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郝氏太极拳内容?

58 2025-05-14 00:09 admin

一、郝氏太极拳内容?

郝式太极拳又称武式太极拳,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为武禹襄先生所创!

郝氏太极拳的内容:

先求尾闾正中,正中者,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迈左步,左胯微向左上抽,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右胯微向右上抽,用左胯托起右胯,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即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则能旋转自如,无不得力。

次则步法虚实分清。虚非全然无力,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切记两足成双重之病。

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已从人,引进落空。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

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无腾挪则不灵活,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

二、武式太极拳和郝式太极拳区别?

没有区别

武式太极拳,又称郝式太极拳。它是严格按照太极拳运动的规律,处处遵循其理法原理而形成的一派太极拳,具有完整丰富而又邃密细腻的理法。

三、郝式太极拳松腹要求?

含胸: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松,两肩前合,谓之含胸。能含胸,才能以心行气。

  拔背: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裹裆:两膝着力,有向内之意,两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档。

  护肫:两胁微敛,快,谓之护肫。

  提顶:头颈正直,身,谓之提顶。

  吊档:两股用力,谓之吊档。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臀部前送,小腹有上翻之势。

  松肩: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沉肘: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腾挪: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滕挪。

  尾闾正中: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气沉丹田:能做到尾闾正中、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含胸、护肫、松肩、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虚实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腰脊敛气:以意将气下沉贴于背,由两肩收于脊骨,敛于腰脊,注于腰间,使腰能成为主宰,谓之腰脊敛气。

  胯松直:两胯不可倾斜,用力,以意将两胯松开竖直,力,谓之胯要松直。不可左右凸出,也不可能使气向下沉而两腿得屈膝;两腿要分清虚实,不至站煞,做到开中寓合,合中寓开,两腿就不可有蹬直之形,腿总要有弯屈之形,谓之屈膝。

  两手意向上升:是指两手竖掌,掌根有下沉之势,而手指有拔长之意,才能行气于指,谓之意向上升。

四、郝式太极拳108式名称?

郝式太极拳108式的名称为“郝连德太极拳”。这套拳法集合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咏春拳和洪拳等多种武术门派的精髓。此外,郝式太极拳108式不仅有基本动作和规定套路,还有一些补充动作和自选动作,让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该套拳法动作优美、练习方法简单,能帮助人们锻炼身体,强身健体。

五、太极拳有哪几派?

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

1、杨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杨露禅所创。杨露禅,陈家沟太极拳名家陈长兴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七代传人。杨露禅在北京授拳时,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被推崇为“杨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

2、武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由河北省永年人武禹襄所创。武禹襄,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同乡杨露禅自河南省温县陈家沟学艺返乡,武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得以知其概要。约1850年,武禹襄从其学赵堡太极拳。

1852年,武禹襄亲赴河南,在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赵堡太极拳小架四十天,尽得其精妙,并获赠《太极拳谱》,读后大悟。返里后,在钻研赵堡太极拳架的基础上,结合《太极拳谱》之精华,通过自身练拳体会,融汇贯通。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

3、吴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由全佑(字公甫,1834~1902)所创。全佑,杨式太极拳名家杨班侯弟子,习练太极拳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

全佑之子鉴泉,又名爱绅,从汉姓吴,自幼秉家学。民国元年(1912年),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他对家传的太极拳加以充实和修改,去掉重复和跳跃动作,修改定型,自成一家,形成了一个松静自然、架式紧凑、缓慢连绵、不纵不跳、长于柔化、独具风格的新型拳术,人称“吴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汝信—陈大鹏—陈善志—陈秉旺—陈长兴—杨露禅—杨班侯—全佑—吴鉴泉;

4、孙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由河北省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人孙禄堂(名福全,1860~1933)所创。孙禄堂,清末民初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武学大家,在近代武林中素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1912年,孙禄堂在北京遇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

郝为真将自己所习太极拳心得传于孙禄堂。1918年,孙禄堂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三家合冶一炉,融会贯通,革故鼎新,创编了动作小巧轻灵,架高步活,柔缓圆活,转换轻盈,运动方向变化多样,步法进退相随,运转开合相接的太极拳新套路,自成一家,人称“孙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武禹襄—李亦畲—郝为真—孙禄堂;

5、和式太极拳:和式太极拳由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1810~1890)所创。和兆元,赵堡太极拳名家陈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极拳第八代传人。

和兆元在原传拳架的基础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与姿势,大大增加技击实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顺其自然,完全符合人体生理结构,创编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为一体,三者互为检验印证,寓技击、修身、养身于一道,既保持赵堡镇原传太极拳传统又独具特色的新型太极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极拳。

传承脉络:陈王廷—陈所乐—陈正如—陈爵—陈公兆—陈有本—陈清平—和兆元。

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明末清初,由陈王廷潜心研究创编。

六、什么派太极拳好?

一、陈氏太极拳:

主要为河南陈家沟陈长兴传授的,其中以陈发科最为有名。其特点是刚柔相济,快慢相兼,有新架、老架、大架、小架之分。

二.杨氏太极拳:

杨露禅学拳于杨长兴,后去北京授拳,并传其子杨健候,杨健候传杨澄甫,后经杨澄甫广为推广。其特点是匀缓柔和,舒展大方。

三.武氏太极拳:

武禹囊先学于杨露禅,先学于河南赵堡陈青萍,并由其兄武澄清在河南舞阳盐店得王宗岳《太极拳谱》,武禹囊深研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动作灵活,步法轻捷。

四.孙氏太极拳:

刨子孙禄堂,其拳得自郝为真,加以改进而成。其特点是开合鼓荡,小巧紧凑,步活身灵。

五.吴氏太极拳:

吴鉴泉学于其父吴全佑(系杨露禅之徒),后自成体系。其特点是柔合紧凑,大小适中。

七、太极拳有几大派?

 太极拳关键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赵堡这六种流派。 

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都跟陈式太极拳有一定的关系。

杨式太极拳,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河南焦作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

八、太极拳分为几派?

太极拳关键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赵堡这六种流派。

太极拳,非物质文化遗产[21],[1-3]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九、哪个派太极拳实战厉害?

陈氏太极。 陈氏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柔时虚空,缠丝绕转,刚时猛烈,排山倒海。所以说陈式太极拳好,因为他原始技法没有经过太多的人的改变。

杨式太极也还好,但是是大量的减少了原始技法。在杨露禅或是很好,可是后来人不知道他为什么而改动,后来的弟子也不知道改变后的太极的特殊意义。

十、抱朴太极拳属哪派?

太极拳的起源有六七种说法。最早追溯到南北朝。还有一种说法,有了道家就有了太极拳。

当然,最多的一种说法是张三丰所创。

毕竟太极拳的起名本来就是以道家的太极两仪四象阴阳为基础学说的。

最终定名应该是清朝的《太极拳论》书出后定名。

太极拳,属于内家拳。形意,八卦,六合,八极,太乙等等都属于内家拳。主要通过身形步法手势来引导运气,配合吐纳,既有技击功能,也能强身健体。

目前民间流行的是五个流派。孙氏,杨氏,陈氏,吴氏,武氏。不过还有很多小众的。比如武当,青城,峨眉等等。

你所提出抱朴太极拳是现代有人根据各派太极拳的特点和自己个人领悟所创的一种太极拳。内家拳。而核心是不会变的。步法身形手势,运气贯通,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技击和强身健体具备。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