在学校里面,可以在学校里面听他想听的课程。
这里我想说一个想法,一方面我们能够看到乔布斯是一个比较任性的孩子。另一个方面,当一个孩子做一些出格的事情的时候,作为家长要相信绝大部分孩子不会一直这样,这可能只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要相信自己过往的教育。这样作为家长就不会过分的焦虑,进而激发家庭矛盾,甚至引起孩子进一步的反抗。
4.3 被抛弃的伤痛
乔布斯很早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是被领养的,他说他的父母在这件事情上对他非常坦率。他记得很清楚,六七岁的时候,邻居家的小女孩说是不是你父母不要你了?当时乔布斯感觉自己像被闪电击中了一样,他就跑回家跟他的父母大声哭喊。他的父母是什么样的反应呢?他们说:“不是这样的,你要理解这件事情。”他们当时很严肃,直盯着乔布斯的眼睛,一字一顿地跟他这样说:“我们是专门挑的你。”
我们之前讨论过非暴力沟通,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我们来想一想乔布斯的父母这种回应方式是不是一个最好的回应方式呢?乔布斯的父母无疑是伟大和了不起的,他们为乔布斯付出了特别多,也特别爱他。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并非要苛责他们,在足够尊重的基础上,我只是想请大家练习和思考一下。
我们想想乔布斯当时看到的事实是什么?他看到的事实是他亲生父母抛弃了他,别人说他的父母不要他了。
他的感受是什么?沮丧和难过可能都不足以形容他的感受,他用被闪电击中一样来形容他的感受。
他的需要是什么?
他的父母对他的回应实际上避开了他被抛弃的事实,也没有同理乔布斯的感受,而是通过表达他们对乔布斯的欣赏和爱来覆盖乔布斯的情绪。
我们有把握认为:因为这件事情没有被处理得很好,导致了乔布斯后来会对父母提出很多过分的要求,他需要被过度满足来证实自己仍然被爱着,自己是值得的。而他的父母为了安抚他、安慰他,为了表达对他的爱,也做出了一些可能不必要甚至不恰当的让步,这些让步又引导乔布斯进一步地提出更多的要求。
乔布斯的创伤一直没有愈合。
童年阴影就像一个种子,会长出各种各样的枝桠,形成各种各样的性格(并非都是不好的)。
我们在文章的开头看到乔布斯花1000美元参加心理治疗课程,尝试用原始尖叫疗法治愈自己。他还去日本和印度学习佛法,但他终其一生都没有彻底地解决这个问题,包括他性格里面那种极端的、歇斯底里的成分。
这是我第二次讲乔布斯,思考如何破解这个问题也有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候为了解决问题,我们可能会穷尽脑汁地去想,但是解决方案可能本来就很简单,我们只要回归事情的本质就好。
乔布斯知道了自己是被领养的,他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他觉得伤心。承认这件事情,让他有表达伤心的机会,支持他为此难过和消沉一段时间,理解他,让他慢慢地把悲伤的情绪释放掉。这样,这个问题可能就可以得到解决。人的适应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是非常强的,被领养这件事并不一定会造成不可治愈的心理创伤。
我们日常生活里如果发生了一些事情,比如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耽误了一些学习的时间,比如他懊恼自己某一件事情做得不成功,比如被别人欺负排挤,我们都要允许孩子去表达,去感受,而不是用另外一个事情来掩盖,更不要着急去帮他解决问题。批评、指导、建议都不利于孩子学习如何应对不良情绪。
乔布斯小的时候,发现话筒不一定要有电子放大器,他兴冲冲的告诉保罗,结果保罗不相信有这样的事情,乔布斯意识到他可能在智力上超过了他的父亲,而更接近于他的亲生父母。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孩如果在某方面胜过了自己的父亲,他会非常的骄傲和得意,但是乔布斯知道了这件事情之后,他异常的羞愧,因为从情感上,他痛恨亲生父母抛弃了他,他更愿意自己像他的养父母。从这个例子里,我们也能感觉到乔布斯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书中提到乔布斯想完全掌控自己制造的每一样东西,有非常强烈的控制欲望。很多人认为这源于他刚出生就被抛弃的事实。但是乔布斯自己不这么说,他经常说他的父母遗弃他这件事情造就了他独立的性格,让他与众不同。他还说他的亲生父母就是他的卵子库和精子库,他跟他们没有任何的关。然而乔布斯实际的表现恰恰告诉了我们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
乔布斯在23岁的时候,他也有了一个非婚生的孩子,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尽父亲的责任。这让我们看到了代际传承的隐形链条,潜移默化的连贯性。所以我们作为家长,或者作为一个人,我们完善自己其实也是在履行一种传承的使命。我们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我们的下一代也会变得更好一点。
4.4 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乔布斯的家就在硅谷,像他们那么大的孩子,受身边大人的热情的影响,大家都对很酷的东西感兴趣,比如太阳能光伏电池、雷达等。有位叫拉里的邻居,是乔布斯心里标准的惠普工程师:一个无线电爱好者,铁杆电子迷。拉里会给乔布斯很多东西玩,他曾经送给乔布斯一个用碳精话筒、蓄电池和扬声器制作的麦克风,这在当时是非常新奇的东西。他让乔布斯迷上了西斯工具盒,介绍乔布斯加入惠普探索者俱乐部。这些经历让乔布斯觉得他可以动手做出任何东西。这些对于乔布斯建立自信心,培养兴趣,培养动手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乔布斯在年轻的时候也接触过迷幻药、反主流文化等事物。他认为迷幻药让他意识到他的想象力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为乔布斯能够做出那些卓越的产品带来了可能性。
4.5 学校的影响
乔布斯小学四年级时,一个老师会给乔布斯一个练习本,只要乔布斯做作业,他就给他5美元。几个月之后,乔布斯就不想要老师的奖励了,他只是想学习和让这位老师高兴。这位老师还会给乔布斯一些工作,让他去打磨镜头或者做相机。据乔布斯回忆,如果没有这位老师的欣赏和支持,他真的很有可能会走上歪路,会坐牢。
被认可、被看到,对孩子们是很大的鼓励。所以我们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学习如何去理解孩子,去认可孩子,去欣赏孩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乔布斯高中的时候开始沉浸在极客的电子世界里边。他喜欢文学,喜欢创造性的尝试;他会读一些文学名著,听音乐,尤其爱看《李尔王》和《白鲸》这两本书。
到了大学的时候,他从里德学院退学,学校还允许他留在学校里继续听课学习,他甚至得以更自由地选修比如字体课这样原来没有办法选择的课程。这些当时看似无用的课程后来在乔布斯设计苹果电脑的时候,都给予了他极大的启发。也因为这段经历,乔布斯把里德(Reed)作为他唯一的儿子的名字。
05 总结
乔布斯的父母给了他最大限度的包容和支持,让他可以信赖和依靠,也因此得以传递给了他勇气、自信、说服别人的能力、精明的商业头脑、对秩序和美感的极致追求。
被抛弃的事实带给他终生无法疗愈的伤痛,他为了疗愈自己所做的努力和反思,比如和禅结缘以及对东方文化的探索等,又促进了他的产品设计和开发。
面对敏感痛苦的小乔布斯,他的父母给他的过度包容或者纵容,则养成了他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或许,正是这样种冰与火的碰撞,才造就了天才的乔布斯,而恰恰也是这些导致了他生命中的极端和悲剧。
在阿德勒的理论中,过度照顾与情感忽视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以及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根源,这在乔布斯身上也得到了深深的印证。乔布斯不仅创造了一个商业奇迹,也留给了我们一个真实完整的资料,让我们研究教育、研究沟通。
06 广告
感谢您的阅读。我是刘鹏,致力于家庭教育领域,让孩子获得最大的成长机会,让家庭变得更融洽和幸福。公众号的内容都会围绕这个话题展开。
我还有免费的读书讨论群,并组织相关的研讨、学习和实操。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或者加微信了解更多。
六、如何评价电影《史蒂夫乔布斯》?
做商业,还是看看吧…
七、正念冥想和冥想有区别吗?
正念和冥想有什么区别?它们是一回事吗?
这是我在正念教学里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
今天,一次和大家讲清楚:冥想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它是很多种“心性训练法”的总称。
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的教派体系,经过几千年,形成各种各样不同的冥想。比如观想类的冥想,会让你去想象某些事物或场景。还有持咒类的冥想,会念一些口号咒语。
冥想的目的也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放松身心,有的是为了获得智慧,有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等。那什么是正念呢?
它有两个重要的维度:正念是一种科学的心理干预方法,我们又称它为正念冥想、正念训练。
从这个维度上来说,正念冥想是冥想中的一种。正念的特别之处在于,它剥离了宗教色彩,是科学的、有效的、受到主流认可的。
它是有效的。2018年,心理学领域影响力最大的期刊《临床心理学年鉴》总结:“正念练习对于治疗重度抑郁、焦虑障碍、物质滥用(烟、酒、大麻、药物成瘾)、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躯体疼痛都疗效显著,与专业心理咨询效果相当。”
资料和延展阅读:Wielgosz, J., Goldberg, S. B., Kral, T. R., Dunne, J. D., & Davidson, R. J. (2018). Mindfulness Medita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对没有心理疾病的普通人来说,正念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以及失眠、注意力涣散等问题。
它是科学的。《临床心理学年鉴》总结就是基于大量的科学研究的。从这张图可看出,近二十年来正念相关的科学研究数量呈现出飞速增长的趋势。
数据统计:美国正念研究协会(American Mindfulness Research Association, AMRA)它是主流的。正念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医疗系统、教育系统、司法系统。我给大家举两个小例子:
来自《新华社》的报道,航天员在心理调适能力上,也增加了正念训练。
资料来源:《张扬对话黄伟芬:星辰有梦,不负使命》新华社
国家射击射箭队也引入了正念训练。东京奥运会冠军姜冉馨在分享自己如何练就身体、心理都“稳”如山时,就提到了正念训练的帮助。
资料来源:北京大学贾坤老师(左二)正在给国家射击队进行正念训练,左一为姜冉馨
从另一个维度来说:正念是一种觉知能力,通常也称为正念水平。科学家们已经发展出了评估正念水平的科学工具。
比如正念五因素问卷,这五个维度是:观察、描述、觉知地行动、不判断、不反应。
很多人对冥想感兴趣,但又有些担心:“哎呀,我会不会误入歧途、走火入魔阿?”
首先,我建议大家在选择冥想方法的时候要谨慎。
特别是对于一些很玄乎的、没有经过验证的冥想方法要尤其谨慎。我个人最推荐正念,基于它的科学性、有效性。
目前主流的国际正念课程有: 正念认知疗法(MBCT)、正念减压(MBSR)、 正念自我关怀(MSC)。
其中,正念认知疗法(MBCT)就是由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多伦多大学的是三位心理学家设计。经过三十年的验证,数百篇科学论文的研究,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等高校都有开设。
我近期会举办正念认知疗法MBCT-L的免费体验课,如果你对正念冥想感兴趣,想要缓解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以及改善睡眠、提高专注力,欢迎参加。
参加方式:加工作微信 bemyself2022(备注知乎)
第二点,不在冥想中误入歧途,很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态度。
我不建议想要通过冥想去刻意追求极乐的体验、特殊的感受。练习是帮助我们培养心的品质,提高我们的觉察和接纳能力,从而更加明智地生活。
在“因”在下功夫,让结果自然呈现。第三点,有几种情况需要特别注意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朋友,或在经历创伤,要先去获得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要遵循医嘱,不要自己瞎来。
如果是心理障碍经过治疗,已经处在恢复期的朋友,可以在医生的同意和指导下,尝试将正念作为辅助的手段,来进行恢复。
比如,MBCT可以有效地防止抑郁复发,英国卫生署将MBCT列为预防抑郁症复发的最佳疗愈方法。
有严重身体疾病的朋友,或者中老年朋友,如果在正念练习时,出现了明显的不适,要注意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方法,必要时要及时停止练习,咨询医生和专业人员。
健康的朋友如果在练习中遇到了你很困惑的情况,或者是承受不了的感受,也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和指导。
八、冥想者在冥想时,在想什么?
首先要说明的是,冥想并没有一个单一的定义,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冥想这一修行方式由来以久,在印度被认为有超过5000年(甚至8000年)的历史,其内涵也是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变化的(其实我们生活中所用到的词汇都是这样的)
我们这里要说的冥想,是起源于古印度,随着佛教或瑜伽传入中国的一种修行实践,我们在一种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个词。在佛教中,可能又被叫做打坐,坐禅。在当代的瑜伽课堂中通常使用"冥想"一词。这里我们把他们看成是同一类的。其修行的核心是通过一些实践,让我们的意念变得专注,进而更好的认识"我"是谁,或认识世界的本质,达到某种超越的状态。(尽管在佛教和瑜伽中认为的终极实在是不同的)
在世界其他的文化中,也有类似冥想的修行方式,例如在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可能都有在外在形式或内在原理层面与印度文化中的冥想相似的修行,这些不再本文的讨论之内。
本文不引经据典,也并不严密,姑且随意的聊聊冥想。
1.冥想的起源
中国的文化是深受印度影响的,自汉以来的佛教,近几十年的瑜伽,都来自印度,在中国又和中国文化深度的融合,最后你也说不清楚这个东西是印度的,还是中国的。尤其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是无法,也没必要去争这个文化到底是谁的。
根据一些印度河流域的考古发现,在8000年前的浮雕上,就刻有人打坐的形象。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知识是口口相传的。祭司阶层认为祭祀的准确性和结果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就注定要求他们的祭祀活动中每个环节都必须保持准确性,而这个准确性的前提就是要保持高度的专注,在举行祭祀仪式的时候需要有复杂的规则,时刻保持专注。为了训练专注力,他们尝试了打坐冥想。冥想在当时是有着它自己的现实意义的,那就是通过冥想提高专注力,进而确保祭祀的准确性来实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冥想就大概起源于此了。这个阶段,冥想只是很少数人的事。实际上在几千年的农业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是文盲,知识只是在占人口极少数的人口中传承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冥想这一意义也没有停止,反而赋予了更多的含义,现在的冥想是为了弄清人生大问题的,或是引用佛家的话是为了开悟解脱的
在几千年的时间中,这个阶层逐渐发展出一套系统的冥想方法。而学习冥想,可能需要若干年的时间。作为类比,现代大学学习一个专业的课程是4年时间。冥想作为那个时候的主要知识,也是需要跟随有实修的老师系统的学习的。
比如在中国,大众接受教育,也就最近100年内的事情,之前可能8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
2.冥想的形式
在大众文化中,其表现形式通常为安静的盘坐在某个地方,闭上眼睛,沉心静念。这只是冥想的某一方面的表象。是大众对于一个颇具历史传承的修行方法的粗陋模仿。
如上一节所述,大众接受教育也就是这几十年的事情,当我们有了一定的文化,可以读书了,就会按照自己习得的知识结构去尝试理解一些东西。而文字本身其实是非常有误导性的,是不全面的。当我们尝试用自己既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另外一个领域的知识,就不可避免的会以为自己理解了,去实际上和这种知识原本的样子相去甚远。"冥想"就是这样的例子。笔者在刚刚开始接触冥想的时候对它的理解和现在也是非常不一样的。
冥想的外在形式有多种,通常看到的是盘坐,但也可以通过唱诵,书写等方式来冥想,就最常见的静坐来说不一定是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或者想一个什么东西保持专注。
大脑时刻都是有意识波动的,即便睡觉也不例外,那么通过冥想训练,让大脑(意识)学习如何不受影响(内在和外在),或是即便说受了影响也能保持平静专注的能力
从广泛的意义来讲,唱诵,徒步,甚至做家务时都可以冥想,即动态冥想,所以冥想更多指的是一种持续的、向内的、深化的一种意识状态,不是你想了什么内容。
以上为本人的粗陋解答,我说过语言本身是有局限的,不详尽之处请谅解!
九、在哲学上如何评价苹果公司和乔布斯?
苹果公司:存在就是合理。乔布斯: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还有种说法“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十、什么是冥想?如何冥想?
冥想是瑜伽中经常听到的词,主要意思就是将头脑中思考的事情,想法和念头统统去掉,超脱物质的杂念,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可以有效的帮助人们消愁负面清晰,提高注意力,摆脱糟糕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