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词语:积聚
积聚
腹内结块、伴有胀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又称癖块、痃癖、痞块。一般积为脏病,属血分,病程长,病情重,且腹块有形,痛有定处。聚为腑病,属气分 ,病程短,病情轻,腹中结块无形,时聚时散,痛无定处。积聚的成因多由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起居失宜,导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脾失健运,食滞痰阻而引起。积聚初期以实为主:治以攻邪为主,兼以扶正;后期多为虚中挟实,治当以扶正为主,兼以攻邪。常见证型有:①肝郁气滞型积聚。证见腹满胀痛,烦躁易怒,随情志波动而腹痛增减,脉弦。治宜疏肝行气,方用木香顺气散加味。②食滞痰阻型积聚。证见脘腹胀痛,伴有便秘,纳少,腹痛拒按,苔厚腻,脉弦滑。治宜导滞通便,方用小承气汤加味。③气滞血瘀型积聚。证见腹部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舌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滑或涩。治宜活血化瘀,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味。④血瘀正虚型积聚。证见腹中积块坚硬,疼痛加剧,面黄体瘦,神疲纳少,舌淡暗少苔,脉细或沉弱。治宜扶正化瘀;方用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积聚应当与啯瘕相鉴别 ;啯与积 、瘕与聚症状及病机相似,但积聚多在中焦,啯瘕则多在下焦。
积聚
病名。积病与聚病的合称。见《灵枢·五变》。《难经·五十五难》:“病有积有聚,何以别之?然。积者,阴气也,聚者,阳气也,故阴沉而伏,阳浮而动。气之所积名曰积,气之所聚名曰聚,故积者五藏所生,聚者六府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积为脏病,聚为腑病,故有五积六聚之名。积聚与症瘕痃癖等证相类似。《圣济总录·积聚门》:“症瘕癖结者,积聚之异名也,症状不一,原其病本大略相似。”《医学入门》等以积聚为男子病,症瘕为女子病。又有以部位区分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痞源流》:“痞癖见于胸膈间,是上焦之病;痃积聚滞见于腹内,是中焦之病;症瘕见于脐下,是下焦之病。”
二、含有比喻守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三、为什么说冬食萝卜夏食姜?
萝卜
所含热量较少,纤维素较多,吃后易产生饱胀感,这些都有助于减肥。萝卜能诱导人体自身产生干扰素,增加机体免疫力,并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对防癌、抗癌有重要作用。萝卜中的芥子油和精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体内废物的排出。常吃萝卜可降低血脂、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胆石症等疾病。萝卜还是一味中药,其性凉味辛甘,可消积滞、化痰清热、下气宽中、解毒。
适合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
适用量:每餐50~100克。
温馨提示:萝卜种类繁多,生吃以汁多辣味少者为好,平时不爱呼凉性食物者以熟食为宜。萝卜主泻,胡萝卜为补,所以二者最好不要同食。若要一起吃时加些醋来调和,以利于营养吸引。萝卜为寒凉蔬菜,阴盛偏寒体质者、脾胃虚寒者等不宜多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单纯甲状腺肿、先兆流产、子宫脱垂等患者忌食萝卜。服用人参、西洋参时不要同时吃萝卜,以免药效相反,起不到补益作用。
姜
早上吃姜,胜过吃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
看到这句就知道甚么时候吃最好啦
生姜味辛性温,含有挥发油、姜辣素、树脂及淀粉等。姜能增强和加速血液循环,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胃,促进消化,还有抗菌作用。早上吃一点姜,对健康有利. 但晚上吃,因为姜本来属热,会让人上火,劳命伤身,所以不宜吃。
生姜,它含挥发油,可加速血液循环;同时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兴奋肠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姜还含有姜酚,可减少胆结石的发生。所以它既有利亦有弊,民间也因此留下了上床萝卜下床姜一说,说明姜可吃,但不可多吃。特别是秋天,最好别吃,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看来,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这是很有道理的。
“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这句俗语道出了夏吃姜的好处。姜味辛、气微温、气味轻、无毒,四季不缺,生拌盐炒做汤均可,也是餐中不可缺少的作料。姜益脾开胃,止呕,温经散寒,解头疼、发热,调理痼冷沉寒、霍乱腹痛、吐泻之疾等。
现代药理研究也认为,姜中含有挥发油、姜辣素等成分,能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兴奋神经系统,有助于祛风散寒,并能刺激胃肠道消化液的分泌,加强胃肠道的消化功能。根据生姜的药理与人们在夏季的身体特点来看,夏天吃姜有以下好处:
1.增进食欲。由于夏天炎热,人体受暑热侵袭,出汗过多,消化液分泌减少,人们习惯贪凉,喜吃寒凉食品,夜间又感受夜寒,易产生暑湿,影响脾胃,所以夏季人们胃口不好,少食厌腻。
生姜中的姜辣素能刺激舌头上的味觉神经,刺激胃黏膜上的感受器,通过神经反射促使胃肠道充血,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使消化功能增强。它还能刺激小肠,使肠黏膜的吸收功能增强,从而起到开胃健脾,促进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因此,夏日食姜可明显增进人们的食欲。
2.解毒杀菌。夏季,人们喜食冷饮、冷菜、冰棒、雪糕等冷食,这些食品极易受到外界病菌的污染,若不慎食入,便会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而生姜所含的挥发油有杀菌解毒作用。另外,夏季气温高,鱼、肉等不宜保存,新鲜程度低,若放些生姜,既可调味,又可解毒。
3.祛风散寒。夏日里,人们喜欢食冷制品,若贪食过多,则易致脾胃虚寒,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而生姜有温中、散寒、止痛作用,可避免上述现象发生。生姜的挥发油可促进血液循环,对大脑皮层、心脏、延髓的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在饮食中加些姜,可提神醒脑,疏风散寒,防止肚腹受凉及感冒。
但是,姜既然有药理作用,就有一定的禁忌,所以夏天吃生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凡属阴虚火旺、目赤内热者,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
二、从治病的角度看,生姜红糖水只适用于风寒感冒或淋雨后有胃寒、发热的患者,不能用于暑热感冒或风热感冒患者,更不能用它来治疗中暑。服用鲜姜汁可治因受寒引起的呕吐,对其他类型的呕吐则不宜使用。
三、不要吃烂了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它可使肝细胞变性、坏死,从而诱发肝癌、食道癌等。那种“烂姜不烂味”的说法是错误的。
四、吃生姜并非多多益善。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口干、烦渴、咽痛、汗多,生姜性辛温,属热性食物,根据“热者寒之”原则,不宜多吃。可以在做菜或做汤的时候放几片生姜即可。简介:萝卜又名莱菔、罗服。我国是萝卜的故乡,栽培食用历史悠久,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萝卜的记载。它既可用于制作菜肴,炒、煮、凉拌等俱佳;又可当作水果生吃,味道鲜美;还可腌制泡菜、酱菜。萝卜营养丰富,有很好的食用、医疗价值。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一年四季保安康”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