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天打坐冥想多少时间最好?
半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时间过长,可能难以坚持。时间过端,反而起不到效果。
冥想是要我们放下,不是叫我们拿起什么东西来。很多人就是抱着要拿起什么东西,得到什么东西的态度来练习,这种态度本身就是不对的。
你的心越能够放下,越单纯、越简单,心对呼吸的专注力就会提升。
所以,不要在练习冥想时给自己设立目标,一定要在一个限定的期限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如果没有实现你的期待,那随之而来的沮丧、追悔、烦躁,会让你无法安心练习,甚至会放弃。
二、躺着冥想可以入定的诀窍?
躺好以后,
1、把身体放下,好像无论它发生什么都不去管了,不动了。【这样你才会超越身体,忘掉身体,就好像没有身体】
2、把思想放下,好像这一躺下去死了也无所谓,告别世界也无所谓。【这样你才会澄清念头,意念放空,专一静止】
3、把时间观念放下,不管什么时间,第二天,乃至之后不再醒来也无所谓。往常等着你的工作上班,人际关系,睡觉都不曾放下的深层记挂,全都放下。可以想象有人来了,发现你后,他们自然会处理,而你进入了彻底的休息,不再需要理会和参与这个世界的事情。【这样你才能超越世间,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然后,你自然会进入静定之中,你唯一要做的,就是观察体会自己这生命的现象。如实客观地观察它,直到你连观察也放下了,进入了无分别,所谓浑然一体的状态。
放心,你并不会怎么样,这个世界仍在运转,即使你的感受有所不同。随着时间的流逝,生理的变化,你自然会出定的。
三、如何冥想静坐?
静坐冥想方法如下: 常用的方法是:闭目,调整呼吸节奏,并相应地默念简单词汇或无意义单音,或作轻松、愉快想象,体会、暗示身体出现放松感。目的都是为了使自己从思想者转变为思想的观察者,用以超越自我摆脱生活中的困惑与烦扰。目前也可以被作为心理治疗的一种手段。冥想一般是连续 10分钟至 2、3个小时的打坐。其首要注意的是坐姿正确,初试者可坐在一个约8厘米高的座垫边沿,将注意力放在3尺外的地方,或者什么也不想,只关注呼吸的运动。冥想时要学会用肚腹呼吸,吸气时腹部胀起,呼气时腹部收缩。 静坐冥想的共同点是:需要安静的环境,头脑中有一定的意念、想象作为注意对象,态度被动、自然,采取舒服的体位。以英文来说,不论静坐或是想,都是Meditation。但中文就有不同意义,也代表不同境界。基本上,静坐与冥想的目标相同,都是透过练习,让我们的身体与心灵都静下来,达到什么都不想,无我的状态。到达那个状态,可以说是「三摩地」,也就是瑜伽的最高境界,是心中水波不兴,完全静止的情况。
四、冥想和打坐有什么区别和相同之处?
打坐是我国古代一种养生健身法。闭目盘膝而坐,调整气息出入,手放在一定位置上,不想任何事情。打坐又叫“盘坐”、“静坐”。道教中的一种基本修练方式。在佛教中叫“禅坐”或“禅定”,是佛教禅宗必修的。盘坐又分自然盘和双盘、单盘。打坐既可养身延寿,又可开智增慧。冥想(meditation)是一种改变意识的形式,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状态而增强自我知识和良好状态。在冥想期间,人们也许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调节呼吸,采取某些身体姿势(瑜伽姿势),使外部刺激减至最小,产生特定的心理表象,或什么都不想。
五、正念八种训练方法?
第一:觉察
以冥想/静坐或者其它方式练习过程中,让自己的意识关注在某个事情上,比如让自己放松等等,同时,有目的地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认真觉察身体和意识的体验,注意自己身体和外界的联系。
第二:关注当下
主要通过关注自己的呼吸让意识和思绪回到当下,因为人不可能离开呼吸,呼吸是最代表当下的。同时,注意呼吸的节奏,但不要刻意改变它,而要专注感受呼气与吸气的过程。在不断关注呼吸时,加上不断觉察身体和意识的体验,人们飘忽不定的意识和思绪就会不断回归到当下。
第三:对意识和思绪不做任何判断
对脑海中涌现出的各种思绪和念头不要做任何是非判断,而是不断接受这些思绪和念头,当接纳所有的想法和念头时,就不会因为一些念头而产生后悔和内疚的情绪。这样,会有利于正能量的产生。
根据作者的经验和研究,几乎所有的正念项目都会加上一些瑜伽动作和积极心理行为暗示练习,练习行为和思想保持一致,随时随地,做任何事情时都可以加以练习。这样,学员不断练习正念,内心会日益平静,情绪也会更加平和。研究表明这样能缓解压力并且增强专注度等等,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
常见的正念练习
下面介绍常见正念干预的练习方法,取自MBSR和MBCT。这些练习可相互配合,也可独立进行。
一、身体扫描
身体扫描是将身体感觉作为观察对象的正念练习。
练习时,以不评判、好奇和开放的态度,依照一定顺序陆续感受和体验身体各部分的感觉。
无论体会到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觉、是否体会到感觉,都无需评判好坏;
发现自己分心后,将分心视为练习的一个部分,然后温和地把注意力重新带回到身体扫描练习上来。
练习时,以不评判、好奇和开放的态度,依照一定顺序陆续感受和体验身体各部分的感觉。
无论体会到舒服或不舒服的感觉、是否体会到感觉,都无需评判好坏;
发现自己分心后,将分心视为练习的一个部分,然后温和地把注意力重新带回到身体扫描练习上来。
练习通常采用卧式,也可用坐式、站式。
二、觉察呼吸
觉察呼吸是将呼吸作为观察对象的正念练习。
练习中,轻松地体会呼和吸,体会呼吸的过程和变化,留意呼吸之间的停顿;
无需调整呼吸,只是觉察呼吸,并且接纳当下呼吸的状态;
在发现自己分心后,将分心视为练习的一个部分,然后温和地回到练习上来。
练习中,轻松地体会呼和吸,体会呼吸的过程和变化,留意呼吸之间的停顿;
无需调整呼吸,只是觉察呼吸,并且接纳当下呼吸的状态;
在发现自己分心后,将分心视为练习的一个部分,然后温和地回到练习上来。
练习通常采用坐式,也可用卧式。
三、正念听声音
正念听声音是将声音作为觉察对象的正念练习。
练习时,轻松地倾听声音,觉察声音的自然属性(音色、响度和持续时间);
觉察声音的发生、变化和消失。
无需评判声音是否好听,或者对这样的评判保持觉察,无需分析声音来自哪里,无论声音是令人愉悦或不愉悦的,都去接受它们此刻的存在。
练习时,轻松地倾听声音,觉察声音的自然属性(音色、响度和持续时间);
觉察声音的发生、变化和消失。
无需评判声音是否好听,或者对这样的评判保持觉察,无需分析声音来自哪里,无论声音是令人愉悦或不愉悦的,都去接受它们此刻的存在。
四、觉察想法
觉察想法即把想法作为观察对象的正念练习。
练习时,一般以觉察呼吸开始,然后将注意放在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上,觉察想法的形成、发展和消失,能觉察到什么就觉察什么;
将想法作为内心的主观事件,接纳所出现的任何想法,无需评判想法是好或者不好。
练习时,一般以觉察呼吸开始,然后将注意放在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上,觉察想法的形成、发展和消失,能觉察到什么就觉察什么;
将想法作为内心的主观事件,接纳所出现的任何想法,无需评判想法是好或者不好。
觉察念头时,通常可以留意与想法相关的情绪和身体感受。
五、正念行走
正念行走是将行走感受作为观察对象的正念练习。
练习时,注意觉察脚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或者行走中脚的抬起、移动、放下的动作,或者脚底、小腿和大腿等部位的各种感觉。
练习时,注意觉察脚底与地面接触的感觉,或者行走中脚的抬起、移动、放下的动作,或者脚底、小腿和大腿等部位的各种感觉。
此练习既可采用慢行以仔细体会感受,也可在日常行走中体会感受。
六、正念伸展
正念伸展是将瑜伽伸展活动作为观察对象的练习。
练习时,注意瑜伽伸展活动,留意自己的(尤其是伸展)动作带来的身体感受,强调活动中更好地照顾自己的身体。
七、无拣择觉察
无拣择觉察即开放地觉察。
练习更多采用静坐的姿势,不设定特定觉察对象;
开放地觉察并接纳进入意识的任何事物,允许其进入和离开;
只观察、认可和接纳进入意识的任何体验。
练习更多采用静坐的姿势,不设定特定觉察对象;
开放地觉察并接纳进入意识的任何事物,允许其进入和离开;
只观察、认可和接纳进入意识的任何体验。
八、呼吸空间
该练习有两个版本,
一是常规版本,用于将正念带入日常生活中;
二是回应性版本,作为遇到困难处境时的应对手段。
该练习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包括觉察和认可当下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受等体验,走出自动引导;
第二步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
第三步扩展注意,把呼吸和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感觉,同时觉察更广大的外部空间。
第一步包括觉察和认可当下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受等体验,走出自动引导;
第二步将注意力集中于呼吸;
第三步扩展注意,把呼吸和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感觉,同时觉察更广大的外部空间。
九、慈心冥想
慈心冥想是培养慈心的正念练习。
练习时将自己的一系列祝福按照一定顺序送给不同对象。
祝福语言包括平安、健康、远离痛苦、喜悦等。
对象按照顺序包括自己、恩人、喜爱的人、普通人、讨厌者、所有人。
练习时将自己的一系列祝福按照一定顺序送给不同对象。
祝福语言包括平安、健康、远离痛苦、喜悦等。
对象按照顺序包括自己、恩人、喜爱的人、普通人、讨厌者、所有人。
十、生活中的正念
正念练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来源在于将正念融入日常生活与工作。
比如,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到洗碗、打扫、擦桌子等家务活动,
再到做饭、进餐、洗衣服、洗澡等;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觉察当下,接纳当下,对当下做出智慧的行动与回应,进而享受当下。
比如,从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到洗碗、打扫、擦桌子等家务活动,
再到做饭、进餐、洗衣服、洗澡等;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可以觉察当下,接纳当下,对当下做出智慧的行动与回应,进而享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