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极拳坐胯原理?
太极拳的坐胯原理是指通过调整身体的重心和运用腰部的力量来实现身体的稳定和动作的灵活。具体来说,太极拳强调下蹲、坐胯和沉肩的原则。
坐胯是指将重心下沉到腰部和髋部,使身体保持稳定。在太极拳的动作中,通过下蹲和放松腰部,使重心下沉,形成坐胯的状态。这样可以增加身体的稳定性,使动作更加灵活和有力。
太极拳注重腰部的运用,通过腰部的转动和扭动来带动身体的运动。腰部是太极拳动作的核心,通过腰部的力量传导到上肢和下肢,使整个身体协调一致地运动。腰部的力量可以使太极拳的动作更加柔和、流畅,并增加力量的输出。
总之,太极拳的坐胯原理是通过调整身体的重心和运用腰部的力量来实现身体的稳定和动作的灵活。这种原理在太极拳的练习中非常重要,能够帮助练习者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力量的发挥。
二、太极拳坐胯的正确方法?
您好,太极拳坐胯的正确方法是:
1.双脚平放在地上,与肩同宽,膝盖微微弯曲。
2.双臂放在腰旁,手心向外,手指自然弯曲。
3.将身体重心放在脚底,注意脚底与地面的接触感。
4.收腹挺胸,保持背部挺直,不要弯曲腰部。
5.注意呼吸,缓慢而深呼吸,保持身心放松。
6.保持坐胯姿势,可以进行太极拳练习。
三、杨氏太极拳的坐胯如何练?
1. 杨氏太极拳的坐胯需要通过特定的练习方法来进行训练。2. 坐胯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它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好地控制身体的重心和平衡,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坐胯的练习方法包括:站立练习、踏步练习、转身练习、跨步练习等。3. 在练习坐胯的同时,还需要注意呼吸和身体的放松,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坐胯的作用。此外,练习坐胯还需要有耐心和恒心,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杨大卫太极拳的松腰坐胯教学?
坐胯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注意胯仍持着落,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 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
要体悟下肢在放松状态下的对拉,要领做对了,脚尖、小腿肚、腿弓、胯根都会有沉胀的感觉。
五、太极拳松胯和沉胯区别?
太极拳松胯和沉胯都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动作,但它们的区别在于松胯和沉胯的目的和作用不同。
松胯是指放松髋关节周围肌肉的一种动作,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使身体更加轻松自如地进行各种动作。松胯可以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和呼吸来实现,可以在太极拳的各个动作中都进行练习。
沉胯是指通过向下沉肩和向下沉腰的方式来放松髋关节周围的肌肉,使身体更加稳定和平衡。沉胯可以通过调整身体姿势和呼吸来实现,可以在太极拳的各种动作中都进行练习。
因此,松胯和沉胯都是太极拳中非常重要的动作,它们的区别在于松胯主要是为了增加身体的灵活性和柔韧性,而沉胯则是为了增加身体的稳定和平衡。
六、坐胯和顶胯的区别?
坐胯是指在落胯的基础上,臀再加点下坠的意思。下坠的时候胯不能挺出去。坐胯时立身中正,臀部肌肉、胯骨自然下垂。膝盖要朝着脚尖的方向微微顶一点儿,实脚尖有回扣之意。
顶胯是由膝盖向上登直的瞬间爆发力传给胯根的前顶的一种动作。其中顶胯分为三种:前顶胯指身体后仰,双腿曲膝,一腿一步之距脚尖向前固定好,由膝盖向上登直的瞬间爆发力传给胯部的前顶。旁顶胯指身体直立,一腿一步之间的距离向旁打开,固定好前脚掌,双腿自然曲膝。
七、坐胯和沉胯的区别?
胯指的是腰与腿之间的部位。我们平时说的骨盆是由左右盆骨与骶骨通过韧带构成,骶骨是连接腰椎和盆骨的一块三角形的骨头。这块骨头在我们小的时候是分成五块的,长大了就慢慢融合成一整块了,慢慢地就僵化了。沉胯是要把腰椎和骶骨松展开后,把骨盆往下落。
沉胯又有坐胯、落胯的说法,就是坐在高凳子上的感觉,胯往下落,往下沉的状态。沉胯是伸腰的延续,引导脊柱向下伸展,而这个伸展主要是身体后侧,所以沉胯指的是胯后侧的下沉。胯不沉就没法往下连到脚跟,也就长不了根。
八、坐胯和放胯的区别?
坐胯和放胯是两种不同的动作,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姿势和效果上。
坐胯是一种让骨盆坐在大腿上的动作,主要涉及主体骨盆与大腿的互动。具体来说,就是让骨盆端正地放在大腿上,仿佛骨盆是一口平放的钟,让大腿作为钟摆在其上静坐。这个动作可以在坐姿时自然实现,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训练来掌握。坐胯训练对于腿部肌肉的锻炼很有益处,同时也可以提升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性。
放胯则是另一种动作,其特点是让骨盆在放松的状态下自由悬置。相比之下,放胯没有坐胯的端正感,骨盆就像一个自由落体的物体,在垂直的方向上自然下落。这种动作通常在躺姿或蹲姿中出现,对骨盆的支撑需求较小。放胯可以带来身体和心灵的放松,有助于舒缓紧张的情绪。
综上所述,坐胯和放胯在姿势和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坐胯注重的是姿势的端正和腿部的锻炼,而放胯则更加注重身体的放松和心灵的宁静。
九、太极拳如何松胯?
1. 太极拳松胯是可以做到的。2. 太极拳注重身体的放松和内部力的运用,松胯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动作。松胯需要通过放松臀部和大腿肌肉,让骨盆向下沉,从而使下半身的力量更加稳定和均衡。同时,还需要注意呼吸和意念的调节,配合动作完成。3. 除了太极拳,其他一些武术和健身运动也注重松胯的训练,如气功、瑜伽等。通过坚持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增强身体的健康和抵抗力。
十、太极拳松胯技巧?
第一步“收胯”,
先将两胯根后收,不让胯前顶或外凸。常见的拳病表现为:站桩时两胯前顶,身体上肢后仰,腰背紧绷,膝关节受力过大,前脚掌发飘;练拳时实腿一侧的胯外凸,造成两胯不平,身法不正。要解决两胯前顶和外凸,首先要在静态下找到解决的方法,找到胯不外顶的感觉和状态,然后再应用到拳架练习中。
首先采用无极桩的姿势,用两手的拇指将胯根同时往后按压,促使两胯根向后内收,外形和感觉好象是两胯内合。胯根内收后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导致两膝内合扣裆,解决方法:向两侧调整膝盖位置,以两脚“平实踏地,均匀受力”为双膝是否合适为标准。二是胯根内收后导致翘臀、命门内凹、腰脊紧绷。
调整方法是腰部放松,向下坐臀。腰、胯、膝调整到位后的感觉:一是身体上肢的重量能顺畅沉到两脚,感觉两脚踏地平实;二是两条大腿上方肌群吃力酸沉,待腿部力量增强和负重适应后,腿部酸沉和紧绷感会逐渐缓解或消失。
掌握无极桩“收胯”的方法后,再练习虚实桩:两脚左右平开步,分清虚实,两脚尖自然朝前,膝盖内扣。同样先用拇指将实腿胯根向里按压,将腹股沟合住;然后再按压虚腿的胯根,使其落胯下沉,身体的方向会自然调正。如果出现翘臀的连带现象,用“松腰坐臀”进行调整。
第二步“松胯”,
胯根的放松与内收里合。“收胯”可采用人为强制的办法,使胯不前顶外凸,而“松胯”则要用意识引导放松胯根,将胯根“内收里合”。在练习拳架时,身体任何的一举一动都是先要松胯下沉,两胯无论是虚是实,一侧胯根一松,身体上肢就会随之发生偏沉,松左向左偏沉,松右向右偏沉,偏沉幅度大小可以人为控制,但最大不超过45度。松是因,偏沉是果,一松一沉,奥妙无穷。
实腿一侧的胯只松沉而身体上肢不发生偏转,在重心移动时表现为“胯走下弧”,胯松之后身体上肢发生偏转和下沉,表现为“胯走后下弧”。练拳时身法低,“胯走下弧”用的多,身法高“胯走后下弧”用的多;前后的重心移动,“胯走下弧”用的多,左右的重心移动“胯走后下弧”用的多。不必过分在意胯走的是下弧还是后下弧,关键是胯根的一松一沉。逐步掌握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或“旋转下沉”尤其重要,身体重心的移动都是通过实腿一侧的松胯下沉实现的。
第三步“活胯”,
灵活转动,活似车轮。太极拳的圆活和韵味是由两胯灵活交替旋转出来的,并非两手自发比划,也不是摇臀或拧腰。拳论所说的“抽扯之形、断续、凹凸”等病,均是腰胯转动不活所致。古拳论只说腰不说胯,胯是现代人为说明问题而发明的新词。古人要求腰要“活似车轮”或“车轴”,实则是指胯;“腰为主宰”,实则是“以腰胯为主宰”;所有的病症都要从腰腿求之,指的也是胯。理论上可将腰胯分开叙述,但转动时腰胯是一个整体,绝对不可分家。那种“腰转胯不转、腰先转胯后转”等等说法,绝对不可取。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