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草地诗歌?
《七律.过草地》
苍茫 百里无人烟,沼泽腥臭气熏天。
死寂草地难飞鸟,更无树阴歇身安。
缺粮少食命难暖,铮铮铁骨草地冤。
英魂回旋中国梦,强国富民烈士牵。
二、过草地诗意?
过 草 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
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
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
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风逐浪.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这首诗正是描写了红军过草地时风餐露宿的生活.听老红军回忆,过草地时牺牲的战士最多,都是掉进沼泽里或是饿死的.那时每个人只有10斤青稞粉,却要度过两三个月.每天吃的就是野菜和着及少青稞粉,没有一丁点油盐,充分体现了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再想想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的我们,有好吃好穿的却还挑三拣四,随意浪费,着实觉得惭愧.
翻雪山时,有不少战士都穿不暖.于是就有一位军需处长把他的棉衣棉裤给了其他战士,自己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行走,最终冻死在途中,之后每个经过的战士都向他摘帽敬礼.这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但是如今有些人却自私自利,而做出损人利己的事.奉献精神应该在每个人心中长存.
三、过雪山过草地原唱?
歌曲:过雪山草地
演唱者:廖昌永
作词:肖华
作曲:晨耕、生茂、唐诃、遇秋
合:雪皑皑, 夜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练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独:雪皑皑, 夜茫茫
高原寒, 炊断粮
红军都是钢铁汉, 千锤百练不怕难
雪山低头迎远客, 草毯泥毡扎营盘
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高于天
合:风雨侵衣骨更硬, 野菜充饥志越坚
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
革命理想高于天, 高于天
四、红军过草地是哪片草地?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该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草地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可见红军的强悍之处。他们不畏危险,勇于斗争,将一切障碍荆棘斩于足下,传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五、红军过草地背景?
过草地的背景那就是草地和天空,应该不会是高山和雪山
六、红军过草地资料?
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行军队列分左右两路,平行前进。右路军由毛泽东、周恩来、徐向前等率领,自四川毛儿盖出发,进入草地。经过7天的艰苦努力,右路军到达草地尽头的班佑地区。左翼为林彪的红1军团,先行;继后是中央领导机关、红军大学等。右翼为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的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彭德怀率红三军团垫后,走左翼行军路线。
七、红军过雪山过草地的资料?
据史料记载,若尔盖县曾两度留下红军的足迹,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难历程大部分在若尔盖县境内。境内有著名的巴西会议会址、包座战役旧址等革命遗迹。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皆由若尔盖县出川入甘,也是四川省境内红军三大主力唯一共同走过的县份。
红军长征最艰苦的阶段是爬雪山、过草地,有上万红军战士长眠在若尔盖水草地。若尔盖县的史料表明:“红军过草地时都在深秋和初秋季节,秋天的水草地野草茂盛,草丛里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难辨东西南北。草丛间积水泛滥,水呈淤褐色,散发出一股腐臭的气味,广阔无边的水草地里几乎找不到一条路,环顾四周都是一片片水洼地,人踩到软绵绵的草包上,稍有不慎就会陷下去,遭受灭顶之灾。”
八、当年红军过草地,草地在什么地方?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横宽300余里,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
红军过的草地主要是讲现在的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草地,其实就是高原湿地,为泥质沼泽。
它的形成原因很多,主要由于黑白两河——黑河(亦称墨曲河)和白河(亦称葛曲河)自南至北纵贯其间,起了重要作用。
两河的河道迂回曲折,叉河横生,地势低洼,水流淤滞而成沼泽。
经年水草,盘根错节,结络成片,覆盖潴水。
沼泽生长的植被主要是藏嵩草、乌拉苔草、海韭菜等,形成草甸。
草甸之下,积水淤黑,泥泞不堪,浅处没膝,深处没顶。
远远望去,似一片灰绿色海洋,不见山丘,不见树木,鸟兽绝迹,人烟荒芜,没有村寨,没有道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限。
人和骡马在草地上行走,须脚踏草丛根部,沿草甸前进。
若不慎陷入泥潭,无人相救,会愈陷愈深,乃至被灭顶吞没。
草地区域气候恶劣,晴空迷雾变幻莫测。
每年的5月至9月为草地雨季,使本已滞水泥泞的沼泽,更成漫漫泽国。
红军正是在这个季节经过草地的。
九、红军必须爬雪山过草地吗?
中央红军在进入云南以后,虽然长征开始以来的困难局面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还是乐观不起来。
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落脚点,落不下脚,就没有办法建立起来新的革命根据地,中央红军还是得咬紧牙关,在不停的移动当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在这期间,“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可以说是最惊心动魄的。
下面咱们就好好讲一讲红军长征,到底是如何爬雪山,怎么过草地的。
时间还得追溯到1935年6月,当时中央红军长征刚刚完成“强度大渡河”战役,在取得了这场胜利之后,红军将士士气大振,下一步的计划就是从泸定往北走,去和第四方面军会合。
从泸定向北的路上,有一座险峻无比的大雪山,这座大雪山,叫做夹金山,主峰海拔4200多米。
在当地流传着的一首民谣:“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不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可见这座山的险峻和环境的恶劣。
夹金山
要翻过这条雪山,红军有三条路可以走。
一是走西面,从雪山西坡绕过去。这条路在当时是商队走的小路,通往川北的阿坝地区。
二是走东面,走东侧的大路,沿途都是人口较多的城镇可以通往成都。
三是走中间,直接翻越大雪山,克服低温低氧,高寒高冷的气候环境。
到底该怎么选?当时的中共中央一致决定,就走第三条路,翻越大雪山。
可能网友读者会有疑问:这三条路,前面的两条,无论如何都比翻雪山要好得多吧?
听起来,大路小路都好走,可中央红军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么一条最不好走的路呢?
美国作家索尔兹·哈里森伯里在他写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对红军为什么过夹金山,作了专门的解释。他写道:毛泽东当时有三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是雪山以西,走一条海拔高但商队常来常往的路线,到川西北和青海的藏族地区首府阿坝。这条路稍远一点,几乎全是要穿过人口相当稠密的持敌视态度的藏民地区。
第二条是,走雪山以东的另一条路,最后到松潘县,但是沿路遭受国民党袭击,危险相当大。第三个选择是,走雪山中间的一条崎岖山路,这是一条很糟糕的山间小径,且当地居民都没有走过这条路。但这第三条路将会最接近于他的目标:同张国焘的四方面军会师。
讲到这里,我要提起《孙子兵法》中的一种用兵方式:“趋其所不意。”也就是向着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行军。
主席饱读诗书,更是看过《孙子兵法》,他的“游击战”思想恰恰与《孙子兵法》不谋而合。“游击战”打的就是出其不意,比如说"四渡赤水",兜大圈子,把亲赴贵阳前线指挥的蒋介石都给兜晕了。
而爬雪山,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时蒋介石亲自飞到离战场不远的成都来督战指挥,他这个人跟主席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吃了很多苦头,已经自认为很了解红军的战术。蒋介石提醒手下,千万不能疏忽大意,被红军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那一套给唬住。
可是呢,说着容易做到难。
这时候,红军中央早已经出了一招,命令一支红军军团独自向东假装成主力行军,结果蒋介石就真的被唬住了,设计出来了围堵红军的线路,却单单漏算了大雪山这一条路,蒋介石根本就没有想到中央红军会选择翻越大雪山。
所以,爬雪山这个决定,乍一看上去不太合理,可恰恰正是因为它出其不意,才收到了奇效,成功保存住了中央红军的主力。
同样的道理,“过草地”这一次,蒋介石干算万算,他也没有算到红军竟然会选择天然陷阱大草地去走。
红军为什么非要过草地,难道没有其它路可以走?当然不是,红军当时最起码有三条路可走,第一条是东出四川,另一条是从理番出平武、青川、碧口,沿阴平,再出文县、武都,第三条就是过草地。
有三条路,红军为什么选择了最难走的草地呢?1935年6月29日,红军在两河口制定《松潘战役计划》,决定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分左、中、右3路,向松潘及其西北地区前进。这3路大军的具体任务,是从松潘以北的两路口、黄胜关迂回攻击松潘地区的敌人,切断平武、九寨沟东援之敌的来路,从东面、东北面相对较好走的路直入甘南;右路军11个团从芦花、毛尔盖向南与左、中路大军合击松潘。
作战计划从6月底7月初开始正式执行,遗憾的是,当左路军抵达松潘时,张某人却命令红四方面军全部原地待命,如此,等待中路、右路合围松潘的左路军就成了孤军作战,难以在兵力上形成优势。
战机稍纵即逝。7月底,胡宗南20个师在松潘地区集结,薛岳的6个师从雅安部署平武地区,与胡宗南部靠拢,川军的20多个团已占领茂县、靖化、北川以及岷江东岸地区,针对红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并且在逐步缩小。如此一来,红军37个团就要面对胡宗南部、薛岳部和川军大约26个师又20多个团的,兵力悬殊如此之大,《松潘战役计划》流产。
为了跳出这个重兵围成的包围圈,红军无奈,只能选择从若尔盖县的班佑、巴西地区进入甘南,这条路线就必须经过松潘以北荒凉的草地。草地人烟罕见,被称为“魔怪之地”,纵长500多里,横宽300多里,海拔3500米以上,沼泽丛生、毒水横流,比玄幻大片里的洪荒之地还要荒凉。
茫茫大草地,并没有让红军前进的步伐停下来。他们互相搀扶,步履坚定地朝着北方前进。
“革命理想高于天”,红军长征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爬雪山过草地更是惊天地泣鬼神的绝唱。
十、红军过草地的背景?
反围剿失利,为了保存实力保住革命的火种实行的战略转移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