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冥想起源于道家吗?
“冥想”是起源于东方的一种历史悠久的修炼方法,在瑜伽、佛家、道家、儒家等很多思想学派当中都有关于“冥想”修炼方法的记载。只是名称可能不同,瑜伽里叫“冥想”,早在3000多年前已经有人开始练习。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超觉静坐”的形式在美国流行。还有一种说法是冥想与宇宙的起源有关,宇宙是意识和能量的混合体。人体也是一个小宇宙,指挥人体的是人的意识,而不是大脑。意识具有无限创造力,激活意识能量需要自我调整,而自我调整的“秘密”其实很简单,就是“平心静气”,这就有了冥想。
二、怎样才能正确冥想?
冥想是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各家各派都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和实践理论。冥想的入门体验可以是国际上简单的三步法:1、右手放在左边心脏位置,在心里用心默说:“请让我得到宁静与喜乐”(三遍);2、右手按额头说:“我原谅所有事、所有人,包括我自己”(二遍);3、右手按头顶顺时针转七次,每次说:“请让我得到自觉(或请让我得到瑜伽)”。然后抬高右手离开头顶,闭上双眼,用心去感觉手心与头顶的感应。之后,可再换左手感应下,双手放下,手心向上,静坐一会。如果双手有热麻,是状态有待提高。双手感应不一,是左右脉不平衡。冥想,好比健身,武术一样,只是一个统称。任何静下心来,打坐也好,端容正坐,走路,跑步,只要持续的把心念集中在一个念头上,都可以称为是冥想(参禅,念佛,念咒,乃至道家的搬运大小周天,密宗和瑜伽的观想等等都可以叫做冥想)。可以说任何禅修都可以称作是冥想,任何冥想也可以称为是禅修。冥想,禅修都是统称,并不是指某个特定的方法。冥想的说法在目前流行的各种瑜伽中用的比较多,还有西方宗教的一些修法中用这个词比较多。在佛道两教中基本不用冥想这个词,哪怕是在瑜伽师弟论中也不用冥想这个词语(若有记错,烦请指正)。因此,不用把冥想想的很神秘,题主的问题是冥想的具体做法,就好比你问要怎么健身一样,不知道你的目的,坦白说是无法具体的回答你的,正如我前面所说,行住坐卧,任何时候都可以冥想和禅修(虽然初学以盘腿做为最佳,实在盘不了,站桩一样可以,总之保持上身直为第一要素)。
三、道家的打坐姿势与佛家的打坐姿势有什么区别?
佛家和道家,在打坐的姿势上没有什么区别,但在具体意念和观想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它们的目的是不同的,因此内容肯定是不同的。
四、我想学道家的打坐入定的方法最好来个名师指点不懂的别来害人求教啊?
道家修行,不是光打坐,那只是一种形式罢了。
不懂理,不持戒,好比死木枯坐。着相执着皆是错,无为又落空。初学者,一定要从背诵经典开始。《太上老君常清静经》《太上感应篇》《阴符经》,特别是《太上感应篇》是道教的根,一定要会背,落实的去行。修道一样要持戒,断欲。如此打坐,才有清静心。现在许多修道人也佛道双道,一般都会研读佛教经典。因为道理都是相通的。无量天尊。五、道教,道教的静坐,呼吸怎么掌握要领?
无所谓是否是道教的静坐方法啦,因为静坐只是一种技术方法,各家都有哒。
静坐中呼吸要轻、缓、细。
静坐前最好不要食用刺激性的食物,如辣、酸……
静坐时有坐垫放在屁股下面,垫起3-5厘米。静坐的地方最好是安静、背光、微微通风的条件。
静坐呼吸时,细细感受气的出入产生的变化,但不要在意。只因,清静才是要把握点,坐姿、呼吸等只是帮忙的手段。
PS:坐姿、呼吸可以自己在静坐时自己把握调整到舒服为适宜。还有静坐完要活动一下肢体,像是做热身运动那样。
六、打坐的正确方法?
本人有15年的打坐经验,可以给您点建议。
打坐前主要是做两方面的准备工作:一是调身:即调整身体的姿势包括打坐环境的安排。
1。打坐姿势可用单盘或双盘,散盘都可以,初学者建议散盘或单盘
2。屁股下垫个小枕头或打坐垫,只坐半边让身体保持端正即可。
3。关于腰和胸部,保持自然正直,不要用力,因为一用力身体就没法放松,气就通不了。
4。关于手,初学者两手自然叠放在小腹下方大腿上退可,两拇指轻轻相对。
5。关于头和眼睛,头部也是自然保持正直即可,哪怕有颈部毛病也没关系,自然是怎样就怎样,不要强求正直,只要靠着后衣领,下巴微收即可,对于初学者请把眼睛闭上。
6。肩膀和手放松。
7。以上做好后开始调整全身放松,做下晃海的动作,不懂可继续提问或百度。
二是调心:以上7点做到后就不要动了,哪怕一点点动。这时开始感受自己的呼吸的进出,吸时知道在吸,呼时知道在呼,是快是慢,是冷是热,是轻是重,自己都去感受。
此时知道自己在打坐,暂时放下其它心理上的事务,只管打坐,只管呼吸。
如果还有其它问题请继续提问。也可关注本人帐号(混元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