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犹龙派太极拳功法?
犹龙派太极拳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有别于其他拳法的太极拳法。该拳法经多位前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而成,具有较高的修练难度和严格的保守性质。在犹龙派太极拳中,气息与动作的配合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配合要求折叠起伏的动作准确无误,否则容易出偏。五步七星是犹龙派太极拳的核心功法,下踩五步,上随气星北斗,也称天罡。星随斗转又称之为天之核心,还称作天盘。这个核心功法由三个懒搭衣和两个双按所组成,都是注重天盘的修练。总的来说,犹龙派太极拳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和技巧的武术拳法,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和领悟才能掌握其精髓。
二、犹龙派太极拳定式八法?
“定式八法”,即提顶、吊裆、含胸、 拨背、松肩、坠肘、撑膝、坐胯。
在操练动作姿势时如切,如琢,如磨。处处磨棱去角,把自身肢体抱在一起,先求紧凑,后求开展。内要留意,外要用意
三、犹龙派太极特征?
犹龙派太极与他派太极的区别特点之一就是“离黏连随”。即离着缝还黏着对方,以自身的身形步法(不离斜肩吊背脚踩...
四、木犹龙译文?
《木犹龙》是明代文学家张岱写的一篇散文。
木犹龙
木龙出辽海,为风涛漱击,形如巨浪跳蹴,遍体多著波纹,常开平王得之辽东,辇至京。开平第毁,谓木龙炭矣。及发瓦砾,见木龙埋入地数尺,火不及,惊异之,遂呼为龙。不知何缘出易于市,先君子以犀觥十七只售之,进鲁献王,误书“木龙”犯讳,峻辞之,遂留长史署中。先君子弃世,余载归,传为世宝。丁丑诗社,恳名公人赐之名,并赋小言咏之。周墨农字以“木犹龙”,倪鸿宝字以“木寓龙”,祁世培字以“海槎”,王士美字以“槎浪”,张毅儒字以“陆槎”,诗遂盈帙。木龙体肥痴,重千余斤,自辽之京、之兖、之济,由陆。济之杭,由水。杭之江、之萧山、之山阴、之余舍,水陆错。前后费至百金,所易价不与焉。呜呼,木龙可谓遇矣!
余磨其龙脑尺木,勒铭志之,曰:“夜壑风雷,骞槎化石;海立山崩,烟云灭没;谓有龙焉,呼之或出。”又曰:“扰龙张子,尺木书铭;何以似之?秋涛夏云。”
翻译:
木龙出自辽东那边的海里,被风涛冲击,形状好像巨浪跳跃,全身附着许多波纹,开平王常遇春在辽东得到它,用车把它运到京城。开平王的宅第被火毁掉,大家以为木龙也被烧成炭了。等到扒开瓦砾,发现木龙埋到地下数尺,火没有烧到它,大家都非常惊奇,于是把它称作龙。不知为什么缘故被放在市集上出售,我的父亲用十七只犀角大酒杯交换到它,进献给鲁献王(张岱父亲张耀芳为鲁王长史),因为进献的章表上误写了“木龙”二字,犯了讳,被鲁王严词拒绝。所以就留在父亲的长史官署中。
父亲去世后,我把它运回家中,当做传世之宝。丁丑年朋友们起诗社,我就请求诗社里的名人,每个人为它赐一个名字,并赋短诗小词歌咏它。周墨农题名为“木犹龙”,倪元璐题名为“木寓龙”,祁彪佳题名为“海槎”,王业洵题名为“槎浪”,张弘题名为“陆槎”,为它所赋诗也聚集成册。木龙体积庞大,重千余斤,从辽至京城,到兖州,到济州,是走陆路。济州到杭州,走水路。杭州到江边,到萧山,到山阴,到我家,有时水路有时陆路。前后耗费百两银子,购买时的花费还不在内。哎呀,木龙可算际遇难得啊。
我磨平木龙头上的尺木,镌刻上铭文:“幽谷中风雷大作,仿佛张骞所乘的船一样化为巨石;大海立起,高山崩塌,烟云飞驰;据说有龙在其中,呼唤它或许就飞腾而出。”又写到:“打扰木龙安宁的张岱,在龙头的尺木上刻下铭文;用什么来比拟这木龙?秋天的江潮,夏天的云。”
五、犹龙的全部电影?
夜光神杯 赤子成龙 宝莲灯 精卫填海 天地传说之鱼美人 天地传说之宝莲灯 奔月 莲花童子哪咤 新白娘子传奇 倩女幽魂 水月洞天 灵镜传奇 镜花缘 封神榜 聊斋系列 欢天喜地七仙女 缱绻仙凡间 十兄弟 红孩儿 牛郎织女 愚公移山 魔界之龙珠 神鬼八阵图 东游记 西游记 幻影神针 雪域迷城 欢天喜地七仙女、宝莲灯、天外飞仙
六、犹龙主演的电影?
电影《英雄本色》。
《英雄本色》是新艺城影业有限公司投资拍摄的一部枪战电影,由吴宇森执导,狄龙、张国荣、周润发主演。
该片讲述了宋子豪、Mark、宋子杰三人之间的江湖情以及三个主人公各自的挫折、失败、忏悔和报复。影片1986年8月2日在香港上映,是当年香港电影票房冠军。
七、犹龙经典武侠电影?
《天涯明月刀》是由楚原执导,狄龙、罗烈、井莉等主演的一部武侠电影,改编自古龙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天下“第一快刀”傅红雪击败燕南飞,成为武林第一。其后两人被杀手追杀,合力追查真相的故事。
该片于1976年7月10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影片中除了大多数人物原型被保留下来以外,原著中的卓玉贞、“四无公子”萧四无、周婷分别被改编成秋玉贞、萧剑、乞食妓女。
八、太极拳有哪几派?
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
1、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所创。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2、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
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全佑之子鉴泉,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4、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
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5、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
九、什么派太极拳好?
一、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十、太极拳有几大派?
太极拳关键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赵堡这六种流派。
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都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关系。
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焦作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