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儒式道思想?

136 2023-12-04 14:30 admin

一、儒式道思想?

儒释道,儒指的是孔子开创的学派,也称儒教。曾长期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居于主流思想体系地位,其影响波及朝鲜半岛、日本、中南半岛、中亚、东南亚等地区;释是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乔达摩·悉达多创立的佛教,其实大多为释迦牟尼佛,故又称释教,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道指的是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依据《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而长期演变创立的宗教,是中国本土宗教。

儒释道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以释为代表的印度文化圈,是大中华文化圈范围外众多外来文化中离中华最近,接触最早的文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地球也如同一个小村落,更多优秀的文化呈现在世人前,取长以补短,万物以冲和,方为中华之真精神,世人之福气。道根儒茎佛叶花,三教本来是一家。

二、儒佛道思想?

儒家创始人:孔子

代表人物:孟子、荀子。作品:《论语》、《孟子》、《荀子》。主要思想: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道家创始人:老子,代表人物:庄子

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佛教代表人物

梵文

释迦是部落的名称,意思是“能”;“牟尼”可译作“文”,是一种尊称,含有“仁、儒、寂默、忍”等义,意译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三、古代儒佛道思想的演变?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於华夏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全盘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

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

现在所说的儒家思想,相当部分来自宋朝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对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民国以后,儒家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体系在民间和官方的存在转为主要保存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在中国人思想中的主流地位。

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对儒家思想也发生了各种争论;其中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

在中国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政府当局曾经带头“打倒孔老二”,但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并不可能去除,并因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至今,但改革开放以后儒学重新受到部分人重视,当今亦有所谓新儒学。

四、儒 道 禅所体现的美学精神里?

。中国美学精神和整个中国文化精神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弄清儒、道、佛的美学精神,首先要弄清儒、道、佛的整个文化精神。儒家、道家、佛家的文化精神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概括。

从其思想核心的角度看:儒家的核心是“仁”,道家的核心是“道”,佛家的核心是“空”。

从其道旨的角度看:儒家是人道、道家是天道、佛家是心道。

五、儒法道墨十大思想?

一、儒家思想

1.创始者——孔子

主要思想 :①仁“仁者,爱人”

②礼“克己复礼”

③德“为政以德”

④民“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①有教无类

②因材施教

③开办私学

2.继承者 ——孟子、荀子

(1)孟子

主要思想 :①仁政

②民贵君轻

③性善论

(2)荀子

主要思想:① 仁义和王道

②君舟民水

③性恶论

④制天命而用之

二、道家思想

1.创始者——老子

主要思想:①道“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

②辩证法 “世间万物都在不断的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 ”

③小国寡民

④无为而治

2.继承者——庄子

主要思想 :①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 “大小、难易、贵贱 等”

② 齐物论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③放弃差别观念, 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

集大成者——韩非子

主要思想:①因时而变 ,提倡变革

②以法治国

③加强中央集权

④加强君主权威

四、墨家思想

核心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①兼爱非攻

②尚贤尚同

③天志明鬼

④节用节葬

六、易、儒、道、禅各有哪三句真言?

一、《周易》是中华民族上古生命智慧结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理想,三句真言是:(一)生生之谓易。

包括两层含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二)保合太和。天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二、儒家三句真言:(一)以治平为本。格物、致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以仁为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三)以和为贵。和在“五经“中是重要思想。《国语》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三、道家三句真言:(一)无为而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无为而无不为。(二)有无相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三)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禅宗三句真言:(一)识心见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万法尽是自性。(二)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不念。(三)顿悟成佛。

七、儒本道末的思想谁提出的?

答案如下:

儒本道末是中国东晋时期的医药学家,化学家,葛洪提出的。

葛洪主要生活在中国东晋时期,对于后世子孙他是医药学家,化学家。他本人只承认自己是炼丹师。

他本人的主张是道家学派是根本,儒家思想只是道家学派的派生支脉。

这种观点有失偏颇。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流派是平等而且是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发展的。没有哪家思想为主,哪家位辅的理论。

八、佛道儒的三大思想精髓区别?

简单说就是佛修来世、道修今生、儒修修为,三大思想的主要区别有以下三点:

1、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佛家讲的是人与心的关系。

2、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儒家讲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九、儒性思想是什么?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影响深远。

儒家学派为历代儒客尊崇,对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儒家的学说简称儒学,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九大核心思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更是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

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十、儒释道的思想精髓?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精髓:

一、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

佛家文化:奉献文化。

二、做人标准:

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

道家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

佛家文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遵守十戒、心灵安定、运用智慧。

三、人生观:

儒家文化:积极进取、建功立业。

道家文化:顺其自然、自我完善。

佛家文化:慈爱众生、无私奉献。

四、世界观:

儒家文化:世界是展现才华的舞台。

道家文化: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

佛家文化:相由心生,世界就在自己心中;一念之差,便可创造地狱、极乐。

五、价值观:

儒家文化: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佛家文化:在为他人献爱心、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

六、哲学倾向: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七、物质食粮对精神食粮的比喻:

儒家文化:主食(如米饭、馒头等),不吃就会饿。

道家文化:副食(如各种炒菜、汤羹等),不吃没滋味。

佛家文化:水果(如:苹果、香蕉等),不吃不甜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