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纶的疏通人才可能无病痛、少生病,人健康。穴位理论千年传承,华夏精髓,世界公认,绝对是科学学科!穴位就是全身血管筋脉分布的重要点位。按摩穴位,持续按摩初有发痛、麻,后有发烫、烧灼之感(穴位得准,体质不同,或有差异)……治病疗效好,绝对可信(关键拿捏正确,手法多且要熟,穴位悉判扎准)
如何按摩呢?
持久、有力、均匀、深透。
按摩各国都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就我以前的阅读有以下几种理论。
中医,按经络理论,特别对于阴阳的思想的体现,是较为复杂,有补泻之分,这种区别有理论,并没有严格的手法定义,具体的操作要因人而异,因手法而异。
西方按摩,遵循肌肉血液回流原理,一般是倾向于放松和康复,以肌肉的走向为主,特别强调肌肉的起点与终点。从静脉回流方向按为易。
泰式,从脚往上按,动作幅度大,这和他们国家地理环境有关,气候热,人已经活跃,可以大幅度搬,拧人体。
无论怎么样的按摩,基本上持久、有力、均匀、深透,是大多数都共同认可的理论。
穴位是中医疗法的重中之重,如何快速准确的找到穴位?
穴位是中医治疗中针灸、推拿等疗法的主要施术部位。所以,找穴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人体腧穴各有自己的位置。腧穴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由于人体穴位较多,个人身体情况不一,所以找穴也是中医治疗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对于新人来说。那么,如何能快速准确的找到穴位呢?
一、如何判断有无穴位
穴位,就是出现反应的地方。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
1.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
2.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
3.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
4.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
5.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
这些反应有无出现,是有无穴位的重要标志。
二、常用定穴方法
现代临床常用的腧穴定位与取穴法有以下三种:
1.骨度折量法
是将人体的各个部位分成若干等分折量取穴的方法,每一等分作为一寸,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因其大都以骨骼来衡量,所以称骨度折量法,是主要的取穴方法。
2.体表标志法
是以人体五官、毛发、指甲、乳头、脐窝、骨关节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标志来确定腧穴部位的方法。如两眉之间取印堂穴,两乳之间的中点取膻中穴。
3.手指比量法
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其中,用中指中节两端横纹头之间距离(屈指时)作1寸的,称中指同身寸法。用拇指指节横纹两端之间距离作1寸的,称拇指同身寸法。用食、中、环、小四指相并作为3寸的称一夫法。
“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以此法确定人体穴位时,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
三、取穴要领
1.按照分寸,做到心中有数
2.观察体表标志定穴
3.采取适当的姿势取穴。不同的穴位对取穴姿势有不同的要求,常见的取穴姿势有站姿、坐姿、俯卧、曲体等。临证时还须依具体情况而定。
4.取五穴而用一穴,取三经而用一经
古人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必正之说。意思是取某一个穴位时,必须要了解它上下左右的穴位;定某一经时,必须要参照其周围几条经脉的循行。这样全面参考才能正确地定位取穴。
5.全身的经穴,督脉和任脉位于正中线,它们的穴位较易确定,因此任督脉的穴位常可作为两旁经穴定位的参考依据。而头部和肩部的腧穴比较复杂,取穴时须仔细分别。取肢体外侧面的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