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伽兰的意思?是佛教用语吗?
是伽蓝,梵语。汉语就是寺院的意思。只有佛教的寺院才有这样的称呼,其他教的不这样称呼。
二、莆田龟山寺历史典故?
龟山古刹位于莆田以西 15 公里的华亭镇境内的三紫山顶,风景优美,气候宜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是,山脉从仙游县何岭东走至此,于群山丛叠中一片平坡如龟壳状,南倚紫帽山昂耸如龟首,故名龟山,古称龟洋。
龟山寺是莆田四大名刹之一,依北面南,对面是一列如屏的几座小山峰,左为笔筒峰,右为笔架山。龟山寺庙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由无了禅师创建。现存的建筑物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奇峰绕峙、列岫争耸、松林叠翠、泉声如弦,这是古刹四大景观。
古刹千年,沧桑迭变,几度废兴,慧灯不绝。法堂祭台上供着三位祖师的佛像,中间的开山祖师无了是有1145年历史的镀金全身真人宝像。祭台正中央悬挂着“千年真身”牌匾。
唐黄滔《龟洋灵感祥院东塔和尚碑》叙述无了开山灵迹云:“初,大师之卜龟洋也,云木之深,藤萝如织,狼虎有穴,樵采无径,俄值六眸之巨龟,足蹑四龟,俯仰其首如作礼者三,逡巡而失,遂驻锡卓庵,名其地曰龟洋焉。”故亦名六眸山,为唐代福建佛教名山之一。
龟山寺旧貌则呈现清时建制,现总面积1.16万多平方米,大小殿堂30多厅,僧房寮舍150多间,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结构谨严。寺院整体布局沿袭历史不变,其中大雄宝殿、法堂、禅堂、方丈室、放生池均建在历代旧址上,其石柱、石础皆为宋原物,斗拱结构系明代风格。现尚存唐“龟泉井”、五代“六眸池”残碑、宋元祐年间的蓄水石槽、明石柱联和清大铁鼎等。
无了在唐长庆二年(822年)于此开山,结庵潜修。后三年收仙游陈姓9岁儿为童子,至15岁落发,法名慧忠。师徒二人,天天只采野生的苦盖菜为早晨的“卯斋”,苦行修持,世称龟洋二菩萨僧。会昌五年(845年)灭佛,勒令僧徒还俗,附近善信迎无了易俗妆藏匿于民家;慧忠伏处岩穴,仍以苦盖菜充斋,始终不离本山。及宣宗复寺,莆山四众迎无了主持灵岩寺修复功德,由慧忠一人修建龟洋道场。咸通三年(862年)灵岩寺工程告竣,无了回归龟洋,咸通八年(867年)十月圆寂,徒众奉其全身建塔于院西,国子四门博士薛承裕撰塔铭。
咸通十一年(870年)建成院宇9座,名龟洋灵感禅院,有僧众500多人,无了手辟的18处茶园盛传名产。慧忠向慕清净,心厌烦扰,于咸通十三年(872年)另于院南的五步里独居一庵潜修,后人称此地名南舍。至中和二年(882年)三月初十日圆寂,终年66岁,建塔于菜池西的东岗。御史里行黄滔撰《龟洋灵感禅院东塔和尚碑》,世称广济禅师。光启年间(885~888年),王审知奏闻朝廷,封真寂大师,塔名灵觉。至今人但称为真身大师,塑夹輶镂金像,历代奉于法堂中,“文化大革命”此像被毁,1986年复寺,重塑金像。
唐末,龟洋名冠闽山,僧众达千人,后梁贞明年间(915~921年)闽王王审知奏请,赐名龟山福清禅院。
宋宝元二年(1039年)觉空和尚来龟山参无了道场,受十方拥戴,留为院主。宋末,僧刹中衰,只有住僧10多人,寺宇仅存中刹。元泰定、天历年间(1324~1330年)住持越浦十方抄化,历时5年,全面修复。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始升为寺。景泰五年(1454年)火毁,天顺三年(1459年)重建后又圮坏,至万历十四年(1586年)北京正觉寺僧胜权、号月中,来闽参谒龟山,见此情景,发愿重兴,捐募闽籍缙绅十方善信,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全面重建完成,僧众云集,再次达500多人。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住持良忠又一次重建。200多年后,至光绪元年(1875年),仅存一座法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长基雨花院僧成慧、妙性偕徒众18人来龟山立志重兴。历时4年,修复大雄殿后,创龟山法派辈行46字,即:“怀成本茂定真禅宽如满正增自显道最昌圆志融文平聪;香金福兹法灿永寂良心慎户智鸿长品实聚上敏秀藏密”。
民国3年(1914年)僧平章南渡马来亚,住持马六甲青云亭,以后龟山僧不断南渡,寄回侨汇修建祖寺。龟山海外廨院以青云亭为主,其主持僧相继为平章、香霖、上宏、定光、金星、金明、禅道、寂晃、理证等。1950~1958年,龟山寺宇建筑渐次修复完整,“文化大革命”遭破坏。
1986年,81岁高龄的定光带病回国察勘祖寺,返抵麻坡净业寺不久,以大愿已偿,欢喜示寂,徒弟真经等于龟山兴建一座高七级八角形的定光塔,以定光茶身所得舍利安于塔刹上。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六眸胜迹”匾悬于天王殿后檐。
唐代无了于此开山时,手持18斤重的锄头,手辟茶园18处。宋绍熙《莆阳志》记载,“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明代月中引种的名种号称月中香,列为上供品。清末至民国年间垦复山北麓120亩唐代茶园,月中香茶树还遗存数千株。今龟山茶场总面积340多亩,年产茶叶1.5万多斤。
龟山福清寺建于唐长庆二年(公元 822 年)。亦是福建莆田四大丛林之一 ,无了祖师身莆田灵岩寺(兴化寺)登山西行,一路策杖披籁,攀藤附葛,翻山越岭,涉水过涧,来到三紫山峰恩赐的一处平坞里,发现密林复被一坳,泉水潺潺有声,禅师欲走向坳边掬水解渴,迎面走来一只六眸巨龟,引领四小龟,齐向禅师三复行礼,尔后消失无踪。明物眼前,须臾顿失,殊属不可思议。禅师闭目,顿然醒悟,仔细审视周遭景象,但见山深林密,群峰环屹,消然挺拔,气垫嵯峨,恍若世外,认为是所求之圣地。从此即结茅屋为庵,以山中野菜为粮充饥,素志坚心,白天开山种茶,夜间坐禅悟道。祖师盛名远播,归者千众,全部过着“一曰不作,一曰不食“的农禅并重的苦行僧生活。
龟山古刹座落于三紫山中峰后龙岭下,门前开阔,坐向依北朝南,面对笔架名山此乃无了祖师开山时所定,历千载而不易。整个梵宇依山势而建造,以天王殿至祖师殿为中轴线分两廊左右展开,错落有序,庄严别致,雄伟古朴,巍峨壮观。现存建筑物总面积 11600 多平方米,大小殿堂三十多厅,僧房窠舍 150 多间,有唐宗到明清等历代遗迹。
龟山盛产名茶。唐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名僧无了禅师来此开山,辟茶园18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题寺联云:“山半楼台天半寺,云中钟鼓月中僧”。相传明代这里所产的名茶“月中香”,曾被选为贡品。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又建寺院9座,僧徒多达千余人。到后梁贞明年间(915-920年),闽王王审知给寺院赐名“龟山福清禅院”。明代扩建为寺。现存建筑物乃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建的,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地藏殿、禅房、方丈室等。寺西有无了禅师墓塔,石雕装饰精美、古雅,颇有艺术特色。今寺中斋房有许多石槽,最大的可储水万斤,刻有“元ネ右 四年十一月”字样。
寺内墙壁、门窗镌刻的楹联、偈颂、人物、花鸟、物象、碑文等各种图案,书画并茂,简繁相衬,匠艺精湛,造诣炉火纯青,可谓“人间巧技夺天工”。
自无了、慧忠两师徒开山至今,历代名僧辈出。他们的道行高超,功业伟烈,郡中蜚声,四众景仰。
三、五岳中的中岳是指哪座山?
是嵩山。
公元495年,北魏孝文帝从山西平城迁都洛阳时,在嵩山五乳峰前创建少林寺。嵩山是历代皇帝祭岳巡游之地,所以留下了许多寺庙,是我国宗教及禅道的胜地。嵩山尤以少林寺名闻天下。少林寺不仅是“武林泰斗”,更是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
四、千光荣西禅师的贡献?
主要贡献
1、倡弘禅法,弭平教难
荣西归国后,当时户部侍郎清贯正在建造寺院,延请荣西驻锡教化,并颁行禅规,开始时才数十人依止,未久即道俗满堂。翌年,荣西于筑前建造报恩寺,行菩萨大戒布萨,为日本最早的禅戒布萨。续后三年间,荣西以肥前、筑前、筑后、萨摩、长门及九州为中心,展开布教活动,全力倡扬禅法,亦开创寺院、制订禅规、撰述经论等,渐受教界的瞩目。
建久五年,荣西受请入京都大唱禅道,当禅风日盛时,却引发南都北岭旧宗派僧徒的嫉妒。其中筑之筥崎有良辩嫉其禅法,遂诱叡山僧徒上奏朝廷,终导致朝廷宣令禁禅。据《延宝传灯录》记载,皇帝下诏征问,荣西答称:“我国禅宗非今始有,昔传教大师尝撰《内证佛法相承血脉》一卷,是为最初举扬达摩直指的禅法。良辩昏愚无知,兴发天台山僧众诬蔑我,禅宗若非,则传教大师亦非;传教大师若非,则天台宗的教法亦不能成立;天台教法不能成立,则台徒岂能拒我乎?甚矣!可见其僧徒不明祖师意也。”当时有识之士闻后,以禅师之言为善,遂更加辅助其禅法的宣扬。建久六年,荣西在博多建立圣福寺,参禅者四方云集,声名远播,此为日本禅寺的创始。建久九年,荣西撰《兴禅护国论》三卷,是日本最早的禅书,说明禅对国家的重要性及佛法与王法的相依相关,主张佛法的至极即是禅,甚受欢迎。又着《出家大纲》一卷,叙述僧众的天职。
正治元年(公元1199年),由于叡山僧徒的攻击、诋毁甚为激烈,荣西遂转赴鎌仓进谒幕府将军源实朝,幸得幕府信任。次年适逢源赖朝周年忌法会,源实朝即礼请荣西为导师,源赖朝未亡人平政子等人亦皈依,并奉献土地建寺,即后来的寿福寺,为鎌仓五山之一。其后平政子又以十六罗汉进呈寿福寺,并举行开眼供养。由于得到幕府的支持,禅法于是在关东弘传开来。
2、种茶鼻祖,茶禅一味
虽早在奈良朝时期日本已将茶引入,但并不盛行。由于荣西由宋携回茶种,种植于筑前背振山及博多圣福寺,又赠送高辨三粒种子栽植于母尾,不久分植于宇治,为宇治茶园之始,渐渐地使茶更广泛种植,荣西因此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宋朝时期禅法已甚流行,而茶具有遣困、消食、快意等功效,故禅林逐渐有吃茶的风气;吃茶的礼仪、行法更成为禅门中重要的一环,于是有”茶禅一味“的说法。荣西将宋朝禅院的茶风引进日本,归国后首度于鎌仓寿福寺、博多圣福寺、京都建仁寺等寺院,设立每日修行中吃茶的风习。
建历元年(公元1211年),荣西撰《吃茶养生记》一书,为其晚年最后的著作。建保二年(公元1215),荣西献上二月茶,治愈了源实朝将军的热病,自此,茶风更为盛行。
3、开创临济,禅门大兴
由于荣西禅师鼓吹禅风,提高时人研究禅宗的兴趣,促成入宋学禅的风潮。如公1224年,明全和尚偕弟子道元禅师入宋求法,归国传曹洞宗法脉,开创越前永平寺;尔后中国南宋灭亡,不满于元朝统治的禅僧,纷纷避难于日本,使得日本禅宗得以迅速发展,在各宗派中取得极大的优势,此皆为荣西禅师之功。
五、五岳中的中岳是指哪座山?
嵩山。
嵩山,五岳之“中岳”,秦岭山系东延的余脉,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4°23′31″—34°35′53″,东经112°56′07″—113°11′32″,西起洛阳龙门东侧,向东逐渐转向东北一直延伸到新密以北,东西绵亘近百千米,南北宽约20千米。
嵩山山系自西向东依次有万安山、安坡山、马鞍山、五佛山、挡阳山、玉寨山、嵩山主峰(峻极峰)、五指岭和尖山等,嵩山的主要山脉是太室山和少室山。嵩山有72峰,太室山和少室山各占三十六峰。峻极峰为主峰,海拔1492米。
嵩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各类文物珍品6700多件。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嵩山历史建筑群,包括8处11项历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