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高血压治疗误区,您都知道哪些?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2-07-09 00:22   点击:279  编辑:谈纯   手机版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很常见的慢性病,而且越来越年轻化,曾碰到过一个外科医生,30多岁,血压高到200多都不吃药,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年轻没事,后来因为胸口疼痛不适而检查出主动脉夹层……一个医生都都尚且如此,更不要说不懂医学的普通人了,人们对高血压的误区常常包括以下几点

1.血压升高,但是没有症状,没必要吃药

这真的是大错特错,一般高血压不是一天两天就升高的,而是日积月累,有的能到180/100mmHg,一点症状都没有,那是因为他已经适应了这种高血压的状态,如果这个病人一激动或者长时间休息不好,很有可能就会发生脑出血,轻者偏瘫卧床,严重的随时人就可能没了。血压对身体的危害是全身的,一般血压在140~150/80~90mmHg,暂时可不吃药,可以调整生活习惯(如清淡饮食、戒烟酒、不熬夜、锻炼身体),一般血压都可以两只正常。血压在150~160/90~100mmHg,也可以调整生活习惯来调整,若是到一定时间或者有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就需要药物治疗了。>160/100,不论有无症状都建议口服药物治疗。

2.不要给我吃最好的药,

开最低等的药,不然以后再吃好药就不管用了。

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虽然有很多,但是医生并不完全是按照药物的好坏来选择的,降压药一般是先从最小剂量应用,优先选择长效药物,吃一粒能管一天,单一用药效果不好时,可选择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共同控制血压,这样可以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当然,最主要还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经济条件来选择。

3.我吃了一个月的降压药,血压正常了,终于可以不吃降压药了,哈哈……

这是很可怕的想法,高血压的病人血管弹性较差,自身调节能力下降,虽然口服药物使血压下降,一旦停药,血压会突然升高,这对血管的损伤更大,降压药需长期口服,更不能随意停药。

最后总结,高血压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而且一旦出现并发症,绝大部分都是不可逆转的,只要我们调整好生活习惯,按时吃药,对我们的生活是没有影响的。

纯属手打,实属不易,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点个关注呗,如有疑问可在下方留言……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一经诊断均需给予合理的降压治疗,以减少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那么,高血压在治疗过程中都存在哪些误区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误区一:血压降的越快越好,越低越好

血压越高,病程越长,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的风险也就越高。高血压患者被告知这些注意事项时,希望立刻将血压降至目标范围140/90mmHg以下,部分患者甚至希望能快速降至120/80mmHg以下。高血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降血压,但血压并非降的越快越好,也并非降的越低越好。血压的作用是维持心脏、大脑、肾脏等组织器官的血流灌注,若血压下降速度过快、下降幅度过大,可能会引起供血不足,尤其是有血管狭窄的老年人,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脑缺血、肾脏缺血等不良反应,重者甚至会发生心肌梗死、脑梗死、肾脏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初始治疗的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应相对缓慢,在4-12周的时间内控制血压达标比较合适;降压目标应结合自身情况而定,老年人应先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未出现明显不适时可降至140/90mmHg以下,耐受性较好时可进一步降至130/80mmHg以下。

误区二: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未来就不会发生心血管事件

所有高血压患者应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老年人可控制在150/90mmHg以下,普通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能耐受者可控制在130/80mmHg以下,以减轻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却不能消除靶器官损害,也不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这是因为血压的理想范围为不超过120/80mmHg,否则均会增加未来10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多数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目标均高于120/80mmHg,因此高血压患者可能均存在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只不过风险有高有低,血压升高幅度较小时,风险相对较低,血压升高幅度较大时,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其次,高血压患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主要与危险分层有关。如果已出现高血压并发症,或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已出现并发症,或出现了严重肾脏损害,即使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未来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也超过30%,因为这部分患者危险分层属于很高危患者;再以血压160/100mmHg的患者为例,若没有任何靶器官损害或并发症,没有危险因素也无糖尿病,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位于15%-20%,因为危险分层属于中危患者。因此,高血压患者在关注血压高低的同时,还应关注专科医生对你的危险分层,包括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越往后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越高,越危险。

综上,高血压患者需注意,血压并非降得越快越好,也并非降的越低越好,应在4-12周降至目标范围;降压目标应结合患者的年龄、合并疾病情况、耐受情况共同制定;即使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若危险分层较高,未来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依然较高。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