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式太极拳缠丝功?
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分顺缠和逆缠两种。顺缠是指以手掌五指的小指领劲为主叫顺缠,逆缠是指以手掌五指的拇指领劲为主。分解动作:以左弓步站立,右手掐腰,左手棚与左侧,此时以小指领劲身体向左转,随之小指领劲向左下,向上画弧,手掌托与右前额上方。逆缠是随之拇指领劲向下向左画弧,手要随腰转,也就是说以腰带手。
二、陈式太极拳缠丝功口诀?
“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世人不知皆目为软手。是一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际,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两肩松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
——摘自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巻首·太极拳缠丝精论》
三、陈氏太极缠丝口诀?
“缠法”这个词是陈氏十六代陈鑫(字品三)在所著《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来的。他说:“太极拳,缠法也。”又说:“不明此即不明拳。”肯定了缠法在陈氏太极拳套路中的重要地位。他又具体说明:“其法有时缠、退缠、逆缠、大缠、小缠。” “顺着时针旋转方向为顺,反之为逆。”洪均生先生却认为:“这还不能说明手足缠法的顺逆。因为手足是左右各二,右手顺时针旋转为顺,左手的顺时针旋转反为逆了。”所以洪均生先生把这个说法仅用躯干的旋转,即身向左转为顺,右转为逆。
腿部缠法的顺逆,则应以身体旋转方向而变。凡身向左转,则左顺而右逆;右转则右顺而左逆。顺缠应膝上提,逆缠应膝下垂。但只许一提一垂,没有双顺、双逆的变化。而且绝对不许向左右摇摆。
手部自转比较易于区别顺逆。凡大拇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上,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则为逆缠。
手与臀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则为公转。公转的方向有左、右、前、后、上、下的区别。左右及上下公转中的自转,只有一顺,一逆。即:凡手向右转、逆缠上开而顺缠下收的为正旋。开时逆缠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从心口前下颏旁斜向右上转,转到手高齐眼为度,这是上半圈。接着松肩、沉肘、塌腕,手指上扬,将肘收到肋旁,肘贴肋部,只用小臂带转经脐上转到心口前为度(掌心斜对心口)。陈鑫先生说:“一只手只管半个身躯”(在技击方面,手像岗哨,以防卫躯干为主)。陈鑫原话“以鼻为中界”,洪均生先生恐学者误会为“必须将手收到鼻前”,所以洪师将其改正为心口前。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无过不及”,当然应该有个界限作为过与不及的标准。陈氏太极拳手法与躯干的配合便是:高不过眼,低不过脐,中不过心口(要求掌心斜对心口)。过则劲顶,不及则丢。一般说来从心口到眼的旋转约为90度为限。以上为正旋的规律,如云手的左右手或揽擦衣的右手运动。
公转左右反旋的手是:顺缠从左右外上斜角向里收转,而手指的方向仍向左或右外上斜角,肘收到乳房下,然后变逆缠,先将肘贴肋部,再以手领肘经心口与胯齐,再转到高于眼齐为度(又是一圈),如一路十字手等。此为公转的反旋。手部上下反旋的势子最少,只有金鸡独立、朝天蹬是两手同走反旋而一上一下,从心口前变逆缠,经口、鼻前转到头顶百合会穴,如托物状向上托起。下手也从口前向下变为逆缠,经过胯前向胯外按。它的自转缠法只是顺逆两转,但要注意上正、下斜的方向。
前后公转手的配合都是走反旋,但后手从顺缠经心口前向下变为逆缠,经胯前斜向外后转出,转到90度(从心口前计算)即变顺缠沉肘收到肋旁,然后从腕边逆缠,经耳下向胸前转出,如演手红捶,自转缠法共变4次。高探马则当时以顺缠收到肋旁,手向耳旁上转时,又略变逆缠,经耳下时复变顺缠外转,缠法共变5次。二路炮捶伏虎势则共变6次。所以应当注意在不同的式子中,手部缠法在运行到什么部位时变什么方向,一点都许错。《太极拳论》说:“差之毫厘,谬千里,”是有道理的,也是学拳时应当注意的。
手的前后旋转如搂膝拗步、倒卷肱等还有个规律是前手正,后手斜。或说前窄后宽。它指的是两手配合方向,同样应当注意。
至于眼法是否也有顺逆区别呢?当然有的,眼是传达意志、指挥全身因敌变化的器官。陈鑫先生曾说:“练拳时,无人若有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交手时,有人如无人。”孙子兵法也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练拳时,“无人若有人”是指眼观对方法肢体的动静而适当用各种着法应敌,是知彼的方法。知彼的方法首先是看对方站立的步法,从而推断对方采用何种方向、方法进攻。这都是由眼观察所得,加以合理判断,才能机动灵活地进行防守与反攻。所以陈氏太极拳每个式子都有一定的主要方向。主要方向是当未动步前,以出步的方向为主。出步方向定后则以手的最后攻击目标为准。因此眼的方向和身法步法一致者为顺;眼的方向与身部旋转和手法变化过程中的方向相反者为逆。
四、太极拳六种缠丝功?
缠丝劲在沈稼桢和顾留鑫所著作的陈式太极拳中讲到有六种缠丝劲。
其实这六种缠丝劲中,有五对是方位上的缠丝。左右缠丝,大小缠丝,内外缠丝,上下缠丝,进退缠丝。这些个方位上的缠丝劲,可以忽略不计。知道也行,不知道也行,在太极拳的拳架功法练习中,只要记住顺逆缠丝既可。因为只有这顺逆缠丝才是真正贯彻如一的缠丝。其它的缠丝都是在顺逆缠丝下,不同形势,不同的拳架套路中的方位运动轨迹的变化。所以说,你在练习陈式太极拳时,只要时刻的注意到缠丝,也就是顺逆缠丝既可。
五、陈式太极缠丝基本功?
是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练习,其目的是锻炼身体柔韧性和沉稳性,提高太极拳的实战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缠丝手练习:练习双手之间的协调性和力量的转移;2.缠丝身练习:练习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培养身体的沉稳性;3.缠丝腿练习:以缠丝为基础,练习腿部的力量和柔韧性; 4.缠丝步练习:练习身体的协调性和对方力量的转移。 通过的练习,可以有效提高太极拳的实战能力和身体素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太极拳的精髓。
六、陈式太极缠丝功基本法?
缠丝劲要内外结合。首先发于内,意念为先,丹田内转,内气随其旋转运行于肌肤之间,沿骨缝穿筋过骨,全身无处不缠。
缠丝劲的根源在内,是内部的丹田内转与腰部旋转的有效配合,再与周身八道劲旋转配合,形成了太极拳的内在旋转。这是陈氏太极拳各种劲法的核心,没有很好地领悟缠丝劲法,其他劲法(如堋、捋、挤、按、采、列、肘、靠等)都是枉然。
每一动都暗含有八道劲力的旋转,合八劲为一劲,“合八为一”即八面螺旋缠丝劲。
七、陈氏太极拳初学必备基本功?
陈氏太极拳初学者必备的基本功包括:站桩、单鞭、云手、搂膝、肘底看捶、提手上式等。
站桩是太极拳的基础训练,可以提高身体的稳定性和平衡能力;单鞭是太极拳的基本姿势,练习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性;云手和搂膝则是典型的太极拳手势,可以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和调节呼吸。
肘底看捶和提手上式是太极拳的招式,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力量和攻防能力。初学者需要认真掌握这些基本功,从而打好太极拳的基本功坚实基础。
八、陈氏太极拳散手48式分解讲解?
1、太极起式(预备式)
2、关公解带
3、退步下按掌
4、上步双震掌
5、右挒劲(白蛇吐信)
6、左回劲
7、回头后穿肘
8、上挑肘
9、下採肘
10、穿心肘
11、双开肘
12、背折靠
13、闪战劲
14、(双)下砸拳
15、迎门靠
16、溅靠
17、掛肘
18、立肘
19、双风贯耳
20、左背(折)靠
21、拦腰肘
22、闪战双推掌
23、前栽靠
24、侧肩靠(右)
25、黑虎掏心
26、右手下砸拳
27、旱地拔葱
28、前胸靠
29、双合拿
30、转身掩手拳
31、左.右背折靠
32、倒插(击地捶)
33、左撩右斩
34、击三拳(三连击)
35、转身搬拦捶
36、翻身下砸拳
37、顺水推舟
38、闪惊捋
39、双带掌
40、窝底炮
41、斩手
42、双开掌
43、金钩挂玉
44、劈胸掌
45、挡门炮(迎门炮)
46、双扣肘
47、退步后击肘
48、收势
九、陈氏太极拳基本功站桩法?
这是一种修炼内功的方法,其目的在于帮助拳者提高身体协调性,增强核心力量和动态平衡能力。
站桩通常需要站立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通过不断重复某一动作来锻炼肌肉和感官,以达到提高内功水平的目的。
站桩法在太极拳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功,帮助拳者提高对力量、平衡和协调性的掌握。
十、太极缠丝功练习口令?
太极缠丝功是一种传统的太极拳练习方法,它通过缠绕身体的动作来调节和平衡人体气血和身体内部的气场,同时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太极缠丝功的口令包括:身体放松,意念专注,呼吸自然,缠绕顺畅。在练习过程中,要注意身体保持平衡和稳定,缠绕的动作要流畅自然,呼吸要深沉缓和。
通过持续的练习,可以提高身体的柔软性和灵活性,调节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和内外平衡的目的。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