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武式96太极拳口令教学?

104 2025-05-08 12:52 admin

一、武式96太极拳口令教学?

1.预备式(正南)2.左懒扎衣(东南)

3.右懒扎衣(西南)4.单鞭(东稍偏南)

5.提手上势(正南)6.白鹤亮翅(西南)

7.搂膝拗步(东北)8.手挥琵琶(东北)

9.搂膝拗步(东北)10.手挥琵琶(东北)

11.左上步(东北)右上步(东南)上步搬拦捶(正东)

12.如封似闭(正东)13.抱虎归山(西北)

14.手挥琵琶(正西)15.右懒懒扎(衣正西)

16.单鞭(东偏南)17.提手上势(正南)

18.肘底看捶(正东)19.左倒撵猴(西北)

20.右倒撵猴(西南)21.左倒撵猴(西北)

22.右倒撵猴(西南)23.手挥琵琶(西南)

24.白鹤亮翅(西南)25.搂膝拗步(东北)

26.手挥琵琶(正东)27.按势(正东)

28.青龙出水(正东)29.翻身(正西)

30.三甬背(正西)31.单鞭(东偏南)

32.下势(正东)33云手(东南西南)

34.单鞭(东偏南)35.提手上势(正南)

36.高探马(正东)37.左伏虎式(东南)

38.右起脚(东南)39.右伏虎式(东北)

40.左起脚(东北)41转身蹬脚(正西)

42.单鞭(正西)43跌步打捶(正西)44.翻身二起(正东)

45.披身(正东)46.退步踢脚(正东)

47.转身蹬脚(东北正东)48.上步搬拦捶(正东)

49.如封似闭(正东)50.抱虎归山(西北)

51.手挥琵琶52.右懒扎衣53.斜单鞭

54.下势55.野马分鬃56.单鞭

57.玉女穿梭58.手挥琵琶59.右懒扎衣

60单鞭61.下势62.云手63.单鞭

64.下势65.更鸡独立66左倒撵猴

67.右倒撵猴68.左倒撵猴69.右倒撵猴

70.手挥琵琶71.白鹅亮翅72.搂膝拗步

73.手挥琵琶74.按势 75.青龙出水 

76.翻身77.三甬背 78.单鞭

79.下势80.云手 81.单鞭 

82提手上势83.高探马84.对心掌 

85.转身十字摆莲86.上步指档锤87.右懒扎衣

88.单鞭89.下势90.上步七星

91.退步跨虎92.转身摆莲93.弯弓射虎 

94.双抱捶 95.手挥琵琶96.收势

二、武式太极拳口诀?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其技艺特点是“因敌变化、借力打人”,用意气的变换来支配外形的运动,强调走内劲而不露外形,达到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的神奇境界

三、武式太极拳84式口令?

预备式:起势

第一动:白鹤亮翅

第二动:左搂膝拗步

第三动:左单鞭

第四动:左琵琶势

第五动:捋挤势

第六动:左搬拦捶

第七动:左棚捋挤按

第八动:斜身靠

第九动:肘底捶

第十动:倒卷肱

十一动:转身推掌

十二动:右琵琶势

十三动:搂膝栽捶

十四动:白蛇吐信

十五动:拍脚伏虎

十六动:左撇身捶

十七动:穿拳下势

十八动:独立撑掌

十九动:右单鞭

二十式:右云手

二十一式:右左分鬃

二十二式:高探马

二十三式:右蹬脚

二十四式:双峰贯耳

二十五式:左蹬脚

二十六式:掩手撩拳

二十七式:海底针

二十八式:闪通臂

二十九式:右左分脚

三十式: 搂膝拗步

三十一式:上步擒打

三十二式:如封似闭

三十三式:左云手

三十四式:右撇身捶

三十五式:左右穿梭

三十六式:退步穿掌

三十七式:虚步压掌

三十八式:独立托掌

三十九式:马步靠

四十式: 转身大捋

四十一式:撩掌下势

四十二式:上步七星

四十三式:独立跨虎

四十四式:转身摆莲

四十五式:弯弓射虎

四十六式:右搬拦捶

四十七式:右棚捋挤按

四十八式:十字手

结束式: 收势

太极拳是结合了武术的拳法,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哲学和传统的中医理论而形成的一种内外兼练、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这是大家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太极拳定义。

太极拳的拳名,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其中的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最容易理解就是盘古开天的故事。

四、武式太极拳和郝式太极拳区别?

没有区别

武式太极拳,又称郝式太极拳。它是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极拳,具有完整丰富而又邃密细腻的理法。

五、武式太极拳哪个最好?

武式太极拳中,武当太极拳最好

拓展内容

太极拳正宗的有:张三丰祖师发明的武当太极拳、陈王庭祖师发明的陈氏太极拳、杨露禅祖师发明的杨式太极拳

六、武式太极拳传承脉络?

       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名河清,1825~1893)所创。       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七、武式太极拳十三要义?

武式太极拳十三要领是:

一、虚领顶劲。

  虚领非实领也。以意达到并非著实用力也。顶劲者,神贯于顶也。用力则顶必硬,血气不能流通。以意达到于顶,头额正直,则精神自能提起。而血气亦流畅矣。

  二、涵胸拔背。

  涵胸者,胸要内含,便气往下沉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往上提,脚跟易浮,且易被攻击之。拔背者,气贴于背,使脊骨如张弓也。能涵胸则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也。

  三、松腰胯动膝活。

  太极拳之动作,主宰于腰,凡上下前后左右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能松腰然后转动灵活,所谓腰似车轴也。松腰重心则下沉,下盘乃稳固也。胯不动则腰不灵,膝不活则足不轻。言卫生则气血淤滞,言御敌,则身足转动迟钝。

  四、气沉丹田。

  丹田小腹也,道家名为丹田。其位置在人体中部,若涵胸松腰,使横膈膜下压,则气蓄于此,则重心得中,精力团结,为时既久,金丹既蓄于此,道家所谓之丹田也。且横膈膜下压,则肺部往下伸张,呼吸和顺,气血自然流畅于全体,大有裨益也。

  五、尾闾中正上提。

  尾闾者脊尾骨也。涵胸拔背,使横膈膜下压,自然气蓄丹田,然必尾闾中正上提,而后蓄气乃结实也。又将全身重量由左腿移压右腿,或由右腿移压左腿。往前挪后时必须尾闾中正上提,庶重量容易转移,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六、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沉也。坠肘者肘往下垂也。筋若悬直,则肩不能沉,两肩提起,则气亦随上。全身皆轻浮,而发出力,仅为两臂之力,非内劲也。

  七、腿忌双重。

  太极拳处处皆分阴阳。即处处皆分虚实,如体重寄于右腿,则右腿实,而左腿虚。体重寄于左腿,则左腿实,而右腿虚。虚实分清,而后转动轻灵,变化容易,腿若双重则虚实不分,迈步重滞,倘被人牵动一腿,全身倾倒矣。

  八、两足落轻。

  两足落重则全身被震动,血脉偾张。且脑部受震动之刺激,脑神经不能静,精神逐因而散乱。故曰落足如落叶,其轻也。

  九、用意不用力。

  人身有一部分用力,其用力之部分,则肌肉紧张,盖气血凝聚于其间也。气血凝聚其间,则此间气血不流通矣。用意不用力者,全身松开,不用拙力,意 到则 气行,气行 血活。气血流畅,逐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又不用力,则气不外浮,血往内运,久习之,收敛入骨。骨髓充实,自得真正内劲。

  十、上下相随。

  足动、腰动、手动、眼神亦随之动,谓之上下相随,总须完整一气。

  十一、内外相合。

  太极拳之主旨,在于以神运体,以体养神,神在内,体在外,必内外相合,始能内外兼修。若神与体逴。失其旨也。

  十二、绵绵不断。

  绵绵不断者,即天行健,自强不息之义也。断则息矣,且断续之际,力不贯串,最易为人所乘,绵绵不断,自然无懈可击也。

  十三、动中求静。

  儒释道三教,有静坐之法,皆静中求动也。惟身体静而后知血脉之动是否合度,思想之动是否合理也。太极拳则动中求静焉。

八、武式太极拳自学教程?

武式太极拳的自学教程如下

20.右倒撵猴(西南)21.左倒撵猴(西北)

22.右倒撵猴(西南)23.手挥琵琶(西南)

24.白鹤亮翅(西南)25.搂膝拗步(东北)

26.手挥琵琶(正东)27.按势(正东)

九、武式太极拳36式名称?

金刚捣碓、懒扎衣、六封四闭、单鞭、云手、高探马、插脚、蹬一跟、前堂拗步、斜行拗步、闪通背、掩手红捶、披身捶、背折靠、青龙出水、双推手、三换掌、肘底捶、金鸡独立

十、武式太极拳37式名称?

一、起势:

  1、重心右移:2、左脚跟提起;3、左脚横移;4、左脚跟落平;5、两臂前伸;6、旋腕上棚;7、蹲身按掌。

  二、揽雀尾:

  1、两掌外棚;2、坐步抱掌(左抱七星);3、左弓步打挤;4、转身措掌;5、坐步抱掌(右抱七星);6、右弓步打挤;7、翻掌前伸;8、坐身回捋;9、转腰翻掌;10、右弓步前棚掌;11、坐身摆臂;12、回身扣脚前按掌;13、转腰摆掌。

  三、搂膝拗步:

  1、转身提按;2、左脚向左横移;3、左弓步搂按;4、上步提按;5、右弓步搂按;6、上步提按;7、左弓步搂按。

  四、手挥琵琶:

  1、坐身抱掌(左抱七星);2、转腰翻掌;3、左弓步平抹;4、并步左掌上棚。

  五、野马分鬃:

  1、转身摆掌;2、上步坐身捋掌;3、胸前合掌;4、左弓步分掌;5、上步坐身捋掌;6、胸前 合掌;7、右弓步分掌。

  六、玉女穿梭:

  1、上步坐身翻掌;2、左弓步棚掌;3、坐身旋掌;4、回身托掌;5、左弓步架按掌;6、转身扣脚抱掌;7、转身上步抱臂;8、右弓步棚掌;9、坐身旋掌;10、回身托掌;11、右弓步架按掌;12、坐身抱掌(右抱七星);13、收脚插掌;14、右脚横移;15、胸前合掌;16、右弓步分掌;17、上步坐身翻掌;18、左弓步棚掌;19、坐身旋掌;20、回身托掌;21、左弓步架按掌;22、转身扣脚抱掌;23、转身上步抱臂;24、右弓步棚掌;25、坐身旋掌;26、回身托掌;27、右弓步架按掌。

  七、肘底看锤:

  1、上步捋掌;2、左弓步按掌;3、坐步上打拳。

  八、金鸡独立:

  1、两拳变掌左掌前劈;2、左弓步穿掌;3、独立挑掌;4、坐身劈掌;5、弓步穿掌;6、独立挑掌。

  九、倒撵猴:

  1、蹲身翻掌;2、撤步搂按掌;3、坐身提按掌;4、撤步搂按掌;5、坐身提按掌;6、撤步搂按掌;7、坐身提按掌;8、撤步搂按掌;9、坐身提按掌;10、撤步搂按掌。

  十、斜飞势:

  1、转腰摆掌;2、上步坐身捋掌;3、胸前合掌;4、弓步分掌。

  十一、提手上式:

  1、转身扣脚举掌;2、坐步抱掌;3、右弓步打挤;4、起身提钩;5、并步架掌。

  十二、白鹤亮翅:

  1、俯身按掌;2、转腰摆掌;3、起身举掌;4、蹲身垂肘。

  十三、海底针:

  1、转身提按掌;2、左脚横移;3、左弓步搂按掌;4、坐身右掌前指;5、蹲身右掌下栽。

  十四、扇通背:

  1、起身挑掌;2、上步合掌;3、马步架打。

  十五、左右分脚:

  1、起身丁步合掌;2、转腰上步坐身;3、左弓步上运掌;4、转腰右掌下劈;5、回转腰两掌交叉;6、起身独立举掌;7、分脚平劈掌;8、落步坐身合掌;9、右弓步上运掌;10、转腰左掌下劈;11、回转腰两掌相架;12、起身独立举掌;13、分脚平劈掌。

  十六、转身蹬脚:

  1、收脚提膝独立抱拳;2、摆膝转身;3、两拳上举;4、两掌平劈左蹬脚。

  十七、进步栽锤:

  1、落步坐身提按掌;2、左弓步搂按掌;3、上步坐身提按掌;4、右弓步搂按掌;5、上步坐身提按掌;6、左弓步右拳下栽。

  十八、翻身撇身锤:

  1、右拳上挑;2、转身出肘;3、上步坐身采肘;4、右弓步下采拳。

  十九:右蹬脚(二起脚):

  1、上步坐身翻掌相合;2、左弓步右运掌;3、转腰右掌下劈;4、回身两掌相架;5、起身独立举掌;6、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左右打虎:

  1、收脚撤步合掌;2、转腰扣脚捋掌;3、右弓步贯拳;4、转身撤步合掌;5、转腰扣脚捋掌;6、左弓步贯拳。

  二十一、双峰贯耳:

  1、起身独立举拳;2、蹬脚两掌平劈;3、转身提膝合臂;4、落脚坐身采掌;5、右弓步两手后钩;6、两拳相贯。

  二十二、披身蹬脚:

  1、转身碾脚摆拳;2、歇步抱拳;3、起身独立举拳;4、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三、回身蹬脚:

  1、转身落脚旋掌;2、扣脚转身抱拳;3、起身独立举拳;4、蹬脚两掌平劈。

  二十四、扑面掌:

  1、转身落步托掌;2、右弓步推掌;3、上步坐身托掌;4、左弓步推掌。

  二十五、十字腿:

  1、转身扣脚摆掌;2、独立抬腿;3、摆腿落步提掌。

  二十六、搂膝指裆锤:

  1、右弓步搂按掌;2、上步坐身提按掌;3、左弓步下打拳。

  二十七、正单鞭:

  1、上步坐身翻拳;2、右弓步棚掌;3、坐身摆臂;4、转身扣脚按掌;5、转腰摆掌;6、旋掌提钩撤步;7、转身马步按掌。

  二十八、云手:

  1、转身捋掌;2、起身运掌;3、转身翻掌;4、并步运掌;5、撤步翻掌;6、起身运掌;7、转身翻掌;8、并步运掌;9、撤步翻掌;10、起身运掌;11、提钩撤步;12、转身马步按掌。

  二十九、下式:

  1、转身合掌;2、回身提手;3、转腰仆步按掌。

  三十、上步七星:

  1、起身弓步穿掌;2、上步坐身架掌。

  三十一、退步跨虎:

  1、撤步前伸掌;2、坐身回捋掌;3、转身提按掌;4、虚步钩手按掌。

  三十二、回身扑面掌:

  1、转身坐步托掌;2、右弓步推掌;3、上步坐身托掌;4、左弓步推掌。

  三十三、转身摆莲:

  1、转身扣脚;2、虚步摆掌;3、独立抬腿;4、摆脚落步合掌。

  三十四、弯弓射虎:

  1、蹲身下捋;2、转身下摆掌;3、扭身提拳;4、回身贯拳;5、上步摆掌;6、转身下捋;7、弓步

  摆掌;8、扭身提拳;9、回身贯拳。

  三十五、卸步搬拦锤:

  1、坐身抱拳;2、撤步措掌;3、坐身右搬;4、撤步措掌;5、坐身左搬;6、立身拦掌;7、弓步冲拳。

  三十六、如封似闭:

  1、左掌外捋;2、坐身分掌;3、翻掌弓步前按。

  三十七、收势:

  1、两掌下按;2、转身弓步平分掌;3、起身并步上棚掌;4、两掌交叉;5、蹲身采肘;6、两肘平分;7、起身按掌;8、太极还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