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为什么说长期喝红豆薏米粥的人是错误的?那么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2-05-28 01:50   点击:214  编辑:雍岚   手机版

祛湿的方法很多。拔罐、艾灸、运动、食疗都是可以排除体内湿气的,而说到食疗祛湿,很多人第一想到的,都是红豆薏米粥祛湿,其实这真的是错误的,更不能长期喝。为什么说这样是错误的呢?看下你就明白

第一:选红豆就已经错了

中医说的红豆祛湿是指赤小豆,而红豆常备用养心,祛湿效果并不明显。

第二:薏米做法错了

薏米是祛湿,但是太寒了,一般都送建议炒过,或者烘干了,这样的薏米吃起来不会那么寒,就是长时间饮用了。

第三:煮的方法错了

为什么说煮的方法错了呢?因为赤小豆、薏米仁是比较难煮熟的,一般都是提前一一个晚上侵泡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否则是煮不出营养的。

第四:只祛湿,不健脾也是错的

都是活健脾与祛湿是相辅相成的,只改善一个,其实效果并没多大,就这样说吧,脾虚会加重湿气,湿气重会导致脾虚,这样一说,应该大家都懂了吧。

那么怎么样才能正确的食疗去掉湿气呢?

争去的祛湿食疗方可参考《本草纲目》食疗方——马齿苋薏仁茶

《本草纲目》里介绍了一个调理湿邪、健脾胃的方子——马齿苋薏仁茶,具体做法是将薏米仁炒到微黄,将薏米仁、芡实、赤小豆各5克用冷水浸泡半天(或用热水浸泡两小时),洗净后加水煮一小时,再加入1克马齿苋、淡竹叶、槐米、绿茶等食材,转文火煮半小时,待凉饮用,无需吃豆子。

马齿苋薏仁茶健脾祛湿的原理,其实《本草纲目》里有提及,马齿苋清热解毒,赤小豆祛湿效果好,还能消水肿、排毒,薏米仁祛湿且有一定的健脾、淡斑作用(炒过的薏米仁大大减轻了寒性),而芡实健脾作用一级棒,还可祛湿固肾(肾好了,利尿去水湿)。

其实长期喝,还有美白淡斑的作用,那些吹嘘祛斑的,我觉得夸张了,减肥也是可以的,湿气重导致的肥胖都是虚胖,马齿苋薏仁茶有利尿消肿的作用,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排掉了,人变得瘦一点是正常的。

中医素有“湿气为万恶之邪”的说法,现代人日常饮食荤多素少,爱喝冷饮凉茶,喜空调忌出汗,缺少运动,身体阴盛阳衰,体内湿气积聚。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作为资深的中医文化推广者,我对人的体质差异非常了解,必须因人制宜,实行个体化诊疗。

大家都长期喝红豆薏米粥去湿肯定是不对的。

① 你湿了吗?

一些人没有食欲,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马上会有饱胀的感觉,这是胃强脾弱的表现,是湿的征候。

日常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得特别疲劳,打不起精神来,小腿肚子发酸、发沉,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脾湿的人面色晦暗,发黄,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

若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则说明体内有湿热。

黏腻的大便就是湿的表现,说明身体消化功能异常。

体内湿气过重时,小便往往表现为尿不多,甚至尿量很少或尿得不痛快。有些女性白带量多,也是湿气的显现。

② 你错了!

不要一会说红豆错了,一会说薏米错了,它们都没有错,是人们自己错了。

中医里的红豆指的是赤小豆(红豆比较圆,赤小豆细长),赤小豆与薏米两种食材放在一起煮粥性微寒。

红豆薏米粥的正确做法,要先用热水把赤小豆、薏米仁浸泡一小时后再煮(寒凉体质的人可以把薏米先炒下再下锅煮),否则药效和营养很难融解发挥。

吃了等于白吃,还可能引发肠胃消化系统的不适。

将红豆薏米加水熬煮至绵软,其营养成份主要在汤汁中,多喝汤水比较好。

③ 你曾经吃对了,但长期错了!

如果经判断是湿气重,喝薏米红豆粥祛湿利水,又健脾胃。

脾是负责运化湿气的,但体质太寒的人食用多会伤脾,湿气更加挥发不出来,反而会加重体内湿气。长期食用,还会让人体水份丧失过多,造成阴虚。

④ 如何才能祛湿?

湿分很多种,自然祛湿方法也有很多。

一是根据体内湿气积聚的部位,服用中医祛湿的不同方剂。

比如说脾、肝、肾不同部位的湿,所用药方剂也不一样,要找专业中医师辩证诊治。

第二个方法是食疗,日常饮食中很多经常食用的食物都有不错的祛湿功效,湿气重的人不妨多食用。

薏米红豆水利尿除湿,尤其是对于水肿者功效更显著。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红豆、薏米、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入煲汤材料中,同样可以达到祛湿功效。

感觉身体湿气重、淋雨之后,可煮热姜汤,趁热饮用,全身发汗,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

另外如芒果等偏湿热,西瓜火龙果等偏寒湿的水果应少吃。

第三个方法,通过熏蒸(出汗)、针灸、刮痧、气功的等中医传统方法进行治疗也是有效的。

还有一些民间方法祛湿也挺有效的,比如说用药酒按经络,或通过一定的手法是拍打的方法。

运动也可以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问题之外,还有一部分与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环境中,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

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有关。

大家一定不要小看了这湿气问题!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