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氏太极拳教程?
第1式 起势
第2式 金刚捣碓
第3式 揽扎衣
第4式 六封四闭
第5式 单鞭
第6式 白鹤亮翅
第7式 斜行
第8式 搂膝拗步
第9式 掩手肱捶
第10式 摆莲跌叉
第11式 金鸡独立
第12式 翻花舞袖
第13式 海底翻花
第14式 二起脚
第15式 玉女穿梭
第16式 顺鸾肘
第17式 裹鞭炮
第18式 护心捶
第19式 穿心肘
第20式 揽扎衣
第21式 云手
第22式 当头炮
第23式 金刚捣碓
第24式 收势
二、陈氏太极拳入门自学教程?
陈氏太极拳入门自学建议先学习简单的陈氏太极拳十八式,一招一式的练,一式练不明白就不往下进行。同时要配合看书,弄懂太极拳的基础理论,十八式是陈正雷创编的,那就多看陈正雷关于太极拳的理论知识。配合网上太极拳基础入门教学视频多加练习。千万别贪多,理论联系实际最好。
三、陈氏24式太极拳入门自学教程?
第1式 起势
第2式 金刚捣碓
第3式 揽扎衣
第4式 六封四闭
第5式 单鞭
第6式 白鹤亮翅
第7式 斜行
第8式 搂膝拗步
第9式 掩手肱捶
第10式 摆莲跌叉
第11式 金鸡独立
第12式 翻花舞袖
第13式 海底翻花
第14式 二起脚
第15式 玉女穿梭
第16式 顺鸾肘
第17式 裹鞭炮
第18式 护心捶
第19式 穿心肘
第20式 揽扎衣
第21式 云手
第22式 当头炮
第23式 金刚捣碓
第24式 收势
四、陈氏24式太极拳教程基本步法?
1、起势:向左开步,两手平提,曲膝下按。
2、左右野马分鬃:丁步右抱,转身开步,弓步左分,后坐翘脚,左转撇脚,丁步左抱,转身开步,弓步右分,后坐翘脚,右转撇脚,丁步右抱,转身开步,弓步左分。
3、白鹤亮翅:跟步中抱,后坐右转,虚步亮掌。
4、左右搂膝拗步:右下左拨,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后坐翘脚,左转撇脚,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后坐翘脚,右转撇脚,丁步反提,弯肘开步,搂膝推掌。
5、手挥琵琶:向前跟步,后坐右转,翘脚调掌。
6、左右倒卷肱:右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右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左后划弧,弯肘提腿,退步推掌。
7、左揽雀尾:丁步右抱,转身开步,弓步左捧,右抱左粘,后坐右捋,左转弯肘,弓步前挤,后坐托掌,弓步前按,后坐翘脚,右转开掌。
8、右揽雀尾:丁步左抱,转身开步,弓步右捧,左抱右粘,后坐左捋,右转弯肘,弓步前挤,后坐托掌,弓步前按。
9、单鞭:后坐翘脚,左转抹手,后坐云手,丁步勾手,转身开步,弓步左推。
10、云手:后坐翘脚,右转按捋、,换重左云,提按并步,换重右云,提按开步,换重左云,提按并步,换重右云,提按开步,换重左云,提按并步。
11、单鞭:换重右云,丁步勾手,转身开步,弓步左推。
12、高探马:跟步仰掌,后坐弯肘,虚步探掌。
13、右蹬脚:穿掌提腿,落步开掌,丁步叉抱,提膝反掌,开掌蹬脚。
14、双峰贯耳:收腿并掌,落步垂手,弓步贯拳。
15、转身左蹬脚:后坐翘脚,左转开掌,后坐沉肘,丁步叉抱,提膝反掌,开掌蹬脚。
16、左下势独立:收腿勾手,仆步穿掌,撩掌勾手,提膝挑掌。
17、右下势独立:右腿点步,左转勾手,仆步穿掌,撩掌勾手,提膝挑掌。
18、左右穿梭:左转落步,半坐左抱,右转开步,右架左推,后坐翘脚,丁步右抱,左转开步,左架右推。
19、海底针:跟步按掌,提膝抽掌,虚步叉掌。
20、闪通臂:上步提手,右架左推。
21、转身搬拦捶:后坐翘脚,右转摆掌,左架抱拳,摆步搬拳,拦掌上步,弓步冲拳。
22、如封似闭:后坐托手,弓步前按。
23、十字手:后坐翘脚,右转开掌,左坐沉肘,并步叉抱。
24、收势:反掌下按,立正还原。
五、小说里陈氏太极拳陈氏指谁?
你好,小说里陈氏太极拳的陈氏:指河南陈家沟的一套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
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六、陈氏小架一路太极拳自学教程?
反反复复练习,才能定型。
陈氏太极拳小架看上去轻盈柔软,实质上外柔内刚,具有灵活多变、收放自如的风格特点,要练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初学者首先要注意套路架式的准确和动作的连贯,练拳时要先把拳架放大,不要觉得小架就要小,不敢出腿伸胳膊,因而缩肩夹裆,气泄身僵。所以,拳要往大处练,朝小处收,然后再往大处开,再朝小处收
七、陈氏太极拳脉络?
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简史及其演变
自陈王庭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
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
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
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
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
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入赘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后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
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
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
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
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
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
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八、陈氏太极拳氏与代之分?
当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发展迅速,还风靡世界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然而,多数研习者对太极拳的称谓不一,甚是迷惑。某“式”、某“氏”,众说纷纭,究竟哪一个最贴切呢?让我们沿着太极拳发展历史这一脉络去寻找答案吧。
太极拳原名“十三势”、“长拳”,源于河南温县。长期以来,仅以家族形式一脉相传,本无流派之别,是为“萌芽状态”。清末,杨禄禅、武禹襄将这一技艺带回永年时,当地人称为“绵拳”、“粘拳”、“黏拳”。虽然杨、武二人师承不同,但毫无门派之见,互相切磋交流,过往甚密,禄禅之子班侯曾师从武禹襄,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及其传人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结合实践,深研拳理,对原有拳势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经几代人不懈努力,终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尤其是武禹襄,首先打破家族垄断的陋习,不拘一格传太极。前三代主要代表人物: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三姓,后人称之为“武、李、郝本为一体”,而且,各代均在继承中有创新,有发展。
杨、武两家的探索各有千秋,杨家传人致力于拳术的传授与推广,武、李、郝则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讨与研究。因而,同源温县的拳术,经再创造后呈现两种不同的风格。那时,广府南关多是杨家传人,拳架较低,舒展大方,人们称之为“杨架”。城内则是武家拳的天下,拳架较高,结构紧凑,因多为郝为真传人,习惯上被称作“郝架”(武、李家资殷实,不以教拳为业,罕有传人)。“郝架”因其轻灵圆活、步法多变、虚实分明、开合有致,又叫“活步架”、“开合架”。当然,这些名称多出现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之中,史料上鲜有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正孕育着太极拳流派之雏形。
根据《从古城走向世界》一书中记载,太极拳得名的由来是这样的。
杨禄禅携子进京传拳,有一次,著名书法家、帝师翁同和观杨禄禅与人比手时,赞叹日:“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随欣然手书一联赠禄禅:手捧太极震寰宇, 胸怀绝技压群英。 “太极拳”之名由此而诞生。 那么,太极拳有了流派特征,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始于何时呢?它最早见于清末民初。马立伯先生在《体育旬刊》之《太极拳派别》一文中写道:“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日永年杨禄禅;三日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而师事李亦畲先生者也。”太极拳鼎峙而三,有了流派之分,称为:陈沟、杨派、郝 (武)
九、杨氏陈氏太极拳故事?
传说杨氏太极拳祖师杨露禅先是偷学陈氏太极拳,然后拜师于陈氏。后来把陈式太极拳作了一些改进成为杨式太极拳。
十、陈氏太极拳分几套?
陈氏世代相传太极拳,原有七套。为长辈一套,十三势头,三,四,五套,及炮捶一套,传至陈氏第十四世陈长兴,陈有本时,陈氏太极拳,由博而约,专练十三势头套,及炮捶两套。因之现在陈氏传授之太极拳仅为两套。一套为十三势老架,另一套为炮捶。还有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依据老架的拳法而修改的新架、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由新架变化出来的小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