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罗氏豫章堂,日昌公是谁?
据有关资料:罗姓在现今中国姓氏人口排列位于第22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86%,预计人口数约有1000余万。罗姓还遍布港澳台地区以及韩国、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 罗氏后裔世代繁衍枝繁叶茂,尽管他们的足迹踏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尽管他们迁徙到域外番邦世界各地;无论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无论时光流逝岁月蹉跎,散居各地的罗氏后裔,都坚定地认准豫章(今江西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之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之祖。 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 据罗氏22世孙罗新会罗龙胜为《罗氏家谱》作序解说:“豫章罗氏者,始自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再传颛顼高职氏,姬姓,皆有圣德帝天下。颛顼之裔黎回代司祝融。回后季连,芈姓。连后鬻熊,佐周有功,以熊为氏,孙熊绎封于荆楚,┅┅遂国于罗,以国为氏。子孙奔散于江汉之间。汉罗怀,为梁王相,食采于豫章。父君用为武陵令。用子珠为大司农,自长沙奉命守九江,遂籍豫章。豫章之裔出大司农者,子孙特盛焉!” 北宋丞相司马光为追念罗珠的崇高品德,卓越功勋,作诗赞曰:“起家内史,职在司农,留侯推毂,灌侯共功,相度豫章,仡仡崇墉,勋成辟谷,邈矣高风。勋在汉室,泽及生民,媲美后稷,于今为烈,定太平功,建中兴业,寿而且康,厥后克昌。” 千百年来,民间世代流传“天下罗家无二派”的名言。自罗珠之始,家族繁衍,分支发展脉络清晰,家谱记载严谨有序,至今已有70余代。 罗氏发源之初,各分支自行起名,并无统一的排行字辈。至宋代,第40代后裔罗盛得任吏部侍郎,着手统一天下罗氏排行字辈。他把对罗氏子孙的殷切期望,写成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盛应实用君,成彦伯公叔。以德懋宪光,秉兴克允福。亨运会时来,贤嗣序昭穆。富有本日新,得业是常禄。”(大意:罗氏兴盛依赖你们,仿效前辈成为俊彦。凭借德行光耀家族,依靠奋斗追求幸福。亨通机运时常来到,贤能后裔继祖传宗。根基厚实每天进步,受业创业发达永恒。) 由于罗盛得的显赫地位和社会影响,所以这首五言古诗成为罗氏统一字辈。自此开始,散居各地的罗氏家族后裔基本按照统一字辈起名,记入《罗氏家谱》。至今全国各地的罗氏后裔,主要是:运、会、时、来、贤、嗣、序等辈。 到了明代,儒学训导罗文溥仿照罗盛得,也作一首四十个字的五言古诗,为罗氏家族延续制定字辈,两者合并共计80代。“忠孝全鸿烈,芳名振豫章,立朝荣甲第,奕世萃冠裳,理学家声远,英才国瑞长,灵礽同绍述,庆衍发麟祥。”(大意:忠孝两全满门忠烈,芳名远播豫章之罗。高官满朝荣耀门第,显贵辈出世代相承。理学世家声名远振,英才俊杰国运久长。灵敏聪慧后裔光大,繁衍兴旺家族吉祥。) 罗文溥制定的字辈,其中特别指明罗氏家族发源于豫章,“芳名振豫章”。 自豫章罗氏一世祖罗珠公始,由于做官、经商、谋生、避祸等等原因,罗氏后裔逐渐迁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逐渐形成5个郡望,即豫章、襄阳、河东(太原)、齐郡(济南)、长沙。今国内的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6省所聚居的罗氏,约占全国罗氏总人口的75%。 据古代史书和各地罗氏家谱的记载,大致可以看出豫章罗氏迁徙的概况。以豫章(江西南昌)为发源地,至东汉末年,罗氏后裔主要聚集在襄阳、长沙、豫章三个地方,开始进入四川,随后又进入贵州。 至唐代中页,罗氏后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开始进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闽入粤。 罗姓迁居台湾,目前所见文献记载最早始于清朝雍正初年。福建漳州罗氏与郭、何二人一道到台湾基隆开垦。雍正八年广东人罗朝章在台湾新竹红毛乡开垦。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罗合泉在台湾彰化县东螺西堡新庄仔庄开垦。此后大批罗姓子孙迁入台湾,与当地民众一起建设台湾,生息繁衍。今天罗姓人口在台湾排名第十八位。 自清朝开始,居住在广东梅县、大埔、及福建宁化等地的罗氏,曾多次向海外迁徙。主要迁往南洋的文岛(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祖籍广东嘉应州梅县石扇堡的罗芳伯在西婆罗洲(今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实行“兰芳大总长制”,立国时间达一百零八年(公元1777~1885年)。目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还居住着数十万罗氏后人。 韩国是豫章罗氏海外后裔的主要居住国家。据统计,全罗南道、全罗北道共居住罗氏后裔60万人。韩国的罗氏分为“锦城罗氏”和“罗州罗氏”两大分支,均自认是豫章罗珠公后裔,均自认江西南昌是寻根问祖之地。 摘录于《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姓原考》:“珠公在汉初事高祖有功,封于豫章郡,是为豫章罗氏。……遭黄巢乱,徙往各处,中国之罗皆一本。” 据《锦城罗氏大同谱》卷一《先系考》记载,罗至强是“锦城罗氏”一世。罗至强,唐代人。曾任尚书左仆射、兼侍中侍郎、御史中丞大夫、黄州团练副使、按全州致讨司马事。罗至强避难逃至韩国,有两种说法。一是反对唐太宗征伐高句丽的廷议,二是由于战乱。由于史料缺乏,难以定论。 罗至强驾船到达韩国,在发罗县(今罗州)定居,后来在新罗朝廷任左丞相。罗至强官居高位,显赫一世。于是家族繁荣,根深叶茂,人丁兴旺,形成浩浩荡荡的“锦城罗氏”。 《罗州罗氏大同谱》记载罗富为“罗州罗氏”始祖。“旧文记载,始祖讳富,奉命出使东渡,未及返命,宋亡,仍居艅艎,后贯罗州。”(译:历史文件记载,始祖罗富,奉朝廷之命出使,东渡韩国。还来不及返回复命,北宋灭亡,于是仍然居住在艅艎,最后定居于罗州。) 《罗州罗氏大同谱》对始祖罗富特别注明:“本是中国人仕宦,来渡东方,定居罗州,丽朝出仕,官至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和金紫光禄大夫门下平章事。墓所在罗州艅艎面涌珍洞子坐之原。” 韩国《李朝姓原杂记》更加明确指出:罗富是江西南昌人。“罗氏由中国豫章东渡而来,有讳富者,是高丽正议大夫监门卫上将军,为始祖,贯罗州。” 罗富本是武官,又是宋朝使者,留居韩国之后,因此受到高丽朝廷重用,荣华富贵。虽远离祖国,却光宗耀祖,使豫章罗氏发扬光大于异国他乡。 国内《罗氏族谱》记载凿凿:罗富是江西南昌东岗罗村人(今罗家集罗家村)。其父:“罗廷重,北宋庆历元年应茂才异等试簿将作终严州通判。”其母:“樊氏,进贤县人。” 罗富是罗廷重次子,“仕萍乡令。大观二年明堂恩进武骑尉,加云骑尉升奉议郎。” 国内《罗氏族谱》和《罗州罗氏大同谱》相互吻合,历史纪年和相关史料以及传说相互应证,韩国“罗州罗氏”是江西南昌罗家集罗家村罗氏后裔和分支。 2006年至2007年间,南昌县莲塘镇小蓝村(柏林罗氏)曾经迎接数批韩国罗氏寻根问祖代表团。据《罗氏通谱》记载,“一世祖珠公世系,传至十六世祖绥公字均章生二子:企生、遵生、忠孝一门,分成南昌柏林罗氏两大支派”。由此可见,莲塘镇小蓝村并不是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 地方志准确记载,我们今天说说的的南昌城是在“公元637年(贞观11年)从灌城西迁至东湖太乙观西”。既然南昌城是“西迁”,那么罗珠公与灌婴一道所筑“灌城”就应该在今日湖坊乡一带。所以,豫章罗氏最早的发源地应该是罗家集一带,即东岗罗氏。至今,韩国罗氏还流传说他们的祖先在“豫章东20里”。 (二) “天下罗家无二派”,罗氏后裔无论如何背井离乡漂泊异国他乡,他们永远铭记列祖列宗延续罗氏家谱。他们的心中永远保持着对“根”的思念,永远保持着对“发祥地”“发源地”的崇敬。由此,“豫章罗氏宗祠”成为天下罗氏顶礼膜拜的圣地。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古人说“追源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古时候,人们认为祠堂是祖宗灵魂的栖息所在。 “豫章罗氏宗祠”始建于西汉景帝年间,大约公元前150年。据《豫章罗氏宗祠重修祠志序》记载:“吾罗姓豫章始祖,讳珠、字怀汉公,本诸学问文章,发为功名事业。佐汉高开国,内而治粟,外而太守。继灌侯之后,竟筑城之功。望重奇勋,贤称大隐,藉以家于豫章。厥后,子孙济美,忠孝一门,遂有‘豫章世家’之誉。 太尉周亚夫奏以公筑豫章城功绩,奉敕建祠祀之以崇明德。”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太尉周亚夫(周勃之子)上奏提议,皇帝准奏降旨,可见由此“豫章罗氏宗祠”地位之高。北宋徽宗赵佶特为“豫章罗氏宗祠”御制诗曰:“罗氏大宗祠,晋唐柏垂丝,始代不迁祖,万古常如斯”。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74年),“豫章罗氏宗祠”因年久颓废而重建。 明代末年,“豫章罗氏宗祠”毁于兵燹战火。 自清朝嘉庆十九年至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豫章罗氏宗祠”迁址重建,规模宏伟,蔚成大观。 同治六年(公元1868年),“豫章罗氏宗祠”重修。 1931年,罗氏后人集股募捐,“豫章罗氏宗祠”再次重修。 民国期间政府所颁“产权证”复印件至今依然存于《罗氏家谱》。由于历史的原因,“豫章罗氏宗祠”早已烟消云散。据《豫章罗氏宗祠产权证》记录,其原址具体方位:东临子固路(民德路口至“福辉大厦”);南临民德路(“南昌市第二按摩医院”及“家常饭酒家”大部;西接“凤凰坡小学”;北即“福辉大厦”围墙),占地面积约10亩。 “豫章罗氏宗祠”是天下罗氏之根,另外还有两处重要的“罗氏宗祠”是罗氏分流的重要见证:“呈坎罗氏宗祠”和“石壁罗氏宗祠”。 一、呈坎罗氏宗祠 安徽黄山市的呈坎罗氏宗祠,规模宏大,装饰精美,整体上仿照曲阜孔庙等规制,四进四院,轴线对称,是中国祠堂建筑的最杰出的代表,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列为“国家文物保单位”。 唐朝末年,呈坎罗氏始祖文昌公、秋隐公为避黄巢之乱,从江西南昌举家逃难。见此地万物中和,风水奇佳,于是定居下来。罗氏兄弟通晓风水理论,把原名“龙溪”改为“呈坎”。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罗氏家族鼎盛于宋、元、明三个朝代,高官、隐士、富商、诗人、画家、高僧等等,英才辈出,各领风骚。《罗氏族谱》记载,仅在明代在朝为官者就达110多人。朱熹在《罗氏族谱》序中赞曰“以进士发科嗣世家业赫,为歙文献称首”。 二、石壁罗氏宗祠 客家罗氏始祖罗令纪(688—777年),系豫章罗珠公第二十五世裔孙。其曾祖父罗万发,于隋开皇年间(580—600年),由沙县徙居黄连峒。罗令纪协同巫罗俊率众辟地垦荒、开山伐木,致力开发黄连,使黄连于唐乾封二年(667年)建镇,开元十三年(725年)升镇为县,天宝元年(742年)更黄连县为宁化县。 宁化尚属初创时期,地广人稀山清水秀,各地罗氏陆续向宁化汇集。例如:唐乾符五年(878年),豫章珠公第三十二世罗仪真因避黄巢之乱,携子罗景新由南昌西山迁虔州虔化县(今赣州宁都县),历数十年,又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定居。元代战乱,豫章珠公第四十五世罗尚立由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谋生。 罗令纪是福建宁化的开县功臣,福建宁化是罗氏在南方的播迁中心。后来广东和台湾等地的罗氏全都是来自该地,例如顺德、南海、番禺、河源、程乡(梅县)、兴宁、长乐(五华)、归善(博罗)、龙川等等。《嘉应州志》云:“梅州人民抗元的壮烈,地为之墟。闽之邻粤者,相率迁移来梅,大约以宁化为最多。所有戚友询其先世,皆来自宁化石壁人。”英国传教士肯贝尔早在1912年发表的《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也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皆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者”。 宁化石壁是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宁化素有“客家祖地”和“客家摇篮”之称,由此衍播、散居在世界五大洲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后裔有1.2亿人,其中客属台胞460多万人。豫章罗氏后裔是宁化石壁最早的开拓发展者最重要的群体,由此石壁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祖地。 “石壁罗氏祖祠”原建于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传至明代永乐年间迁建于今址,至今已有600余年。“石壁罗氏祖祠”是石碧客家罗氏唯一总祠,也是世界客家罗氏总祠,总祠内设始祖罗令纪纪念堂。 (三) 祠堂常常会有一个“堂号”,实际上就是家族分流的一个名号。例如:唐朝末年,兵部尚书罗令则,从浙西北桐庐迁往浙东北慈溪。慈溪罗氏敬罗令则为“慈溪罗氏基祖”,其祠堂号称“嘉德堂”。 “嘉德堂”就是慈溪罗氏的名号。列举部分豫章罗氏支脉的“堂号”,以“窥一斑而知全豹”。 豫章堂、尊尧堂:豫章罗氏的嫡系的堂号。豫章本是罗氏的郡望,由此以郡望为堂号。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罗从彦谨遵师训,隐居不仕,广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由于罗从彦德高望重影响深远,所以嫡系罗氏亦称为尊尧堂。 柏林堂:南昌柏林罗氏的堂号。柏林公,名瑭,字公秀,珠公第十三世后裔,南昌柏林罗氏之基祖。幼居武阳之泗洲,因梦柏而移北林迁居,广种柏树於所居之左右。不数年,柏渐成林,于是改北为柏。罗瑭曾和许逊一道治水,享誉四方。于是其后裔堂号“柏林”。 明德堂:大埔豫章罗氏的堂号,是客家罗姓的一支。据清嘉庆六年(1801年)罗氏总祠“明德堂”会簿载:“吾族自豫章衍派迨宋季由闽人粤、散往四方,各世其家,各宗其祖,虽同出一源,无以联之……”。其后遂有兴建大埔罗氏总祠“明德堂”之举。据载,在该祠陈役主位的计有一十八个宗支。 贻谷堂:浙江上虞罗氏的堂号。《上虞罗氏谱》称“始迁祖”是南宋的罗元。罗元,行元一,字元善。由慈邑罗江迁居上虞三都永丰乡,是为迁虞始祖,开“贻谷”之名。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罗氏的堂号。罗复仁(1306-1381),明代著名廉吏,曾任弘文馆学士,与刘基同列。明太祖朱元璋为罗复仁题诗:“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取诗中“忠直”为堂号,以示荣耀。 世德堂:广东南海豫章罗氏堂号。元代罗宠为《南海紫洞豫章家谱》作序:“始至宋绍兴间,先世,讳点,居于江西,生子讳明,生孙,讳周易,咸失纪录,及曾孙讳裔,然后迁居于保昌珠玑里,生子,讳福。至孙,讳佑,又迁居于南海梓桐乡,实为保昌祖裔之孙也,是故有可考者,因以为始焉。生子讳芳誉,至元,祖兵,诗书第宅,几为之危。幸而成立,断简残篇,掇拾于灰烬,得存其一二,亦我豫章氏一脉之未绝也。” 罗宠,字承恩,号念公,南海紫洞罗氏第九代子孙。元朝英宗皇帝召他到京城,授以司务部高官。然而罗宠执意辞让,英宗皇帝只得准其还家,并赐手书“世德堂”作为罗氏宗祠牌匾。由此,“世德堂”成为堂号。 义恩堂:福建沙县罗氏堂号。据《沙县罗氏宗族谱牒》记载,其肇迁始祖为江西南昌柏林里人,可惜名讳已失,只知唐元和十五年(820)作官于沙县。居“罗巷”,肇启闽沙罗氏一脉。 肇光堂:福建省永安市大陶镇美坂(原名“尾坂”)村的罗氏宗祠名称。宗祠原为祭祀洪砂罗姓开基始祖“真辉公”所建。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所谓“肇光”,即“开始、光大”之意。 (四) 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以血缘文化这一特殊形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形成、代表着中国民族传统的宗族观念。“血浓于水”,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国家统一上,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是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和推动作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非常重视姓氏文化和祠堂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例如无锡市已经宣布将修复和恢复一批祠堂建筑,邹公祠、李忠定公祠、华孝子祠、张中丞庙、至徳祠(泰伯殿)、过马郡祠等。 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及汉族后裔)自古以来都有根深蒂固的观念:寻根祭祖,造化桑梓,报效祖国。南昌是天下罗氏的发源地,罗珠公是天下罗氏的始祖。重建“豫章罗氏宗祠”,使之成为天下罗氏寻根祭祖的圣地,对于广泛联系天下罗氏,对于南昌的建设发展,必定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这正是笔者撰写短文的根本目的。
二、不吃饭和不吃米饭有什么区别?
不吃饭通常的解释就是到了饭点啥都不吃,包括任何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然而不吃米饭的含义就仅仅指不吃大米煮成的熟的米饭,除了米饭外,其它诸如面条、馄饨、饺子、包子、汉堡、面包、饼干、葱油饼、麻辣烫、火锅及一些能够暂时耐饥的小零食都可以吃,这完全是认知概念上的区别,希望能帮到需要的朋友们。
三、秦岭典故?
秦岭,在早些时候也被称为“昆仑”,或说是昆仑之一部,其大体也是沿着昆仑的方向,和昆仑一起,从更为西端的两河,途径戈壁草原,一路自西向东,象一个文明指示箭头,直达其北麓的中原和其南麓的鱼米之乡,而吸收囊括了东方古代史几乎所有的地域和文明圈,其完美程度现在看起来更象是一种人为构造。也基本上是先秦史范围,或说先秦史就是在它脚下完成的。
它是被黄河在上游与昆仑断开的,同时与黄河一起包括构造了一个几乎孕育了整个华夏的地方,关中。
骊山北构而西折,遂腾挪出一个不大不小的盆地,出口在灞水西边河谷,相对对于那时的管理,其规模似乎刚合适,似乎再大些就会陷入分裂与统一,梦想与现实的泥沼而无法自拔的怪圈里,这在人类以后的大王国那里已被无数次验证,东西方有多少个不幸的民族,皆因一开始的过于膨胀与过度支出而消亡了,其又何止史书上记录的那些。所以,华胥国,关中之中的关中,当外部平原部落间相互讨伐拆斥时,它却有自己安妥的空间生存且发展了。它能得到外面所有的好,同时也能规避外面所有的不好。
罗马人之于他们的岛,也大概也就这个意思,当然还有许多封闭独立之半岛。先民在智识与交通能力上确实需要一个独立安全的环境,有如子宫一样,而秦岭就提供了这个东方子宫,且不止一个两个,一次两次。
庄子把华胥国描写的象是极乐世界,列子说黄帝梦游华胥而天下治。当时秦岭应该还是没有名字的,因为华胥本在其中,秦岭还看不见自己。
华胥国王是个美丽的女子,她以自己的姓氏为国号,有一子一女,伏羲和女娲。
伏羲女娲兄妹结合,始有华夏一族。
按照伏羲的活动范围,这时,华胥国已西接天水东至河南,关中初现,也就是秦岭北簏渭河平原和其东部渭河入黄河水域。这时候,秦岭便自然而然的映入人们眼帘了,相对于平原,它被称作“山”,其实更应该叫做“故国”,就象现在对故宫的称呼,应该是母系到父系的一个过度阶段,女娲则驻守秦岭山中故国,骊山上有老母殿,她常站在那里翘望东征西讨的伏羲,和她崭新的更为广阔的王国。
补天或是关于平乱的比喻,造人是因了其兄伏羲于故国之外的征讨而带来的众多人口,她仗着蓝田故国的政治传统应该还是实权派,伏羲只是众多家眷之一,但后来事情肯定是变化了的。
付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画卦,演五行,一卦一琴,一体一用,却几乎成为后来整个华夏的行为准绳。
秦岭物产丰富,其丰富程度在世界山系里面是独一无二的,这个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东不西,不南不北,刚好在世界上最大一块封闭大陆的正中间,秦岭,有桐有梓,有丝有漆,其阴多金,其阳多盐,本就出玉,如此物产地貌于琴于国,相因相成,是再也自然不过的了,互相选择,相互成就,确也暗含了先人智慧之发生与出处,对我自己来说是表达了琴之为琴之体,既琴之何以为琴。或可以这么说,文明本是且只是自然之最高表现,却也是秦岭一开始的态度。
再后来,黄帝与炎帝战,不知黄帝对炎帝作了什么,竟夺其志,其实炎黄最多算是华胥子孙辈内部间的家产之争,而蚩尤就是外人了,遂禽杀蚩尤,我一直惊叹于太史公对文字的冷静与吝惜,读来直教人毛骨悚然,这不算作题外话,这正是秦岭护佑的小关中华胥国到关中再到中原大关中的大概路线,就象后来的周秦汉唐,都是先于秦岭范围内的统一,然后再司机扩大,夏商也多是家族内部之争,以及与东夷间的共和与争斗,以至于后来东夷也没了,这样的游戏一直预演至今,看形势,应该还要再预演下去。
华夏,这个世界史上最为传奇与苦难的民族,在几乎于不可能的和平与各种光怪陆离的争斗间,越坐越大,相较于人类其他文明,真实的叫人费解,也最耐人寻味。
然而这时我们还得等另一个外戚的出现,周人。
周人从关中北部台塬而来,渗透渐进,先有沣水边的沣京,再有镐水畔的镐京,最终在秦岭脚下做大,琴大概也是在这里成为七根弦的,卦也在文王那里变得更为知性且普及了,特别是周公,他在秦岭最东部营造了洛邑,以会盟管理诸侯,而秦岭,就是这个王国的脊梁。
那似乎是一个更为高级的开始,是古代史上最为有效且廉价的管理系统,文治体系此时也终于成形,其成本之低,以至于后来的朝代直到当下依然获益匪浅,说周灭商时巴蜀人也参战了,这直教人想起同时发生于秦岭两边的另一件更为可怕的事情,古蜀国,秦岭同时孕育并护佑了两个古文明,只是它对古蜀国的爱恋与护佑,以至于使其自生自灭了也不被外族侵扰,那得有多爱呵。
然而,对于华夏影响最为深远的却一直是秦岭北麓地带这一支,直到这个时候,秦岭还没有正式的名字,时被称作南山或终南山,却还分出许多其他的山系,特别的,是到了春秋,这个祖群有些营养不良,烽烟四起,黎民蒸苦,大家心知肚明的期待着什么,却又不说,或不肖说,这样的状态在以后的分裂期反复了好多次,打又打不起来,合又不可能,这时候,我们还得耐心的等着另一个亲戚的成长与参与。
那是个大时代,大家在秦岭东部会盟干仗,问鼎饮马,各种表演,而秦人,东夷之一部,几乎是最后一支没有背叛纣王的军事力量,其之忠诚,定是感动了周公的,放之于西垂牧马,马大繁衍,得以继续姓嬴,不抵戎人,进陇西大山,因了秦岭的庇护,使这一对华夏后世极为重要,定不能消亡的族群,而有喘息之机,多少年后,秦人再一次出现在人们视线里,是护送平王东迁,确实的不是趁火打劫,忠勇于此,确也无可厚非了,识的大体,懂得天下,这一点是当时那些正经诸侯也没能达到高度,于是有功,平王赐周故地歧山以西,却是在解放了整个关中的前提下,又是政治,我讨厌这个,值得称赞的是,秦人真去那么干了,一群生冷的傻子,而正是这种生冷忠厚实干的傻劲成就了秦人,也因此成就了后来的华夏,我去秦岭山里也常能碰见这样的人,相较于外面的人,我常被感动,那或许就是先民,就是遗风。
穆公文治武功,却也只是霸于诸侯,他去蓝田大营,身临华胥故国,南望秦岭,定也暗自伤神,后因子孙不肖,还丢了河西,契机是孝公与商鞅,两个二十来岁的茅头小伙畅叙三天三夜,便有了两千余年以来之政,这教我们这些大人情何以堪,(其实大家并不缺少了那种苦难逼迫下的更为纯粹的浪漫与理想。从伏羲到文王周公再到孔子,他们在绝望与希望的夹缝里演绎出一整套健行生发的理论,至小无内,至大无外,阴阳交替,积极向上,无比浪漫,大抵喻为革命乐观主义是可以的)既然基本问题已经解决,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收复河西,嬴驷称王,秦惠文王,武王举鼎,秦之东出大局已定,昭王嬴稷,眉县白起,大破六国,秦岭大概就在这个时候有了自己的名字,秦岭,秦人的山岭,china 一词是英国人在印度对中国的称呼翻译的,印度人喜欢给地名加后缀-a,所以china 就是chin,就是秦,其实 china 倒更象是秦岭的发音,这个是趣话,暂不当真。
范睢通秦岭栈道,蜀米至长平,天下畏秦,造都江堰,蜀米得以顺江而下,亡楚只是时间问题,整个过程看来,秦人的自我奋斗,好象只是对秦岭的疏导与征服,通栈道,修水利,至此秦岭南北关中和蜀郡两大粮仓几乎占据了当时七国GDP总合的四分之三,这才是根本,虎狼之师只是态度。于是,始皇嬴政,天下一统,两千年之政基本成型,他在秦岭山下造阿房(大林考证其音斡磅,关中言语,指示代词那边的意思)宫。
中国的事情大概这时已经定型,其制度与天下观(可以直接呼之为世界主义)的早熟,外加理论上的简单易学容易操作,总可以使以后的王朝和个人在面对了各种困难时,闲庭信步,游刃有余了。王遽常在日本侵华时开始治秦史,我不知道他自己内心具体的想法,但可以基本猜测出他内心的期望,至此七国无别史,秦始有之,秦史,在复旦时,吕兄赠我(春秋鲁史不在七国之列)。
据章太炎考证,华夏一词来源于华山和汉江(汉江下游入江处为夏水)华是国号,夏为族称,这个说法有些牵强和政治号召,只是依然没超出秦岭范畴,(我不太喜欢章这个人,他一开始批评别人见钱眼开,后来他也见钱眼开,他和他的学生黄侃都很狂,他们的狂跟李白一样带着极其聪明的表演,我喜欢杜甫,骨子里面的狂,其实已无所谓狂,只是诚实和中肯,和朱熹说的秦岭脚下的周秦故人的性格比较接近,纵而观之,诗歌爱好者多是喜欢李白,真正识得诗歌的,都推崇杜甫)华肯定是国号和修饰,华胥国,秦岭之南有华阳,之北有华阴,这个华胥国肯定是跑不掉了,夏作为族号和地域范围,该是指上古秦岭脚下关中平原和其东部中原这片肥沃广袤的地方以及这片地方的人,这与华和夏在说文里面的意思也最为接近。
至于虎方和楚国,一开始都算作外国,不属于华夏,只是其与华夏间经济往来密切且相互讨伐侵扰,却又向往华夏之先进,时间长了也就华夏了。钱穆说狄夷与华夏间是错综复杂的杂居状态,而不是单纯的散布于周边,这个就更加的耐人寻味了。他们到底是怎么玩的,现实版围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劫有眼,随便一步走不好,便是亡国,而不是输棋。另一个核心是,且还那么从容,弹琴钓鱼间,天下就安定了,确乎是神仙的游戏,平民百姓的小心脏确乎是受不了的。
说到神仙,秦岭中段子午峪有玄都坛,就是神仙居住的都城,资料上说是汉武帝造的,其下是韩国道教(金仙学)祖庭金仙观,子午东行五里,有太乙宫,西行五里是沣水,有太公钓鱼台,再西行半日,是钟馗故里,正北是城隍祖庭,继续西行半日,有楼观台,老子曾在那里讲经,中国道教祖庭,东北行,有重阳宫和活死人墓,是影响道教最为深远之全真祖庭,至于八仙宫,八仙祖庭,华山和陈抟,龙门洞和邱处机,其实事情一开始就发生在秦岭南麓,说是有一个叫张陵的人,张天师,创立道教,玉皇大帝也姓张,后羿也姓张,名挥。
佛教八大宗初祖祖庭也几乎一律的分布于秦岭脚下或秦岭山里,这里得强调一下,按照胡适的考证,天台宗和禅宗皆出于鸠摩罗什的三论宗,天台尊法华而成一宗,最早翻译讲授法华的就是鸠摩罗什。
坛经的核心思想却也直追鸠摩罗什的两个徒弟的两篇研究庄子的论文,其本意确与达摩祖师相悖的。且坛经之成书极有可能是在圭峰禅师,圭峰禅师就是那一花五叶里的那一花,五叶广大了,但那核心的一花一直没变过,度人的办法五花八门,但坛经没变过。圭峰禅师因隐居秦岭圭峰而得名,后来更是一直住在安放了鸠摩罗什舍利的草堂寺,寺里有一通裴休著文柳公权书的圭峰禅师碑。以及圭峰西边的“若要拿我金碧峰,除非锁链锁虚空”,通悟霸气的金峰禅师。
却还有失传了的直达后现代的三阶教和牛头宗,牛头祖吃牛头开堂破肚洗肠子,直接成就了律宗初祖,三阶宗是唐时“垮掉的一代”,反世俗反政治反宗教反一切异化,以及中国第一个寺院,洛阳白马寺,前面说过了,洛阳本身就是周公在秦岭东部山脚营造的陪都,再加上龙门石窟,与秦岭西端的麦积山遥相呼应,中间是鸠摩罗什的草堂寺和玄奘的大慈恩寺。中国中世纪最为可观的思想史佛教史上最为可观的几件事和八大宗皆发生于秦岭范围。
近代的虚云老和尚在秦岭隐修时始得虚云之号,净土十三宗印光老和尚在大峪出的家,太虚和来果老和尚还有高鹤年大居士在秦岭同一个地方隐修,还剩一个,弘一,他虽然尊的是秦岭南山律,只是我没听老修行们说过他,他或许是个成功的艺术家,晚年对整理律宗典籍作出过贡献,只是老修行们皆称虚云和印光两位老和尚为菩萨。因为弘一没来过秦岭?不得而知。关于出家人的事情,一切以老修行为准。可弘一就是没来过秦岭。
而儒家之起机和秦岭的关系,大概就是周朝和秦岭的关系,孔子和周公的关系,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祖庭在沣镐之间,在秦镇,全世界有无数个镇,我只喜欢秦镇,全世界有无数种酒,我只喜欢秦镇的酒,秦镇老酒。
至此,中国的三大思想体系的发生基本上都提到了些。
当然《中篇》说到的东汉经学重镇关学马融;魏晋期间唯一一个和竹林清谈对抗的经学大家,关学傅玄,清谈误国误民,我最喜欢傅子, 竟以一己之力而教天下;另类关学鸠摩罗什(秦人尚略);北宋经学重镇关学张栽,陈抟;《下篇》明清经学重镇,关学之顾炎武(学并有成于华山王猛台),李二曲(康熙封其为太白山神,只不与清庭合作),李柏,杨斛山;韵学集大成者李因笃。梁启超最喜欢的明末清初中国六大思想家,关中有其三,可谓一半天下,熊十力最看好之清初三大思想家,关中有其二。于中国的核心学问经学上,至唐以后关学至始至终也没能让出几个位子来,至于文学诗词,才子佳人,秦腔少有,多的只是家国天下礼仪廉耻。
刚进行到这里,对面楼上忽的有女子撕心裂肺的尖叫,继而男子号啕,小孩哭泣,周公吐莆,他们可以读读诗经,里面说到了所有的美好,秩序,和智慧,那是全世界最为充足的,诗意的栖居。
而北京之于中国,有如栎阳之于秦国,只是个战时过度,这地方我确实的也待够了,太史公说中国的事情从来都是发起于东南而收获于西北,陈寅恪说国家将来必倾国力于西北,这个将来应该快些到来,东南已经有些不能承受之重,秦岭应该再次发力。
秦岭一词最早出现于史记,太史公感叹秦岭乃天下之大阻,然秦人通之,遂有天下之大利,却也只是己之利,确乎是敌之阻,元时蒙哥,受阻于秦岭南麓水网沟壑,被炮气所伤而没了性命,蒙古帝国解体,欧洲中亚皆得以获救,日本侵华,地点是重庆,还是秦岭南麓水网沟壑,依然是秦岭的护佑,中华终于也得以安好。
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思考,从来没有第二座类似秦岭这样一座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影响如此深远的山系,你可以试着在诗经读取有关秦岭最原始直接的信息,南山,终南山,蒹葭,无衣,它一开始就提供了最为素朴的存在和最为磅礴的史诗,无衣,朱熹最喜欢它,而又何至于朱熹,每当华夏危机,大家都想起它,至唐之边塞宋之豪放,竟无出其右者,蒹葭,一直以来都被誉为诗人之诗,是华夏远古信息和原儒本体的集中表达,作为一个诗人,我至今还没读到比它更好的诗,竟无出其右者。
秦岭,中国的父亲山,它与中国的母亲河共同发源于昆仑脚下,就像伏羲和女娲同出于华胥而兄妹结合的关系,它们共同孕育并护佑了华夏,我们从秦岭而来,也必将回归于秦岭,而这一切,似乎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