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人体上的穴位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1-10-11 15:22   点击:90  编辑:仇容   手机版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腧穴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于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上的俞穴。经穴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因此以类相从地分别归纳于十四经系统中,它们是俞穴的主要部分,现有的361个经穴中,绝大部分是晋代以前发现的。


    十四经穴:


    手太阴肺经共11穴;手阳明大肠经共20穴;足阳明胃经共45穴;足太阴脾经共21穴;手少阴心经共9穴;手太阳小肠经共19穴;足太阳膀胱经共67穴;足少阴肾经共27穴;手厥阴心包经共9穴;手少阳三焦经共23穴;足少阳胆经共44穴;足厥阴肝经穴共14穴;督脉上共28穴;任脉上共24穴。


以上穴位的总数正好是361个,因此一般说人身上有361个经穴。其中十二经穴309个,是对穴;督脉和任脉上的穴位共52个,是单穴。


   奇穴:


    历代中医文献有许多关于奇穴的记载。如唐代《千金要方》载有奇穴187个,明代《针灸大成》专列“经外奇穴”一门,收有35穴。《针灸集成》汇集了144穴,足以说明历代医家对奇穴是颇为重视的。1985年在香港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第二次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上通过的经外穴名标准中,收录了以下36个奇穴:四神聪、当阳、印堂、鱼腰、太阳、内迎香、金律、玉液、聚泉、涌泉、耳尖、颈百劳、子宫、夹背、胃脘下俞、痞根、腰眼、十七椎、腰奇、肘尖、二白、中泉、中魁、大骨空、小骨空、八邪、四缝、十宣、髋骨、鹤顶、膝眼、内踝尖、外踝尖、八风、独阴、气喘。


    阿是穴:


    指以压痛点或其他病理反应点作为针灸治疗的穴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而定,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



死穴又分软麻、昏眩、轻和重四穴,各种皆有九个穴。合起来为36个致命穴。生死搏斗中,做为‘杀手‘使用。


  歌诀有:


  “百会倒在地,


  尾闾不还乡,


  章门被击中,


  十人九人亡,


  太阳和哑门,


  必然见阎王,


  断脊无接骨,


  膝下急亡身。”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眼部穴位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眼部穴位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脱?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致命36穴: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