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李德印陈氏太极拳74式口诀表?

195 2024-10-06 13:16 admin

一、李德印陈氏太极拳74式口诀表?

第1式太极起势 第2式金刚捣碓

第3式懒扎衣 第4式六封四闭

第5式单鞭 第6式金刚捣碓

第7式白鹅亮翅 第8式斜行

第9式搂膝 第10式拗步

第11式斜形 第12式搂膝

第13式拗步 第14式掩手肱拳

第15式金刚捣碓 第16式撇身捶

第17式青龙出水 第18式双推手

第19式肘底看拳 第20式倒卷肱

第21式白鹅亮翅 第22式斜形

第23式闪通背 第24式掩手肱拳

第25式六封四闭 第26式单鞭

第27式云手 第28式高探马

第29式右擦脚 第30式左擦脚

第31式左蹬一跟 第32式前趟拗步

第33式击地捶 第34式踢二起

第35式护心拳 第36式旋风脚

第37式右蹬一跟 第38式掩手肱拳

第39式小擒打 第40式抱头推山

第41式六封四闭 第42式单鞭

第43式前招 第44式后招

第45式野马分鬃 第46式六封四闭

第47式单鞭 第48式玉女穿梭

第49式懒扎衣 第50式六封四闭

第51式单鞭 第52式云手

第53式摆脚跌岔 第54式金鸡独立

第55式倒卷肱 第56式白鹅亮翅

第57式斜形 第58式闪通背

第59式掩手肱拳 第60式六封四闭

第61式单鞭 第62式云手

第63式高探马 第64式十字脚

第65式指裆捶 第66式猿猴献果

第67式单鞭 第68式雀地龙

第69式上步七星 第70式下步跨虎

第71式转身双摆莲 第72式当头炮

第73式金刚捣碓 第74式收势

二、如何习练陈氏太极拳老架74式?

1、金刚捣碓:金刚捣碓双手起, 重心右移往后捋, 重心右移左脚上, 双手转前向左挤, 重心左移右足上,拳击面门膝击裆。

2、烂插衣:揽插衣,招式奇,双手互转重心移, 忽灵右足右横上,右臂横扫敌难当。

3、六封之闭:六封之闭须放松,肩肘腕手尽显柔, 肩靠肘击都用上,占敌位前吾为雄。

4、单鞭:单鞭一势最为雄,左象箭来右似弓, 要彼使劲来打吾,引动四两拨千斤。

5、金刚捣碓:接着又来二捣碓,以左带右巧换位, 肘膝松合猛震足,力点平稳不伤根。

6、白鹤亮翅:白鹤亮翅要分明,右翅舒展击长空,两手引来搂风式,右足开步左要跟。

7、斜形:除了单鞭是斜形,先左后右往下拧, 上擒下铲似进步,关键在于不丢顶。

8、搂膝:搂膝只在弹抖中,忽然下沉敌落空, 快速弓身抱他膝,前假后真要从容。

9、上三步:紧跟三步进敌身,步活裆园劲要真, 右来左挡我右击,要点打击敌首根。

10、斜形:这次斜形不一样,遇敌出拳吾旋裆, 左臂内弧横截击,迎手劈掌最为上。

11、搂膝:忽然弹抖用搂膝,身体下沉抱腿走, 要想攻下先守上,要点就在肩不僵。

12、上三步:这个三步与前同,后要用力前要弓, 切记领劲首要正,否则人在云雾中。

13、掩手肱拳:这与上招紧相连,先掩敌手再出拳, 蓄而后发劲贯足,敌命打击心胸间。

14、金刚捣碓:右肘上击速转身,接着又用三捣碓, 切记重心左胯拦,否则身体难站稳。

15、撇身捶:撇身捶,劲落根,宛如青蛇摆动身, 身躯顺提顺采式,再次左旋逆常拼。

16、青龙出水:青龙出水鬼神泣,转接灵敏无滞迹,右手撤回又一捶,此为太极变中拳。

18、双推手:这次紧连双推手,大小双圈劲贯肘, 切记重心在右足,虚领顶劲裆要空。

19、倒卷肱:说二守势倒卷肱,前足虚来后足弓, 双手左右相照应,这边引来那边攻。

20、白鹤亮翅:白鹤亮翅用处多,十次八次不为过, 承上启下都有用,关键在于胯要活。

21、斜形:斜形式,很难练,没有千遍功不现, 他与单鞭是攻势,要点都在腰胯处。

22、闪通背:经典招式闪通背,若遇群敌巧换位, 前面穿掌速制敌,猛然转体肘护身。

23、掩手肱拳:掩手肱拳要想脆,虚实蓄发要到位, 虚领顶劲头不偏,鼓荡内力劲到拳。

24、六封四闭:六封四闭注意肘,不丢不顶劲贯手, 切记头顶端又正,百会二阴上下通。

25、单鞭:单鞭要点在换位,有肩有肘才为对, 重心左移左臂扫,一节一节劲要脆。

26、云手:云手一式气势大,遇敌百十不用怕, 合二开二交叉步,左右来敌奈吾何。

27、高探马:高探马式最精神,探马之前双手分,目送右手中指甲,转身拧腰胯要松。

28、左插脚:左插一脚上一步,左右双手上下顾, 猛踢右足往上攻,手脚相合敌落空。

29、右插脚“要想让过敌不依,右足落地右旋体, 身形下沉半蹲势,再补一脚将他欺。

30、左蹬一根:左脚踢过左转身,先合后开蹬一根, 蹬时切记体微侧,要么身体站不稳。

31、上三步:三步前进肩要沉,双手上下不可混, 左手下按右掌击,运掌不行另掌跟。

32、神仙一把抓:招势狠毒一把抓,我体左旋他自爬, 同样一拳击下去,尤如鱼篓抓死虾。

33、二起脚:身体调正反一肘,一切都在劲蓄收, 蓄而待发守定势,闲余之处云雾中。

34、护心拳:护心拳,二护心,心胸外露似丢金, 遇强吾则往右让,出肘敌身送平身。

35、旋风脚:旋风脚,劲在尖,先右一脚将敌掀, 他若巧闪没倒下,再补左脚踢他身。

36、右蹬一根:假如右敌来攻我,巧挪半步将身裹, 挪时我已蓄好力,这时只须右蹬根。

37、掩手肱拳:掩手肱拳力在拳,劲出腰发肩肘间, 虚实蓄发稍守势,右拳猛击心胸处。

38、小擒打:太极独有小擒打,左脚凌空最为佳, 虚扫一脚稍定势,有蓄有发才到家。

39、抱头推山:先搂膝 ,后偷看,开步抱头又推山, 切记右弓身要正,虚领顶劲双手撑。

40、六封四闭:六封四闭须放松,肩肘腕手尽量柔, 肩肘腕手都用上,强占位时适时攻。

41、单鞭:再次又用单鞭势,右擒左击将敌制, 蓄到肩肘用肘击,运到胯时传四肢。

42、前招:前招一势君常用,千遍成遍妙无穷, 引架左臂击下肋,劲贯掌根将敌攻。

43、后招:前招用过用后招,关键在于右臂抄, 让过敌来强劲力,左掌猛击右下肋。

44、野马分鬃:野马分鬃要常用,偶尔遇敌才从容, 由左向右大捋势,猛然肘击敌心胸.

45、六封四闭:六封四闭再次用,这次只为右前冲, 遇敌顶劲不要急,心平气和将肩松。

46、单鞭:要说单鞭最难用,关键都在肩肘中, 如若肩肘不够活,遇着强敌难落空。

47、玉女穿梭:玉女穿梭劲难练,千次万次功难献, 要问要诀在何处,震脚蹬足腰胯宽。

48、拦擦衣:再次又用拦擦衣,闪战腾挪右脚移, 以胯带腰是正事,肩靠肘击将他欺。

49、六封四闭:六封四闭多次用,每次都显妙无穷, 右实左虚左脚上,两膝相合成扣裆。

50、单鞭:单鞭再用是英雄,右边虚来左膝弓, 虚实分明稍定势,周身气沉会阴中。

51、云手:二次又用双云手,中指领劲不顶丢, 合步交叉脚练活,涛涛不断念不休。

52、双摆莲:甩起右脚双摆莲,意在胯处右脚悬, 先合后开猛用力,双手拍脚响震天。

53、跌岔:跌岔一势不容易,起身全凭一口气, 沉肩松胯头摆正,左领右跟气上提。

54、金鸡独立:金鸡独立身法正,左右平衡象杆秤, 中处摆开劲要猛,引带击摔在于拧。

55、倒卷肱:再次又用倒卷肱,前脚虚来后脚弓, 如遇强敌装败势,退步之处反守攻。

56、白鹤亮翅:白鹤亮翅劲用巧,周身灵活只在腰, 左引右带活身法,下挡上击最为妙。

57、斜形:斜行拗步身法正,旋腕转膀记在心,内外三合不能忘,下节不明颠覆生。

58、闪通背:经典招式闪通背,若遇群敌巧换位, 前面穿掌速制敌,猛然转体肘护身。

59、掩手肱拳:掩手肱拳由心发,拳力如风又如雷,心如火药手如弹,身似弓弦手似箭。

60、六封四闭:六封四闭再次用,有守有攻妙无势 他推我按是破解,他按我发如炮轰。

61、单鞭:每次用进单鞭势,每每均能巧得志, 不是敌手太渺少,只为招法用得巧。

62、云手:群敌来犯用云手,飘渺之中到处走, 左挡右击敌下肋,右捣左击他体躯。

63、高探马:高探马,气势大,遇敌十个不用怕, 左拧只为擒他臂,右掌劈推他自爬。

64、十字脚:十字脚,劲在腰,外摆划弧云中飘, 力贯脚根向后甩,提膝捶腹斩手削。

65、指裆捶:阴招要数指裆捶,一拳可将睾击碎, 劝君用时多斟酌,拳头上勾打咽喉, 他若下按我右手,双掌侧击他前胸。

66、白猿献果:指裆捶下接献果,指下打上势不弱。来脉转关无痕迹,方懂太极真消息.

67、单鞭:单鞭可做转换势,承上启下劲贯入, 劝君没事多演练,关键时候不歉退。

68、切地龙:切地龙势低身法,意在攻下将敌挫, 右手抓住他手臂,猛然铲他脚底窝。

69、上步七星:上步七星流星捶,上拳紧接下一回, 他若挡着我左手,接着吾用右拳追。

70、下步跨虎:下步跨虎是败势,退中自如奇招制, 右手上撩其右臂,左掌猛击他身躯。

71、转身双摆莲:双摆莲,招好用,随时都可向敌攻, 外摆右脚上击面,突然袭击要从容。

72、当头炮:当头炮,威力大,劲贯双拳将力发, 前可引带将他引,后可击腹将命拿。

73、金刚捣碓:金刚捣碓世无双,大捶一捣鬼也慌,莫道捣碓是小技,刚中寓柔柔克刚。

74、收势:收式太极归无极,身椿端正两足并,心中一物无所著,平心静气双手垂。

扩展资料:

陈氏太极拳采取阴阳学说,以动静开合之理,与刚柔虚实之法,为轻沉迟速互练之术。拳势动作,均以螺旋进退,称缠丝劲,为陈氏独创之奥秘,世代口口相传,颇少文字记载。

在陈氏拳谱中,关于理法者,仅为「拳经总歌」及「打手歌」两篇,为陈氏第九代陈王廷所著。此两篇文字说明纵放屈伸与诸靠缠绕,运用缠丝劲,及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与舍己从人,还是由己之理。「打手歌」陈王廷原著为四句,后由子孙衍为六句。

其根源可远溯自六百多年前,在明朝洪武七年(公元一三七四年)陈氏先祖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居河南温县常阳村。后因陈氏宗族生嗣繁衍,遂将常阳村易名为陈家沟。

陈氏族人于世居山西洪洞县之时期便素习长拳,迁居温县后,由始祖陈卜以阴阳开合之理,研究拳法,以授子孙。历代相传,至九世祖陈王廷,参以戚继光拳经,编造拳套;以其独特缠绕运转之缠丝劲,并配合中医经络学和道家导引、吐纳之术,形成意识、呼吸及动作相互结合之内功拳法。

陈氏拳艺,世代家传,不授外姓,从十四祖陈长兴,方开先例,外传于永年杨露禅,并由杨氏引至京城,变化拳式成杨家太极拳而广为流传。尔后亦衍生出数家不同之派别。直至十七世祖陈发科,于民国十七年秋,受聘至北平教拳,陈氏太极拳始为外间所认识。

陈氏太极拳,自始祖陈卜迄今已六百多年,历代相传,其间亦有所改进 。 至第十四世祖陈长兴时 , 陈氏拳艺 ,已由博而约而定型。

陈氏太极的特点:

一、陈氏太极拳的动作,有快有慢,而且蓄发明显,而一般的太极拳动作速度均匀,蓄发不明显。

二、陈氏太极拳是肢体呈螺旋运动及缠绕运转,它是一种缠丝劲,而一般的太极 拳是肢体呈弧形运动,圆转简单,是一种抽丝劲。

三、陈氏太极拳的呼吸方法,是以腹部呼吸为主,是采用复式的丹田呼吸法,也就是反呼吸法,一般的太极拳是采用单式的丹田呼吸。

具体境界描述有: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

唯有五阴又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

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无有。

挨着何处何处击,我亦不知玄又玄。

三、74陈式太极拳口令?

第一式太极起势

两脚立正站立,两臂自然下坠,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牙齿嘴唇微合,舌尖抵住上颚,呼吸要自然,首先要做到意念集中,思想清静,抛弃一切思想杂念,然后,屈膝松胯,提左腿向左开半步,然后移重心,放松下沉,然后两手徐徐上升与肩平。在上升的同时,注意不要挑肩架肘,然后,再随着身体下降两手下按于小腹前,这叫太极起势。

第二式金刚捣碓

势名考释:金刚捣碓一势,取义为象形之类。势中最末一动作以左手仰作石臼,右手握捶下捣,如古代农家舂米之状,使人顾名思义,学后难忘。金刚原系佛门护法力士,加此二字,美化名字,更便记忆。亦可证明张三丰创太极拳的说法不实。因道家创拳,决不能用佛语命名。其他流派太极拳均无此名。

要领:陈式太极拳一路共4个金刚捣碓,而动作连接不同。第一势共7个动作。眼法以正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自然步变小正马步,右小盘步,左前虚步,左扑步,右侧马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前掤、引掤,进左步右双采,左挤右按,左转身化拿,右膝打裆,震脚等法。

歌诀:捣碓着法变无穷,掤采挤按学用精。马弓盘虚步十变,顺逆缠丝如游龙。

动作:

身体向左转重心向右移,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上方掤,现在重心偏于右腿.动作二,两手坐腕翻掌向外加掤劲,左手变顺缠右手变逆缠,然后身体向右转重心向左移,右脚尖外摆两手变捋劲,向右后上方捋.动作三,重心移到右腿,提左腿向左前方开步,脚尖上翘,脚跟铲地滑出.动作四,身体下沉,走下弧线,向前移重心,两手向前掤划弧,左手掤于胸前,右手掤在右膝上方,然后左手向前带,然后再与右手相合,右手领着右腿上步,右脚虚脚点地,然后右手变拳,下沉,落于左掌心,再提右腿,震脚落地,金刚捣碓在震脚的时候,注意不要把重心移在右腿,要重心在左腿,用右腿的弹力来震脚。

第三式懒扎衣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作用的。陈式原名揽擦衣。洪师因它的着法是从右外侧接手。截拦来劲,发劲迅速轻灵,擦衣而发,不是将对方揽在怀中的,故改为拦擦衣。

有人以戚继光拳经为据,妄改陈式原名为懒扎衣,于陈式理法不合。而且戚氏图像为右手高举,眼向左视,左手撩衣于后,与陈式揽擦衣势不同,故不采用。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前两个动作的步法仍为上势金刚捣碓的小正马步,只是由于身体左右旋转,而变换腿部缠法,并未变步型;从第三动作起才变为右扑步,右侧马步,而成右弓蹬步。手法包括右下掤,右小采,右进步靠、肘、按、挤等法。

歌诀:揽擦衣先右下掤,右采左按进靠攻。随势肘按螺旋挤,体松气顺神要凝。

动作:身向左转,右手由拳变掌,向上穿掌外翻,左手逆缠下按.动作二,两手在胸前划弧转圆两手交叉于胸前,然后提右腿向右开一大步,脚跟内侧着地,脚尖上翘里合,然后重心由左腿移向右腿,然后身体向右转,把右手拉开,左手叉腰,屈膝松胯周身放松,这个步叫右弓步,手臂要求:要松肩沉肘,立身中正,开裆要圆,虚腿脚尖要内扣,膝盖要微屈成弧形。

第四式六封四闭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封是封制对方的着法,使之无隙进攻;闭是关闭自己的门户,做到防守紧严。六封四闭就是既要保全自已,又要严防对方,便于进攻。当然这种要求,不只限于这一个势子。在陈式太极拳各种着法中,都含有这两层意义和作用。

陈式老架第一路(十三势)无此名,其他几路则有此名,108势太极长拳中也有此名。陈鑫先生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也无此名,但曾说搂膝拗步亦可名六封四闭。一个手足斜开的大敞门势子,反以封闭为名,意更深远。各势太极拳仍有“如封似闭”势名,与此势毫无相同。

当今陈式一路有6个六封四闭,二路(炮捶)只有1个。

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头套)虽无六封四闭之名,但在揽擦衣与单鞭连接之处有掤捋挤按的动作练法,今命名为“六封四闭”。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左、右、右凡五转。步法从右弓步变右侧马步。右扑步。成左后虚步。手法包括掤、采、捋、按等法。

洪均生先生讲,陈发科师爷教此势时总说:捋时左手贴腰向里缠,右手松肩沉肘下塌外碾,而且捋的姿势是用右腕掌之间搭在对方的左肘关节外上侧。说必须这样四两拨千斤中的“拨”方能有作用。从来不许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认为手总托不动对方肘部下沉的劲。但如今一般习此势却都左手逆缠,高齐左眼,而且以右手托对方的左肘,不知从何时何人变的。

歌诀:六封四闭捋采变,顺势左捋塌外碾。上引下松随敌意,跟步双按闭中封。

动作:六封四闭是左手去引右手,这是动作一.两的相合以后,向下捋,随着重心左移,这是动作二.动作三,重心右移,身体向左转,两手继续向身体左后方捋,然后上合于左耳下,然后双手下按,把左腿收回来,虚脚点地。

第五式 单鞭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势子完成时两手左右展开,如同横担

一条鞭似的。陈式一路有7个单鞭,二路(炮捶)只有1个。陈鑫先生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说:“左转身蹬一根一势也名为中单鞭,并说明作用为手脚齐用法。“今已无人知晓。各式太极拳名均相同。

要领:此势共有5个动作。眼法在一、二两动作注视右前方。从第二动作完成,便转向左前方。身法右、左、中、左、右凡五转、步法从左后虚步,变左前虚步,左小扑步,左侧马步,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按,左引右挤,左进步靠、左肘、左按、挤等法。

陈鑫先生讲解此势作用,右臂含有臂折靠法。

歌诀: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互西东。右挤左化左步靠,肘打按挤法更巧。

动作:两手相合变双顺缠,左手向前,右手向后收。右手五指合拢变勾手,用手腕领劲向上掤,做到松肩沉肘,然后再提左腿向左开步,重心走下弧移于左腿,右脚尖内扣,左手再向右上方穿掌外翻,向左划弧拉开,然后放松下沉。

第六式 金刚捣碓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以左前方为主,转身后方向不变,即为正前方。身法左、右、左、左、右、左凡六转。步法从单鞭末动作的左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左扑步,左大盘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手法包括左前掤、右收掤左转身掤、抱缠、膝打、震脚等法。

此势与第一金刚捣碓不同之处,从势的结构观察,便可看:前者是从两手下垂,两足并立的合势变开势,又变为合势的。此势则是从手足同开的单鞭变为合势的。前势是正面接手,对方的手、步均在我手、步里侧;此势则是对方从我左手外侧进攻,手足始终在我左外方的。

歌诀:左转捣碓先引掤,转身化拿兼膝攻。妙在有形似无形,抱捶震脚势沉雄。

动作:右手去找左手,走下弧与左手相合,然后合好以后,两个手走上弧向右后方捋,重心移在右腿,然后重心下沉,身体向左转,左脚尖外摆,重心移在左腿,两手掤出去,然后再上步,变金刚捣碓,与第一个金刚捣碓有相似之处。震脚。

第七式 白鹅亮翅

势名考释:此势是象形的。取名重在“亮翅”二字,使人一见此名,便可领悟它是讲手部的开,而不是合,与腿无关。陈式老谱所载命名为“白鹅亮翅”。白鹅亮翅一名,老谱释为“鹅”性凶狠,又有温善之态,故名。各式太极拳均为白鹤亮翅,我依老谱所载。

要领:此势在陈式太极拳一路中共有3个。势名虽同,而练法、作用不同。此势共3个动作。眼法以右前方为主。身法左、右两转。步法从金刚捣碓末动作的小正马步变左侧马步,经外八字步成左前虚步。手法包括左转掤拿,右采左按等法。

歌诀:鹅性凶狠面文静,左手下按步含攻。退步右采拴身靠,眼光四射顾盼定。

动作:右手穿掌外翻上掤,左手逆缠下按,重心移在右腿,然后倒左步,用脚尖着地,然后重心移在左腿,两手交叉合于胸前,再倒右步,用脚尖先着地,然后重心再向右腿移,两手分开,左手下按,右手上掤,把左脚收回来,虚脚点地,两臂要撑圆饱满,松肩沉肘。

第八式 斜形 身向左转,右手顺缠上领,再变身体向右转,右手逆缠下按,左手顺缠上掤,身体向右转,右脚尖略向外摆,然后重心再移在右腿,右手上掤,提左腿向左前方跨一大步,然后身向左移,左肘、手从左膝下转过去,五指合拢变勾手提起与肩平,右手从后边合于右耳下,然后再向前推,身向右转拉开,再放松下沉,上下相合.斜形,它就是步和两手都形成一个斜的方向,叫四隅方。

第九式 搂膝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重在“拗步”二字。因我们日常行走时,迈右步则左手向前摆动,迈左步则右手向前摆动。拳势的动作却与人的生活习惯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为:“拗步”。

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不变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进左步捋法,左手肘、挤法、松合全身之劲,贯于两手指尖法。

歌诀:搂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进捋挤成。敞开大门随意使,六封四闭虚要灵。

两手放松下沉相合于左膝上方,然后重心向右移,两手上掤,把左腿收回来,虚脚点地,两手立掌于胸前。

第十式拗步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重在“拗步”二字。因我们日常行走时,迈右步则左手向前摆动,迈左步则右手向前摆动。拳势的动作却与人的生活习惯相反,是右或左手足一同向前,故名之为:“拗步”。各式太极拳均有此名,而练法不同。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不变向正前方(西南),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手法包括右手引掤法,进左步捋法,左手肘、挤法、松合全身之劲,贯于两手指尖法。

歌诀:搂膝拗步右引掤,左步斜进捋挤成。敞开大门随意使,六封四闭虚要灵。

拗步,两手下捋,提左腿向前上步,两手上翻,上一步,然后再上两步,上三步,就变斜形。

第十一式 斜形 还是从膝下转过,变勾手,右手再拉开放松下沉。

第十二式搂膝、拗步 与上边要求相同,动作一,二.拗步,一,二,动作三的时候两手交叉于胸前,再下分再上合,右手变拳合于右腰间,重心在右腿。

第十三式搂膝、拗步 与上边要求相同,动作一,二.拗步,一,二

,动作三的时候两手交叉于胸前,再下分再上合,右手变拳合于右腰间,重心在右腿。

第十四式 掩手肱拳

势名考释:此势是说明动作的。左掌右拳打出之前,右拳本是合在左拳上方,出拳时忽又以左掌翻到右拳上边;好似掩护右拳而发的。如对手在我身右侧进攻,右肱又起了掤化作用。所以名之为演手肱拳(捶)。

陈鑫先生据老谱《陈式拳械谱》名为“演手红捶”并解释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练习手和捶”,又解“红”字为:“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和出手见“红”之说,意义深远,故采用老名。

要领:共4个动作。眼向左前斜角;身法右、右、左、左凡四转;步法从左半马步变左侧马步,最后成左弓蹬步;手法包括右引左挤,左引右击等法。

歌诀:演手红拳练手捶,左引右击见红拳。前发后塌劲要松,发劲都在手捶中。

打掩手肱拳的时候,以腰脊为轴,身体突然左转重心向左移,左肘向后发肘力。"哼"!

第十五式金刚捣碓

要领:此势共5个动作。眼法转向右方。身法左、右、左、右、左凡五转。步法从上势演手红捶末动作的弓蹬步变左半盘步,内八字步,右前虚步,左独立步,成小正马步。

歌诀:右转捣碓右转掤,转身右采小而灵。右手右脚同收转,挒中带扫着法精。

右拳变掌,松肩沉肘,下沉与左手相合,然后身向右转重心右移,右手逆缠上掤,左手逆缠下按,左脚尖内扣,然后重心再移向左腿,把右脚收回来,两手交叉合于胸前,然后右手变右拳落于左掌心,再提腿,震脚。

第十六式 撇身捶

势名考释:此名是说明动作的。因两手左右上下环绕而动,庇护全身,所以叫做庇身捶。陈鑫先生说,也可名为“披身捶”。因此势前两动作是两手分披下开的。它与护心的取义虽同,但护心拳动作较小,作用也不同;一名庇身,一名护心。其他各式太极拳无此名。

要领:此势共6个动作,眼法先右,最后变左;身法右、左、左、右、左、右共6转;步法从小正马步变右侧马步,再变左侧马步成左半扑步;手法包括右挤、右进步靠,左转掤、右转靠,肘挤、左上挒、右转挤等法。

四、小说里陈氏太极拳陈氏指谁?

       你好,小说里陈氏太极拳的陈氏:指河南陈家沟的一套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集长拳、炮拳及红拳之术,源自明末清初河南省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陈式太极拳有良好的健身作用。

其上乘的技击作用及独特的演练风格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爱好者。

五、74式陈氏太极拳多长时间为宜?

建议练习者至少每天练习一个小时,时间最好分为早晚两个时段。1. 74式陈氏太极拳路数较多且要求身体协调性较高,每一式招式都需要较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达到功夫内外兼修的效果。2. 练习陈氏太极拳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锻炼身体健康,在一个小时的训练中,可充分热身,有效消耗体内能量,有助于达到锻炼的效果。而早晚两个时段,有利于保证精力和体能的平衡。3. 当然,练习时间的长短也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建议在身体不疲劳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练习时间,效果会更好。

六、陈氏太极拳祖训?

保卫桑梓不受匪盗危害,陈卜成立武学社,兴起世代习拳舞械之风。陈氏第九世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博采众长,创编了一套既能实战又能强身健体的新拳种,因理根太极,取名太极拳。

陈王廷造拳之后,拳法被陈氏族人世代传承,先后涌现出陈长兴、陈有本、陈清平、陈鑫等一批太极拳大家。他们推陈出新,创编出太极拳大架、太极拳小架等套路。但陈家有一祖训,太极拳不传外姓,直到河北永年人杨露禅的出现。

七、陈氏太极拳脉络?

陈氏太极拳的发展简史及其演变

自陈王庭在16世纪创造一至五路太极拳、一路炮捶后,又创造了刀、枪、剑、锏等器械套路。

刺枪术和八杆四杆术对练套路中运用太极拳术的缠丝劲,开辟了长兵器阴阳变换、刚柔相济的先河。

太极双人推手的创建,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技击实践方法,既不会伤人,又可实际检验武功。

分门别类的太极拳自成体系后,陈家沟太极拳之风顿开,当地歌谣:"喝喝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尚武之风甚盛。

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著《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

他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家沟的独得之秘--太极拳传于河北永年县的杨福魁(露禅),在太极拳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时期。

陈氏第十四世陈有本(1780-1858),字道生,受业其父,太极拳炉火纯青,当时精于太极拳者多出其门,的有陈仲甡、陈季甡、陈清萍、陈耕耘等。

他除完整保留并传下了祖传拳架外(后人称小架或小圈),且不受其限,多有创新。

他在教授族侄陈耕耘时(因其父陈长兴常年在外保镖,而求教于陈有本),为使耕耘早日功夫上身,将架型予以放大,突出爆发力,创出了独具特色的大架拳法(后人也称为大圈)。

大架拳法后由陈耕耘一支传下,传到十七世陈发科广授门徒,使大架拳法得以光大海内。

陈氏第十五世陈清萍(1795-1868),入赘温县陈家2.5公里处赵堡镇,他在祖传太极拳(小架)套路基础上进行修改,形成了一套小巧紧凑,逐步加圈,由简到繁,不断提高拳艺技巧的练习套路。后人称其所传太极拳为赵堡架。

陈氏第十六世陈鑫(1849-1929),字品三,具文采。他感到陈氏太极拳虽经历代口传亲授,然文字著作较少,不利广泛传播。

为阐发祖传太极拳学说,闭门著述,费时十二年,完成《陈氏太极拳图画讲义》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全面整理陈氏世代积累的练拳经验。

著述以易理说拳理,引证阴阳、经络学说,以缠丝劲为核心,以内气为统帅,为陈氏太极拳理论宝库中一座引人瞩目的丰碑。他还著有《陈氏家乘》、《三三六拳谱》等拳术著作。

陈氏第十七世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是近代陈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对发展和传播陈氏太极拳做出了杰出贡献。

自1929年至1957年一直在北京授拳,以其刚柔相济,采、挒、肘、靠、拿、跌、掷、打兼施并用,技击精妙著称。

他以与人为善、武德高尚而受到世人敬仰。他教授徒弟很多,有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梧、肖庆林等。其子照旭、照奎、女豫霞,拳艺很好。

陈氏第十八世陈照丕(1893-1972),字续甫。1928年秋,应北平同仁堂东家乐佑申和乐善同兄弟二人之邀,在北平授拳。

有同乡李敬庄(字庆林)为其在《北平晚报》(1928年10月)刊发文章宣扬拳艺名扬北平武界,曾立擂台7天,大获全胜。后被中华民国南京市市长请往授拳,拳踪广远。

著有《陈氏太极拳汇宗》、《太极拳入门》、《陈氏太极拳图解》、《陈氏太极拳理论十三篇》等。所授弟子中王西安、朱天才、陈小旺、陈正雷功夫惊人,被海内外赞誉为陈式太极拳"四大金刚"。

照丕先生武德高尚,诲人不倦,是陈氏太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

陈家沟拳械套路有:老架一、二路(炮捶);新架一、二路(炮捶);小架一、二路以及五种推手法、太极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双锏、梨花枪、白猿棍、春秋大刀、四杆、八杆、十三杆等。

八、陈氏太极拳教程?

第1式 起势 

 第2式 金刚捣碓

第3式 揽扎衣 

 第4式 六封四闭

第5式 单鞭 

 第6式 白鹤亮翅

第7式 斜行 

 第8式 搂膝拗步

第9式 掩手肱捶 

 第10式 摆莲跌叉

第11式 金鸡独立 

 第12式 翻花舞袖

第13式 海底翻花 

 第14式 二起脚

第15式 玉女穿梭 

 第16式 顺鸾肘

第17式 裹鞭炮 

 第18式 护心捶

第19式 穿心肘 

 第20式 揽扎衣

第21式 云手 

 第22式 当头炮

第23式 金刚捣碓 

 第24式 收势

九、陈氏太极拳起源?

陈氏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起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据传,陈氏太极拳是由陈王廷(1600-1680)所创,他是一位武术家,同时也是一位中医。陈王廷结合了古代的武术技巧、中医理论以及道家哲学,创立了陈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柔和、缓慢、连贯,强调内外兼修,注重气的培养和运用。它不仅锻炼身体,还注重心性的修炼,强调“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的技击原则。

陈氏太极拳经过几代人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多个分支,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式太极拳老架和新架。老架注重实战,动作刚猛有力;新架则更加注重健身和表演,动作更加柔和流畅。

陈氏太极拳不仅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世界各地传播,成为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十、陈氏太极拳氏与代之分?

当前,太极拳不仅在中国发展迅速,还风靡世界许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然而,多数研习者对太极拳的称谓不一,甚是迷惑。某“式”、某“氏”,众说纷纭,究竟哪一个最贴切呢?让我们沿着太极拳发展历史这一脉络去寻找答案吧。

  太极拳原名“十三势”、“长拳”,源于河南温县。长期以来,仅以家族形式一脉相传,本无流派之别,是为“萌芽状态”。清末,杨禄禅、武禹襄将这一技艺带回永年时,当地人称为“绵拳”、“粘拳”、“黏拳”。虽然杨、武二人师承不同,但毫无门派之见,互相切磋交流,过往甚密,禄禅之子班侯曾师从武禹襄,便是最好的例证。他们及其传人没有墨守成规,而是结合实践,深研拳理,对原有拳势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经几代人不懈努力,终使太极拳发扬光大。尤其是武禹襄,首先打破家族垄断的陋习,不拘一格传太极。前三代主要代表人物: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三代三姓,后人称之为“武、李、郝本为一体”,而且,各代均在继承中有创新,有发展。

  杨、武两家的探索各有千秋,杨家传人致力于拳术的传授与推广,武、李、郝则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探讨与研究。因而,同源温县的拳术,经再创造后呈现两种不同的风格。那时,广府南关多是杨家传人,拳架较低,舒展大方,人们称之为“杨架”。城内则是武家拳的天下,拳架较高,结构紧凑,因多为郝为真传人,习惯上被称作“郝架”(武、李家资殷实,不以教拳为业,罕有传人)。“郝架”因其轻灵圆活、步法多变、虚实分明、开合有致,又叫“活步架”、“开合架”。当然,这些名称多出现于民间故事、民间传说之中,史料上鲜有记载。由此,我们可以发现这其中正孕育着太极拳流派之雏形。

  根据《从古城走向世界》一书中记载,太极拳得名的由来是这样的。

  杨禄禅携子进京传拳,有一次,著名书法家、帝师翁同和观杨禄禅与人比手时,赞叹日:“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之浑圆一体也。”随欣然手书一联赠禄禅:手捧太极震寰宇, 胸怀绝技压群英。 “太极拳”之名由此而诞生。 那么,太极拳有了流派特征,并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始于何时呢?它最早见于清末民初。马立伯先生在《体育旬刊》之《太极拳派别》一文中写道:“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日永年杨禄禅;三日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而师事李亦畲先生者也。”太极拳鼎峙而三,有了流派之分,称为:陈沟、杨派、郝 (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