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汉中市宣传片完整版?
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是一块由汉江和江陵江滋润的美丽而富饶的盆地。 全市辖十县一区和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7.72万平方公里,人口384万。
这里是最早的天府之国,是一个融会两汉三国文化、秦巴名俗风情、自然山水生态于一体的体验性、全域性、休闲型旅游目的地。
这里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汉水流域就已经出现人类文明曙光。两汉三国风云际会,许多英雄豪杰在此建功立业而使得汉中更加名重天下,汉高祖刘邦在此成就汉家基业,汉朝、汉族、汉人、汉字、汉文化等由此史称至今。张良功成身退辟谷紫柏山;诸葛亮以此为根据地六伐曹魏;这里养育了开拓“丝绸之路”的张赛,长眠着造纸鼻祖蔡伦,留下了李白、杜甫、陆游等伟大诗人的壮丽篇章。
秦巴风、汉水韵。大自然的恩赐把这片翡翠般秀美的宝地镶嵌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这里气候温柔,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地。被誉为地球第一维度生态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汉中是天然的植物园,是物种的基因库,是世界上唯一一处同时生存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四大国宝的地方。
汉中城市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文化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深入人心,五大体育惠明工程成效显著,汉中体育中心和江滨体育公园成为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道亮丽的城市名片。
汉中地处关中经济圈、成渝经济圈和汉江经济圈之间,具有承东启西、接南济北的区域枢纽城市地位。汉中交通便捷,西汉高速纵贯南北,十天高速横穿东西,宝汉高铁正加速建设,汉中城固机场每日有飞往西安、北京、深圳等地航班。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欢迎您!
二、全国有多少个张良庙?
目前在全国,张良辟谷地20多处,张良祠庙有100座上下,张良墓地也不下10处之多。真可谓是汉留侯张良名传千古,仙踪万里。
三、辟谷的来源?
“辟”字在古代同“避”因此所谓辟谷就是避开五谷杂粮而不食。司马迁编写的《史记》里也记载着“汉高祖”的军师,张良晚年辟谷一事。可见辟谷养生在我国是历史悠久的。辟谷在世界宗教里也颇为流行,许多宗教和教名为“明心见性”“体悟真理”而进行辟谷。
例如释迦牟尼、耶酥和穆默德都有辟谷数天,以悟道的记载,印度的瑜伽功,并有辟谷断食之说。
四、寻张良的后代,我们的族谱显示我们是张良的后代,所以想接网络寻找张良的后代,如有看到此消息的请留言?
大汉留侯姓张名良字子房,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张辟疆。公元前187年,年仅15岁,已官至侍中。这一年汉惠帝刘盈逝世,他看吕太后"哭而不泣",就建议丞相陈平迎合太后之意,拜外戚吕台、吕产等为将军、大臣,以免杀身之祸。另一个儿子张不疑,则继承父亲的侯爵。至公元前175年,不疑因参与谋杀原楚国的旧贵族,被判处死刑,削夺留侯国爵。用了很多钱财赎罪,才勉强保有一条性命。此后,留侯世家中道衰落百余年。 张不疑也有两个儿子,长子张典,次子张高。典生默,默生金。张氏家谱称张金官至大司马,但史书不见记载。金生乘(字千秋),当时正是汉宣帝时代,元康四年(前62),朝廷下诏张乘,赐为阳陵公,令"复其家",世家之风才开始稍稍振起,于是迁居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张乘之子张高,官至侍中 。张高有五个儿子:张壮、张攒、张彭、张睦和张述,他们除张壮外,分别迁居河北、南阳、吴郡、沛国,留侯世家迈开了其迁徒、拓展、推向黄河以南的第一步。 与从事政治活动的张典不同,张高这一支历经张迪(亦作通)、张无妄、张皓、张大顺四世,到第五世张道陵,则由儒家而变为道家。他追寻先祖张良辟谷、导引之迹,开辟了一个神仙世界,成为影响后世极大的天师道始祖,也就是道教的创始人。 留侯世家人丁兴旺,西汉后期其子孙就分家析产,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迁徙。每一次分家都意味着旧的居留地得到了极度的开发,每一次搬迂也总预示一块新的土地的开垦。他们拜祭祖宗,告别亲友,怀着创业的宏愿,带着成家的欢心,走向神州大地。留侯子孙指向东南,依依不舍向江东,落业水乡400年。 留侯子孙到阳陵公张乘,始居封地阳陵县(今陕西咸阳市东北),张乘的儿子张高生了五个儿子,旧有的地盘已容不下众多的儿孙,于是除留下张壮守居之外,其他四人都迁往新的地区创家立业,张赞迁往河北,张彭迁往河南南阳、张述返迁留侯故地沛国(今江苏沛县),张睦迁吴郡(今江苏苏州)。 张睦迁居吴郡,始向东南地区迈出第一步,但他的儿子张况就北迁襄国(今河北邢台市)。张况有两个儿子,次子张协留守襄国祖业。长子张款迁居汲郡(今河南汲县),稍稍南移,而张款之子张禹又移居襄国。张禹的孙子张存不愿做官,隐居吴江(今江苏吴江县)横山,并在他儿子张镇这一代定居下来,不再北迁。从张睦到张镇,传7世,转居数次,始落业江东。而张歆的弟弟这一支,虽迁清河(今河北清河)、魏州昌乐(河南南乐县西北),但传到唐代历12、13世,出了张文灌、张锡叔侄两个宰相,还是在武城(今属山东),而不曾南下,因此,张镇往上7世,可以叫做依依不合向江东的时期,反映出张姓先民们对北方土地的眷恋。 一旦立足江东、张姓先祖就发现清水秀更宜人、他们在吴江这个水乡一住就是十代(包括张存、张镇两代),自东汉后期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代到唐初近四百年,到第十五世祖张嗣宗,才从吴江南迁到昆山(今上海 松江西北)拓展。张嗣宗官至唐朝国子监祭酒,是主管全国教育的最高行政长官。他有11个儿子:震、济、谦、逊(一作巽)、律师、 小师、统师、丰、仁彦、师理、道师,是个多福之人。子孙太多,生存空间有限只得向新的地区扩展。但他们已习惯于水乡生活,不愿走得太远,除老二张济之外,十兄弟都在昆山附近散居,始终没有离开长江三角洲地区。 西进组曲:当其他兄弟散居长江三角洲时,张济夫妇带三个儿子告别宗祠,毅然南下数百里,溯钱塘江西上浙江金华,看到兰江两岸山色迷人,就在兰溪安下家来。张济因此也就成为兰溪张氏之祖。也许是继承了父亲的开拓精神,张济的大儿子张扛辞掉饶州刺史之后,又沿新安江西进,越过白际山,来到黄山脚厂的新安赫山镇(今安徽祁门县城)安家落业。张辽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润朝之子宝龄和小儿子游朝之子龟龄都任职金吾卫将军府。后来龟龄改名志和,罢官之后。自号元真子。过起了逍遥自在的隐居生活。兄鹤龄怕他遁入空门当和尚,只好在越州(今浙江绍兴)东门外帮他砌了一套房子,让他与秦少游等名士交往吟诗,自己则带着子侄仍居祁门老家。他们与金吾宝龄的子孙,一直拓 荒繁衍于祁门、休宁、旌德、绩溪、黟县、泾县、翕县、贵池、婺源、德兴、乐平、鄱阳、浮梁等地,即今安徽南部与江西东北的青山绿水之间,时至今日,这一地区的张姓人氏大都是兰溪始祖张济的后裔。 也许是皖南赣北的山水太诱人了,张氏子孙东返浙江之程竞历近五个半世纪,到明代末年才完成。据清乾隆六十年兰溪《张氏重修族谱重修谱系考》记载,第二十六世祖张英雄曾率妻子东返婺源金华(今属浙江)石门塘,其子张成业又迁常山音铿报效里(今浙江开化)。张成业有四个儿子,其他三个儿子留居浙江,但第二个儿子张荣又西迁今安徽休宁郏溪,传十八代,到第四十六世祖张宏范始东返故里兰溪。此后宏范子孙遂落业于兰溪、金华、建德等地区。 张高、张无妄、张浩、张大顺、张陵(张道陵)一支的源流就更加明晰可考了。张道陵是留侯张良八世子孙,号称第一代天师,是我国本土宗教道教的最早创始人。他在东汉后期放弃入仕,开创了著名的“五斗米道”,这是一种集宗教、社会组织、军事集团特色于一身的组织,死后法位传给儿子张衡(第二代天师),张衡再传张鲁,也就是三国时候著名的政治和宗教双重领袖汉中王张鲁。张鲁投降曹操后,张氏在曹魏显贵,从汉中迁出。张鲁的儿子第四代天师张盛南迁到今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从此定居下来,一直到1949年,“张天师”之位世袭,五斗米道也发展为天下玄门正宗“天师道”,历代天师的传承源流有《汉天师世家》宗谱明确记载。张天师世家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而深刻,从唐朝开始受官方册封,成为与孔子后代“衍圣公”相并列的世代布衣尊爵。宋代开始敕建天师府,历代相延不衰,龙虎山嗣汉天师府与曲阜孔府成为华夏延续两千年的两大世家,一道一儒,有“南张北孔”之称。 1949年,第63代天师张恩溥离开千年龙虎山法坛迁去台湾,另立天师府,于1969年在台北逝世。张恩溥有子女留在大陆,由于消息断绝,逝世时将天师法位传给当时在他身边的堂侄张源先,号称第64代天师。张源先天师如今还健在,曾到江西龙虎山参与重大宗教活动
五、张良守鱼典故?
1、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因为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认为,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
伐桂书院遗址位于湖北省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明清朝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3、暗度陈仓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
这样,就可以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时机,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
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地区,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4、张良与道教
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间封为“凌虚真人”。
5、黄石公授书张良
张良刺杀秦王未遂,被全国通缉,不得不隐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风声,一天,张良在沂水圯桥头闲逛,看见一位穿着道家服装的老者。
那老者看见张良走来,故意把自己脚上的鞋子掉到桥下,张良拿着鞋来到桥上,老者又伸出脚来让张良为他穿上:张良再次强压怒火,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没有道谢,站起来一笑而去,张良心里万分惊讶,呆呆地望着老者的背影。
没想到老者已经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对张良说:“你与老人约定,为什么迟到,回去吧。五天以后早些来!”这样又过了五天,到了约定的日子,鸡一打鸣,张良就来到桥上,没想到老者有先在桥上等他。
老者这次怒容满面地斥责张良:你为什么又迟到?以后一定要早些来。五天后,张良半夜就来到桥上,过了一会儿,他看见那位老者走过来了。这次,老者高兴地说;“应苡如此!”然后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你熟读这部书,就可以辅佐帝王,十年之后定会成功。十三年后你再来见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黄石。
天亮以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广太公兵法》。从此,张良日夜研读此书,俯察天下大事,后来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举兵反秦。此后,各地起义武装风起云涌。
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举起了反秦大旗。后来因自感势单力孤,难以立足,于是率众准备投靠景驹,途中正好遇到刘邦率领义军在下邳一带活动。两人一见倾心,张良屡次以《太公兵法》进说刘邦,刘邦多能领会其义,并经常采纳张良的建议。于是,张良改变了投靠景驹的打算,决定跟随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