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鹧鸪天盘山?
雨后盘山 [鹧鸪天] 作者:随心所欲不逾矩
雨后山青色彩新,
浮云萦绕脱凡尘。
谷中仲夏清虚梦,
天上何时翠碧门。
风细细,雨频频。
百花千草锦芳邻。
五盆水漫盘龙景,幽谷休闲好养身。
盘山冰瀑 [鹧鸪天] 作者:蓟州秋石
曾是银河落九天,屈身空谷积璵璠。寒凝玉柱千秋韵,风弹冰琴万古弦。身暂歇,性宜安。无端窘境自恬然。幽居不泯沧溟志,只待春雷归大川。 隆冬时节,蓟州盘山风景区精心打造冰瀑景观。游人步入景区,宛若走进童话世界。
二、鹧鸪天李煜?
《鹧鸪天·题破香笺小砑红》是北宋词人晏几道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由叙及忆,叙香笺题诗,追忆相逢旧事;下片进一步写思念之苦,自分别后离愁别绪一直萦绕于心,因情人不在身旁,毫无欢乐意趣。
全词感慨今昔,或借景传情、或直抒胸臆,文笔十分流畅,浅语有致,以设问猜测,情真意切,收到了意在言外的效果。
三、词牌《鹧鸪天?
词牌名鹧鸪天介绍如下: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思越人""醉梅花""半死梧""剪朝霞"等。定格为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此调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代表作有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等。
四、鹧鸪天柳永?
宋代柳永的《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会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五、鹧鸪天典故?
这是一首明写客中思家实则蕴含作者故国之思的小令。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起首写因笛声撩人心魄而引起思乡之情。汉代马融居平阳时,听客舍有人吹笛甚悲,因思念洛阳亲友,作《笛赋》。李白也有《春夜洛城闻笛》诗。小令从一开始便定下深沉的思念故乡、故友的感情基调。次句山前水阔暝云低”,写作者因闻笛而起故乡之思,不禁引颈往故乡方向眺望,然而却是茫茫的一片春水和低垂的暝云,这一画面在缕缕凄侧的笛声中推出,更给人一种压抑、低沉的感觉。所谓景语亦即情语。在这两个画面的背后。读者似亦可窥见作者此时的心境。三四句继续写眼前所见之景。此句燕子千里,自己也流落千里,有如断梗漂萍,随波逐浪。白居易《长恨歌》中形容在仙界的杨贵妃的孤寂形象。中国古代诗人似总喜以雨与黄昏为背景来寄托其愁绪,如“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等,那么雨中梨花亦可作为寄托愁绪之意象了。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景中含情,不言愁而愁自现。
“最是过变不可断了曲意”(《词源》),下片侧重抒情,将上片压抑在画面背后的愁绪直抒而出。过片前三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怀念。“修禊”,“卖饧”均为古代民俗,作者将两个节日名列出,我们似可看到飘零异乡的游子正扳着手指算着临近的故乡节日。“故乡唯有梦相随”,一个“唯有”道尽了作者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深深苦衷。作者在《渡江云》一词中这样形容自己飘泊他乡的情景:“荒州古溆,断梗疏萍,更飘流何处?”也许写自己在梦中对故乡的思念,尚未能尽意,接下便以具体的动作写自己的思乡情怀:昨夜里不得安眠,愁绪无法排遣,漫步江头,折得一枝新柳归来,虽非故乡苏堤上的,但也令人愁眉不展,足以撩动思乡之愁了。杨柳原为离别的象征,远离故乡折柳,实只能徒增烦恼。作者在《朝中措》中也写道:“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
六、鹧鸪天介绍?
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这是辛弃疾晚年的作品,那时他正在家中闲居。
一个老英雄,由于朝廷对外坚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闲置散,避世隐居,心情的矛盾苦闷当然可以想见。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谈功名事业,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叹又有点好笑了。想起自己当年何尝不是如此满腔热血,以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词上片忆旧,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时代一段得意的经历,激昂发越,声情并茂。下片转把如今废置闲居、髀肉复生的情状委曲传出。前后对照,感慨淋漓,而作者关注民族命运,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减损,这种精神也渗透在字里行间。
辛弃疾二十二岁时,投入山东忠义军耿京幕下任掌书记。那是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这一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宋金两军战于江淮之间。明年春,辛弃疾奉表归宋,目的是使忠义军与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联系。不料他完成任务北还时,在海州就听说叛徒张安国已暗杀了耿京,投降金人。辛弃疾立即带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突入敌人营中,擒了张安国,日夜兼程南奔,将张安国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国法。这一英勇果敢的行动,震惊了敌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气。
上片追述的就是这一件事。“壮岁”句说他在耿京幕下任职(他自己开头也组织了一支游击队伍,手下有两千人)。
“锦檐突骑”,也就是锦衣快马,属于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张安国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浓烈的笔墨描写擒拿叛徒的经过:
“汉箭朝飞金仆估”,自然是指远途奔袭敌人。大抵在这次奔袭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见《左传》)曾发挥过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进行艺术概括。
至于“夜娖银胡”,却要费一些考证。
胡是装箭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装箭之外,还另有一种用途,夜间可以探测远处的音响。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说:“令人枕空胡禄卧,有人马行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见于胡禄中。名曰地听,则先防备。”宋人《武经备要前集》卷六说法相同:“犹虑探听之不远,故又选耳聪少睡者,令卧地枕空胡鹿——必以野猪皮为之——凡人马行在三十里外,东西南北皆响闻其中。”胡禄、胡鹿、胡,写法不同,音义则一。“娖”《集韵》:“谨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可以释为戒备着。“燕兵”自然指金兵。燕本是战国七雄之一,据有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地方。五代时属契丹,北宋时属辽,沦入异族已久。所以决不是指宋兵。由于辛弃疾远道奔袭,擒了叛徒,给金人以重大打击,金兵不得不加强探听,小心戒备。(这两句若释为:“尽管敌人戒备森严,弃疾等仍能突袭成功。”也未尝不可。)“夜娖银胡”便是这个意思。
这是一段得意的回忆。作者只用四句话,就把一个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下片却是眼前情况,对比强烈。“春风不染白髭须”,人已经老了。但问题不在于老,而在于“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本来,自己有一套抗战计划,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过(现在他的文集中还存有《美芹十论》《九议》等,都是这一类建议,也就是所谓“平戎策”。)却没有得到重视。如今连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挤,平戎策换来了种树的书(暗指自己废置家居)。少年时候那种抱负,只落得一场可笑可叹的结果了。
由于它是紧紧揉和着对民族命运的关怀而写的,因此就与只是个人的叹老嗟卑不同。正如陆游所说的:“报国欲死无战场”,是爱国者共同的悲慨。
七、鹧鸪天词牌?
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
词谱如下:
中中中中中中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中仄
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八、鹧鸪天白居易?
鹧鸪天·白居易
白话白描白乐天,畅达流利独蹁跹:
琵琶行激一江忿,长恨歌悲百媚殚。
新乐府,飨坊间,青衫司马誉骚坛。
龙门伊水长吟好,赋得新题又续篇?
九、鹧鸪天。辛弃疾?
《鹧鸪天·送人》 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
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十、鹧鸪天格律?
鹧鸪天的格律:
鹧鸪天:五十五字,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过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
词谱如下: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两句对仗)
『平仄仄,仄平平(韵)』。(『……』两句对仗)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附拙作一阕供对照:
又见枝头绽玉梅,生来香著苦寒时。轻弹冠盖吟温语,怒指云涛唱冷辞。
时有限,意无期,几回梦里奋征蹄。君将贺酒权留寄,寒尽春回共赋诗。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