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辟谷是哪几谷?
稻、黍、稷、麦、菽
回到“辟谷”,源自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其中的五谷包括(稻、黍、稷、麦、菽),它们各自代表:稻(俗称水稻、大米)、黍(shǔ,俗称黄米)、稷(jì,又称粟,俗称小米)、麦(俗称小麦,制作面粉用)、菽(shū俗称大豆)。因为有的地方气候干旱,不利于水稻的种植,因此有将麻(俗称麻子)代替稻,作为五谷之一。
二、道家一天吃几顿饭?
两顿饭
不吃早餐,其实是一种道家的饮食方式,有上千年历史。如果用现代科学的视角来解释,就是适当的禁食。
禁食其实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有千年历史,就是我们所谓的辟谷。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体16小时以上不进食的时候,人体进入自我修复模式。
人类进化了几万年,是非常适应饥饿的。我们的机体,在饥饿的状态下,反而激发出了强大的活力。
在饥饿的状态下,人体会开始“自噬模式”。我们的人体,会把身体上各种旧细胞、垃圾组织、病毒、炎症细胞等等这些人体多余的东西,优先当成了热量来分解。
说白了,人体在饥饿的时候,开始“自己吃自己”,但优先吃的是垃圾细胞。不得不佩服生物进化的神奇。
三、辟谷的正确发音是pìgǔ,而不是bìgǔ。是开辟的辟,而不是避开的避?
辟谷 [ bì gǔ ] (辟谷的"辟"正确发音是bì,古代读音不能等同于现代汉语字典里的读音)1。谓不食五谷。道教的一种修炼术。辟谷时,仍食药物,并须兼做导引等工夫。
《史记·留侯世家》:“乃学辟穀,道引轻身。”《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 弘景 善辟穀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许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 ”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七:“偶遇真人,授丹砂,辟穀有年,身轻於羽。
” 明 朱鼎 《玉镜台记·燃犀》:“辟穀餐霞,生涯一鉢盂,羽化住 蓬壶 。” 清 纳兰性德 《拟古》诗之三四:“饮酒虽达生,辟穀乃长年。”2。泛指不吃饭。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二·粱》﹝集解﹞引 孟詵 曰:“青粱米可辟穀。
以纯苦酒浸三日,百蒸百晒,藏之。远行,日一餐之,可度十日;若重餐之,四百九十日不饥也。” 郭沫若 《盲肠炎·不读书好求甚解》:“然而他们之攻击共产主义也,则多因某个共产党人之不惬人意,因而迁怒及其主义,是犹因饭碗之不洁而生辟谷之想。
四、道教的辟谷养生术方法?
练习辟谷前一天到达青城山圆明宫道观,熟悉场地,正常进食,洗好热水澡,晚上10点以前准时睡觉,为第二天正式辟谷做好准备。
道家辟谷服气法是一种静功锻炼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并结合存想以充实内气来祛病强身。服气前,须摒除杂念,凝神一志,闭口合齿,以鼻引气,同时放松两腮及小腹,使其自然充满。
待气液满口时,即以意向下吞咽,如吞食物般,头后仰,颊肌收缩。气液顺势吞下,汩汩有声,同时存想吞下之气液分二路而下,津液存于两肾,气存于胃肠,如出现肠鸣,是气液已下行之征。每次连咽3-5咽,每隔半分钟许可再咽之。
服气后,如觉脐下涩闷,可于安静处宽衣带,松形体,仰卧,微闭气,存想五脏之气呈白色集于气海;接着此气过夹脊上至头,熠熠发光;良久,复想此气从头面而下,入五脏,再至会阴,分两路而下,至涌泉而出;最后以两手心按摩上腹二三十转、脐下百转;摩毕,静卧片刻,自然舒畅,涩闷顿解。
五、辟谷是哪个族的习俗?
回族,不叫辟谷,辟谷是道教修炼的一种说法一种境界,回族的闭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