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十大要论解释?
太极拳十大要论是太极拳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柔弱胜刚强、内动外松、用意不用力、松胯活腰、胸有成竹、以意领气、意到身随、触形打手、偶然习惯、内外相合。这些要论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指导理论,对太极拳练习者的练习方法和技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以下是对太极拳十大要论的简单解释:
柔弱胜刚强: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通过适当的技巧和方法,用柔软的身法和拳法来战胜对手的刚强。
内动外松:太极拳练习时,要求内功外运,外表看似松懈,但内里却运柔成刚,产生强大的内劲。
用意不用力:太极拳练习时,要运用内功,以意领气,用意不用力,避免过度使用肌肉力量。
松胯活腰:太极拳练习时,要松垮活腰,做到身法自然,灵活多变。
胸有成竹:太极拳练习时,要心中有数,掌握对手的动向和态势,以便作出相应的应对。
以意领气:太极拳练习时,要以意领气,让内气在身体内运行,形成内功。
意到身随:太极拳练习时,要做到意动身随,意念与动作紧密配合。
触形打手:太极拳练习时,要注重实践,多接触实际状况,多练习手法和身法。
偶然习惯:太极拳练习时,要养成习惯,坚持不懈地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水平。
内外相合:太极拳练习时,要内外兼修,做到身法、手法、意念的内外相合。
以上是太极拳十大要论的简单解释。这些要论是太极拳练习的重要指导理论,对练习者的练习方法和技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太极拳论详解?
太极拳是一种以太极哲理为根本,以拳术动作为基本内容的功夫。
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练习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心即丹田,即重心。人体围绕中心形成一个整体之前,是没有中心、并非整体,即是散乱的状态,这个散乱状态即是无极。因此,太极由无极而产生。
说明,人体由散乱而成为整体,则无中心而变为有中心。围绕中心所形成的整体就是太极圈。以人体丹田为重心,围绕左右脚尖、左右脚外侧、左右脚跟划一平圆,人体重心不出此圆,即是太极圈。
人体重心一旦出此太极圈,则必倾倒。人的肢体在此圈内运动,是为太极拳。人体的中心一旦确立,则阴阳由此产生。因此,太极为阴阳的父母。
三、什么是太极拳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
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
四、太极拳论的深度解析?
太极拳论涉及其理论的范围很广,往往包括太极拳的演变、发明的历史史实、术语的定义、拳法的规则、招式的含义及意义等多个方面。它融合了哲学、宗教、医学及体育等多方面的知识,并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想,是一种实践理论结合的艺术体系。其核心价值观在于和谐、统一、均衡,其练习目标主要是探索内在的力量,并转变其状态达到冥想和解脱的境界。
五、武禹襄太极拳论原文?
太极拳经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攘/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六、太极拳基本十要技法是什么?
(一)虚灵顶劲;虚灵顶劲即“顶头悬”。练拳时讲究头部的头正、顶平、项直、颏收,要求头顶的百会穴处要向上轻轻顶起,同时又须保持头顶的平正。要使头正、顶平,就必须使颈项竖直、下颏里收。顶劲不可过分用力,要有自然虚灵之意。做到虚灵顶劲,精神才提得起来,动作才能沉稳。扎实。
(二)气沉丹田:气沉丹田,是身法端正,宽胸实腹,“意注丹田”,意识引导呼吸,将气徐徐送到腹部脐下。太极拳在运动时,一般都是采用腹式呼吸,同时“意注丹田”,这样能达到太极拳“身动、心静、气敛、神舒”的境地。用腹式呼吸来加深气息的深长,应自然、匀细、徐徐吞吐,要与动作自然配合,不能用强制的方法。要求整套动作都要与一呼一吸结合得非常密切,应根据动作的开合、屈伸、,起落旦进退、虚实等变化,自然地去配合。一般地说,呼吸一总是与胸廓的张缩、肩肿的活动自然结合着。在一个动作里,往往就伴随着一呼一吸,而不是一个动作固定为一吸或是一呼。这种与动作自然配合的方法运用得当,可以使动作更加协调、圆活、轻灵、沉稳。
(三)含胸拔背:含胸是胸廓略向内涵虚,使胸部有舒宽的感觉。这样有利于做好腹式呼吸,能在肩锁关节放松、 两肩微含、两肋微敛的姿势下,通过动作使胸腔上下径放长,横隔有下降舒展的机会。它既能使重心下降,又使肺脏、横膈活动加强。拔背与含胸是相互联系的,要含胸就势必拔背。拔背是在胸略向内涵虚时背部肌肉向下松沉,两肩中间颈下第三脊骨鼓起上提并略向后上方拉起,不能单纯地往后拉。这样背部肌肉就会有一定的张、弹力,皮肤有绷紧的感觉。含胸拔背,胸背肌肉须松沉,不能故意做作。
(四)松腰敛臀:太极拳要求合胸、沉气,因此在含胸时就必须松腰。松腰不仅帮助沉气和下肢的稳固,更主要的是它对动作的进退旋转、用躯干带动四肢的活动及动作的完整性,起着主导作用。敛臀则是在含胸拔背和松腰的基础上使臀部稍作内收。敛臀时,可尽量放松臀、腰部肌肉,使臀肌向外下方舒展,然后轻轻向前、向里收敛,象用臀把小腹托起来似的。
(五)圆裆松胯:裆即会阴部位。头顶百会穴的‘虚灵顶劲”要与会阴穴上下相应,这是保持身法端正、气贯上下的锻炼方法。裆要圆,又要实。胯撑开,两膝微向里扣,裆自圆。会阴处虚上提,裆自会实;加上腰的松沉、臀的收敛,自然产生裆劲。太极拳讲究“迈步如猫行”,要求步法轻灵稳健,两腿弯屈轮换支持身体进行活动。因此银部关节须放松,膝关节须灵活,才能保证上体旋转自如,踢腿、换步灵便。
(六)沉肩坠肘;太极拳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坠肘,两臂由于肩、肘的下坠会有一种沉重的内劲感觉,这就是上肢内在的道劲。*两肩除沉之外,还要有些微向前合抱的意思,这能使胸部完全涵虚,使脊背团成圆形。两肘下坠之外,也要有一些微向里的裹劲。这样的沉肩坠肘,才能使劲力贯串到上肢手臂。
(七)舒指坐腕:舒指是掌指自然伸展,坐腕是腕关节向手背、虎口的一侧自然屈起。掌的动作是整体动作的一部分,许多掌法都是与全身动作连成一气的,因之舒指坐腕,实际是将周身劲力通过“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完整一气。
(八)尾闾中正:尾阎中正是关系身躯、动作姿势“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准星。因之太极拳运动时极重视尾阎中正,不论是直的或是斜的动作姿势,都必须保持尾闾与脊椎成直线,处于中正状态。更重要的是,尾阎中正还影响着下盘的稳固。所以尾闾中正同样是和以上七点联贯统一的。能够统一地做到这八点,就可以使躯干、上肢、下肢的内在劲力达到完整如一的地步。
(九)内宜鼓荡,外示安逸:鼓荡是对内在精神所提的要求,鼓荡是精神振奋的意思。内宜鼓荡是说内在的精神要振奋,然而这种振奋是沉着的,“神宜内敛”的,并不流于形色,表现是安逸的。
(十)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太极拳运动要象抽丝那样既缓又匀、又稳又静,迈步又要象猫那样轻起轻落,提步、落步都要有轻灵的感觉。静是太极拳特点之一,练太极拳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做到心理安静,排除杂念,使精神完全集中到运动上来。心静,才能“用意不用力”,使运动象抽丝那样安静。太极拳讲究“用意识引导动作”,是一种“会意”的运动。“缓以会意”,只有徐缓的活动才能会意,因之它要求运动象抽丝那样徐缓不躁。太极拳又讲究速度均匀,要求保持适当的等速运动,又需象抽丝那样均匀地抽拉。其步法必须相应地象猫迈步那样轻灵。
七、人生十论经典?
禽兽也有心,但他们是心为形役,身是唯一之主,心则略如耳目四肢一般官能,为保养身,才运使到心。而人类之心是主宰一切官能的一种特殊官能,这就有了如何安放心的问题。
宗教,各种发明创造,皆是心的安放处。但心走向宗教(神)太远,有欧洲黑暗中世界之教训,心走向发明创造(物),也不见得是益,儒家主张人心寄居在别人心中,游行自在,到处为家。即我心即宇宙。
孔子教人把心安放在道之内,安放在仁之内。
孟子说:仁,人心之安宅也。
八、十胜论原文?
“十胜”论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名篇。原文如下:
今天下之臣无不道力,而以我为最;臣之中无不言忠,而以我为直。不以德入则不得志,终身诚在此矣!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以后志士,须自况,然后弘猷历然。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忆与恩渥,岂顾恩泽逢时?苍海波茫茫,雪山雁飞高。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有信州之白壁,穷秋独看海遥天际。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篇文章讲述了韩愈在经过各种斗争和锤炼之后,最终成为了一位成功的官员和学者,同时也对他对时局和社会的看法进行了阐述,并以“噫吁戏”的情深意切之句表现出了瑰丽多姿的大唐盛世给他带来的激动和感慨。这篇文章语言雄健,情感真挚,历经千年依然流传并受到广泛赞誉。
九、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及译文?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为“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译文:太极是由无极而生。无极是宇宙天地未开、混沌未分、动静无始、无形无象、无边无限的状态。无极动,生太极。天地初开,有形而未分,是阴阳二气的孕育阶段。太极动生两仪,阴阳立判,阴阳二气化生万物,所以太极为阴阳之母。静极而动,动极而静。动则生阳,静则生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静互寓,互为其根。这是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太极的概念,是道家宇宙论的基本概念,是对宇宙本体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这种内在的变化规律是自然形成且不可改变的,所以要认识它、了解它,不能违背它。道家把人的个体看做小宇宙,并通过返修的方法使人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所以,太极拳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项目,更注重内修,以求合乎自然之道。在太极推手时,不能失之过分,也不能失之欠缺,要沾粘住对方,依随对方的曲伸而曲伸,做到不顶不丢。人以刚劲进来,我以柔劲相接、化解,称为走化;我得势,人不得势,乘势粘(扼制)住对方,使其不能走化脱离困境,且越发展令对方越不得势。对方动的快,我则响应快;对方动的慢,我则以慢相随。虽然推手在外形上、姿势上千变万化,而这一道理却是不变的。练习太极拳、太极推手,先求招势熟练,由招势熟练而逐渐感悟到劲力的变化应用,称为“懂劲”;再由懂劲一层层逐步提高,达到神妙、高明、随心所欲。然而,如果要达到高层次,不通过长期刻苦地练习,是不能忽然彻悟其中的道理的。练习和应用时,要求头顶轻轻向上领起,气沉降到丹田。要做到立身中正,中气浩然。气机活泼通利,劲路令人难以捉摸。推手时,左侧遇实则变虚,右侧遇实则令来劲无所着落,遁化无迹。对方来力上攻,我随之上引,使其有越走越高,高不可攀,摇摇欲坠的感觉;对方来力下攻,我即随之向下引之,使其有越走越低,有如临深渊的感觉。对方向前来攻我,我即顺势引进使其有劲长莫及、越进越空的感觉;对方背势时,我沾粘住对方以劲逼之,使其不能走化,越退越感觉紧张、被动。拳练到高层次,其感觉非常敏锐,一根羽毛、一只蝇虫落到身上都能感知来力的大小和方向,并能立即做出反应;对方摸不到我的劲路,我却能摸透对方的劲路。英雄所向无敌,就是因为练就了这种高深的功夫。武术的门派很多,虽然招势有所区别,总不外乎强壮的欺压弱小的、手脚慢的被手脚快的所制。有力的打无力的,手脚慢的被手脚快的所制,这是与生俱来的自然现象,与后天的学习造诣并无关系。(注:有些人认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的观点是错误的,愚则以为不然。愚以为,先天之本力,人各不同,手脚之快慢,各有所异,这是自然现象。如果仅以本力相较,以快慢相较,自然是“大力胜小力,手快打手慢”。这一自然规律,是在不练拳术时所存在的,所以,和后天的学习造诣无关。而通过后天的拳术练习,才能改变这种状态,收到以小力胜大力,后发先至的效果。拳论作者提出这个问题,也是为后面“显非力胜、快何能为”的论证做垫铺,从而进一步论证功力、技巧的重要性,这也正是《拳论》论证的核心问题。如果拳论作者只把胜负归结为“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那么作者也不会写此拳论了。这也绝不会是拳论作者的疏忽。)察究“四两拨千斤”这句话所形容的情况,显然并非以力大胜人。看八、九十岁的老人抵御众人围攻的情形,进攻的人虽然身手很快,却不能取胜,仅凭身手快又有什么用呢?打拳、推手,要立身中正,尤如秤准平衡不偏;圆转灵活象似旋转的车轮。推手时粘接来力而走化就能顺适,虚实不分则产生顶劲造成僵滞。经常见到多年刻苦练功却不能化解来力的人,都被人所制,就是因为没有领悟到双重之病。要想避免双重这个毛病,就要懂得阴阳虚实的变化。粘逼过程中随时可以走化,所以,粘逼的过程也是走化的过程;走化过程中随时可以粘逼,所以,走化的过程也是粘逼的过程。粘、走的关系,也即阴阳的关系,阳不能脱离阴,阴也不能脱离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寓,阴阳相济,才算是懂劲。懂劲之后,越练越精细深入,默默加深认识理解,悉心探求,逐渐达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太极推手(技击)运用的本来是舍已从人的技巧和功夫,许多人却误认为是舍近求远,这种错误认识,就是所说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练太极拳的人不可不祥细辩析。以这篇文章做为对太极拳的论证。
十、太极拳论王宗岳读后感?
读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后,我深感太极不仅是一种拳术,更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智慧。王宗岳强调“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让我理解了太极的精髓在于平衡和谐,与自然和宇宙相通。通过练习太极,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平衡,应对各种挑战。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