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运用中医理论,针刺相关穴位,从而达到治疗相关疾病的作用,中医在国外很火,很大一部分其实是中医针灸火。
很多人可能尝试过针灸,特别是一些颈肩腰腿痛效果非常好。有些针灸往往收费很贵,但是针灸的留针时间却不长,很多人就觉得“好不容易扎一针,你就给我多留针一会,这样效果好”,事实真的这样吗?
首先中医讲究辩证论治,针灸也不例外,所以针灸的穴位每个人不一样,很多医生给每个人的留针时间也不固定。那他们依据什么确定留针时间的呢?
1. 《黄帝内经》
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黄帝内经.灵枢.五十营》: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歧伯答曰:…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一万三千五百息,气行五十营於身。”
上面经文的大概意思是人的经气如果能保证一昼夜运行五十个周次,人就能够享尽天然的寿命。
一天是50周次,那每一周次是多长时间呢?
50周=24h=24*60min=1440min
所以经气运行一周的时间是1440min/50=28.8min/周
因此从针灸得气开始,经气循行一周是28.8min,所以留针时间就是28.8min。
2、《针灸甲乙经》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后世的针灸学发展几乎都是遵循本书。
本书对人体中的每一个穴位都写的非常的详实,叙述了各穴的部位、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以及留针的时间。
如:《针灸甲乙经》卷三 面凡二十九穴 第十
“攒竹,一名员在,一名始光,一名夜光,又名明光,在眉头陷者中,足太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壮。
丝竹空,一名巨 ,在眉后陷者中,足少阳脉气所发,刺入三分,留三呼,不宜灸,灸之不幸令人目小及盲。
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 外,手足太阳、足阳明之会,刺入六分,留六呼,灸三壮。”
上面每个穴位都写了“留几呼”,这就是指留针的时间;这里的“一呼”是指在人体安静的状态下:一呼一吸的完整过程。
所以每个穴位的留针时间又都是不一样,如果临床医生按照这个操作的话估计会被累死。
3. 子午流注
子午流注是中医发现的一种规律,在古代针灸疗配穴有专门的子午流注法,方法以十二经中的六十六个五腧穴为基础,结合天干地支五行生克,并随日时的变易推论十二经气血运行中的盛衰,开阖情况,作为取穴的依据。
子午流注认为,经气循环一周全身时间是两刻钟即为30分钟,所以从针灸得气,到经气循环一周30分钟,取针。所以针灸留针的时间是30分钟。
上面介绍了三种古代针灸的留针时间,其中第二个操作起来实在是太难,所以现在的医生,结合第一个和第三个,一般选择留针30分钟左右;在实际中具体留针多长时间,还是要看这个医生对针灸的认识,这个时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
其实不能说“留针时间多久适合”,而是“就此病人和病症来说,留针时间需要多久。”
《内经》认为, 针刺时, 所刺的经络不同, 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长短也应该不同。传统理论认为, 留针与否及留针 时间长短应考虑诸多因素, 如季节、病情、患者体质 及所取的经络腧穴。
在实验方面, 王樟连等研究留针 5、15 和 30 min 对心气虚患者搏血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留针 15 和 30 min 组左心搏血量改善最明显。
张栋等通过热像图观察了 74 例周围性面瘫患者, 研究留针时间长 短与针刺升温作用的关系, 结果表明: 留针 10 min 以内针刺升温作用较弱, 但维持时间较长; 留针时 间长于 30 min 组, 升温作用较强, 但消失也较快; 而 留针 20 min 升温作用强且维持时间较长。
对体质虚弱和久病的患者不应产生较强的针刺反应, 而应以持续弱反应治疗, 故留针时间宜 短不宜长; 对于热证患者不宜产生较强的升温作 用, 故留针时间宜短不宜长, 寒证则宜长不宜短; 对 于顽证、痛证如针刺反应不够强, 即不能达到治疗 作用, 冬季可多留, 夏季可少留。以上的实验结果表 明, 留针时间的长短的确产生了不同的针刺反应, 这在某些方面验证了传统理论。
所以,就目前来讲, 考虑到留针与否及留针时间长短与诸多因素有关, 在临床针刺治疗疾病时, 应根据节气、患者体质、病 情及所取经络腧穴来灵活掌握留针时间, 如果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矛盾, 应以病情为主, 进行辨证分析, 从而选择适宜的留针时间以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