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茶经书图片

来源:www.hn139.net   时间:2023-07-02 18:36   点击:25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茶经书图片

关于茶的对联

上联:吸来江水烹新茗

下联:买尽青山当画屏

上联:白菜青盐粯子饭

下联:瓦壶天水菊花茶

上联:山光扑面因潮雨

下联:江水回头为晚潮

上联:墨兰数枝宣德纸

下联:苦茗一杯成化窑

上联:雷文古泉八九个

下联:日铸新茶三两瓯

上联:从来名士能萍水

下联:自古高僧爱斗茶

上联:茶笋尽禅味

下联:松杉真法音

上联:茶亦醉人何必酒

下联: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联:最宜茶梦同圆

下联:休得酒家借问

上联:海上壶天容小隐

下联:座中春色亦常留

上联:香分花上露

下联:水吸石中泉

上联:开坛千里醉

下联:上桌十里香

上联:胸中有几千年历史

下联:凭卢仝七碗茶引来

上联:客上天然居

下联:居然天上客

上联:人来交易所

下联:所易交来人

上联:红透夕阳

下联:茶烹活水

上联:如趁余辉停马足

下联:须从前路汲龙泉

上联:汲来江水烹新茗

下联:买尽青山当画屏

上联:花笺茗碗香千载

下联:云影波光活一楼

上联:扫来竹叶烹茶叶

下联:劈碎松根煮菜根

上联:水汲龙脑液

下联:茶烹雀舌春

上联:竹雨松风琴韵

下联:茶烟梧月书声

上联:秋夜凉风夏时雨

下联:石上清泉竹里茶

上联:竹荫遮几琴易韵

下联:茶烟透窗魂生香

上联:松涛烹雪醒诗梦

下联:竹院浮烟荡俗尘

上联:九曲夷山采雀舌

下联:一溪活水煮龙团

上联:雀舌未经三月雨

下联:龙芽新占一枝春

上联:翠叶烟腾冰碗碧

下联:绿芽光照玉瓯青

上联:泉从石出情宜冽

下联:茶自峰生味更圆

上联:一杯春露暂留客

下联:两腋清风几欲仙

上联:龙井茶香飘宇高

下联:虎跑水溢满寰瀛

上联:一壶茗香观人生沉浮

下联:三个杯子叙世间冷暖

上联:四方来客坐一阵无分你我

下联:两头有路喝二杯各自东西

上联:客至心常热

下联:人走茶不凉

上联:竹雨松风蕉叶影

下联:茶烟琴韵读书声

上联:一帘春影云拖地

下联:半夜茶声月在天

上联:石鼎煎香俗物尽洗

下联:松涛烹雪诗梦初灵

上联:山静无音水自喻

下联:茗因有泉味更香

上联:青山似欲留人住

下联:香茗何妨为客尝

上联:煮沸三江水

下联:同饮五岳茶

上联:识得此中滋味

下联:觅得无上清凉

上联:听泉树下酒无味

下联:雨花石前茶更香

上联:不费办文钱,过客莫嫌茶味淡

下联:且停双脚履,劝君休说路途长

上联:处处通途,何去何从求两餐,分清邪正

下联:头头是道,谁宾谁主吃一碗,各自东西

上联: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

下联: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上联: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

下联: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上联: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

下联: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上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

下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

二、茶经书籍

《茶经》,其书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较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为唐代陆羽所著,此书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划时代的茶学专著,精辟的农学著作,阐述茶文化的书。

《茶经》将普通茶事升格为一种美妙的文化艺能,推动了汉族茶文化的发展。

总结而成的一套关于茶的精深著作。篇幅倒是不大,分上、中、下三卷,所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就、十之图,十大部分。

一共只有7000余字,但是字字珠玑,即使经过千年,饮茶风俗有了很多的变化,增加了很多茶叶种类,但是《茶经》对于今天的人们习茶、懂茶、饮茶仍然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就让我们跟随"茶圣”陆羽的脚步,开始学茶之路吧!

三、茶经的经

续茶经,清代最大的一部茶书,也是我国古茶书中最大的。作者陆廷灿。

作者陆廷灿,字幔亭,嘉定人,曾任崇安知县(现武夷市)。在茶区为官,长于茶事,采茶、蒸茶、试汤、候火颇得其道。它洋洋10万字,几乎是收集了清代以前所有茶书的资料。之所以称《续茶经》,是按唐代陆羽《茶经》的写法,同样分上、中、下三卷,同样分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最后还附一卷茶法。《续茶经》把收集到的茶书资料,按10个内容分类汇编,便于读者聚观比较,并保留了一些已经亡故的茶叶之家消息,茶书资料。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自唐以后阅数百载,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既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订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

目录如下:

陆廷灿(清)续茶经·前言

(清)续茶经·第一章 茶之源(一)

(清)续茶经·第一章 茶之源(二)

(清)续茶经·第一章 茶之源(三)

(清)续茶经·第二章 茶之具

(清)续茶经·第三章 茶之造(一)

(清)续茶经·第三章 茶之造(二)

(清)续茶经·第三章 茶之造(三)

(清)续茶经·第四章 茶之器(一)

(清)续茶经·第四章 茶之器(二)

(清)续茶经·第五章 茶之煮(一)

(清)续茶经·第五章 茶之煮(二)

(清)续茶经·第五章 茶之煮(三)

(清)续茶经·第六章 茶之饮(一)

(清)续茶经·第六章 茶之饮(二)

(清)续茶经·第六章 茶之饮(三)

(清)续茶经·第七章 茶之事(一)

(清)续茶经·第七章 茶之事(二)

(清)续茶经·第七章 茶之事(三)

(清)续茶经·第八章 茶之出(一)

(清)续茶经·第八章 茶之出(二)

(清)续茶经·第八章 茶之出(三)

(清)续茶经·第九章 茶之图

(清)续茶经·第十章 附录~茶法(一)

(清)续茶经·第十章 附录~茶法(二)

(清)续茶经·第十章 附录~茶法(三)

四、茶经文字

茶是古人的一种上佳饮品,但品茶赋诗更成了一种高雅的文化。而茶诗是文人墨客在品茶后对茶的赞誉和有感之言。她也是中国诗歌中的一个分支,虽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典籍中,茶诗所占比例非常小,但是在艺术成就上却美不胜收,不少篇至今脍炙人口。唐宋时期是茶诗创作的巅峰期,一些名人大咖纷纷亮相,把茶诗文化推上了一个高潮,笔者选几首经典的茶诗之作与大家共享。

第一首是唐·皎然写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唐代诗人皎然在这首诗里用饮茶的好处来诮(讥嘲)崔石的饮酒,并列举了东晋两个著名的饮酒人物:毕卓、陶潜。皎然讲述了他品饮剡溪茗的感受:第一饮达到涤昏寐,第二饮达到清我神,第三饮达到最高的境界——得道。同时指出茶是最清高的,而饮酒则是一种自欺。“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该诗首次提出“茶道”两字。把饮茶上升到“道”的意义上,是这首诗的独到之处,也开创了中国“茶道”之纪元。

僧皎然(公元约720-约公元803 ),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僧,谢灵运的十世孙。

皎然在文学、佛学、茶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颜真卿、灵澈、陆羽等和诗,现存470首诗。多为送别酬答之作。情调闲适,语言简淡。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

第二首是唐白居易的《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唐·白居易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未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不仅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还是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 文学家。他不仅诗写得好,而且还是一个品茶行家。原因就是他亲自种过茶树,对茶叶了解颇深,也常常得到亲友们馈 赠的茶叶。在这首《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描写了他与李六郎中之间的深厚交情,同时,最后两句“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 是别茶人”说出了他是一个品茶的行家。诗人懂茶,让茶更有了一种文化的依附,内涵更加丰富。这就是诗对茶的作用。

第三首是唐朝皮日休的《茶中杂咏·茶人》

《茶中杂咏·茶人》

唐·皮日休

生于顾渚山,老在漫石坞。

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庭从颖子遮,果任獳师虏。

日晚相笑归,腰间佩轻篓。

这首诗说的大致意思为:茶人出生在这顾渚山上,也在这漫石坞中慢慢老去。与茶人们聊天,他们说的都是这个季节的茶叶,茶叶闻起来还是很清新,香气很重,茶人们的衣服上也散发出阵阵茶香。颖子树已经把茶人们的庭院遮住,主人不在家,狗在庭院内叫个不停。茶人们要天色很晚的时候才从茶园中归来,脸上挂满了微笑,腰间挂着轻轻的茶篓。

诗人在与茶人的闲聊中体会到了茶人长时间在茶院中劳作的辛苦,茶与人都融合到一起了,才有了看见的和闻到的“语气为茶荈,衣香是烟雾”。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新唐书·艺文志》录有《皮日休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第四首是唐陆龟蒙的茶具十咏·茶灶》

《茶具十咏·茶灶》

唐·陆龟蒙

无突抱轻岚,有烟映初旭。

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

奇香袭春桂,嫩色凌秋菊。

炀者若吾徒,年年看不足。

这首诗的大致意思为:山中被雾气环抱着,如烟的雾气映射着早晨的太阳。锅中那甘甜清澈的泉水已经沸腾了,整个甑里的茶芽都已经熏蒸完毕。

高扬特殊的香气熏染着美丽的春色,茶叶鲜嫩的颜色已经接近于菊花版的黄色。灶下烧火的人如同我的门徒,每一年都会见到他。

陆龟蒙与皮日休,都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不仅是诗友,更是茶友,且两人在茶与诗上的造诣都非常高。两人在苏州偶然相识后,每日以诗歌唱和,评茶鉴水,让人羡慕不已。

在他们的诗歌唱和中,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具十咏》和皮日休的《茶中杂咏10首》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几乎涵盖了茶叶制造和品饮的全部,他们以诗人的灵感、丰富的词藻,艺术、系统、形象地描绘了唐代茶事,对茶叶文化和茶叶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懂茶、知茶才能让茶在诗文里升华,笔者介绍的这几位都是唐朝种茶、懂茶、知茶的高人,有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文化旗手,所以他们写出来的茶诗不一般,一直流传至今让人们津津乐道……

2019年8月31日于艾墨轩

五、茶经的作用是什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到处都散发着茶香。文化要以一系列生活方式来承载,茶文化承载的就是一种极富质感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和平安康的时代。在中华文化里,茶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真正文明的饮料。茶艺是饮茶风俗和品茶技艺的艺术结晶,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茶从早期的药用到后来的饮用,文人士大夫起了重要的作用。唐代以后,文人士大夫饮茶非常注重文化品位,把饮茶当作一种高雅风尚,使得饮茶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成为士大夫朝夕相伴的风雅趣事,出现了不少的茶诗、茶画、茶经以及不少饮茶成癖的人。谚云“三分解渴七分品”。当然解渴与品味的比例大小,随社会文明和文化发展的不同而不同,社会愈向前发展,饮茶人的层次愈高,品味的成分自然就越大。总体上,对茶的旨趣源于饮茶人的心情与茶性的吻合统一,只有真正的嗜茶者才能获得茶之韵味和乐趣。古人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一、 茶文化对现代生活的意义: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三千年道统在中国历史上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到了近现代在西方理性主义的冲击下,亦曾被彻底否决。但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冲突的日益加剧,天地人道和谐共处的问题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方面,新科技革命使人类拥有征服自然的巨大能力,积累了超过以往世纪总和的物质财富,展现出十分诱人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人的异化程度有增无减,现代文明创造的物质力量已达到可于瞬间毁灭人类的水平,这是“外在危机”;同时.现代文明形成的种种异己力量也在摧毁人的心灵,导致人的异化,“使人背离了他的真正目的”,“阻碍人的成长”,这是“内在危机”。于是,追求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三者协调共进的“可持续发展”,日渐成为世人的共识。人类的使命并不只是谋求在物质上掌握世界,从提高人类生存质量的意义上说,物质增长不是进步的目的,而只是未来进步的一个前提条件,通过这一手段的运用,使人类能够在精神上掌握自身,达到精神与物质的和谐统一。

茶道所蕴涵的超越、和谐、俭省等精神是值得我们大力弘扬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和谐”,就是谋求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维持新的平衡,协调发展,即指从那种根深蒂固的动物性的、重占有的、片面的生存观念提升到注重生存意义与生命质量,强调人、社会、自然全面协调发展因而具有自我反思、约束及调节机制与效应的属人的生存观念,求得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步调一致,做到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相结合,当代人利益与后代人利益相结合,发展经济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相结合,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持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同为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相辅相成。人既需激烈、昂奋、粗犷、豪放的阳刚之秉赋,也需平和、寂静、清悠、素俭、精进的阴柔之素质,阴阳共济,刚韧并存,乃有助健全人格之养成。酒性为阳,饮酒助豪情,茶性为阴,品茶添清雅。一侠一隐,一个热烈,一个冷静,故茶对人性的完善,有独特价值。

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二、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茶源于中国,中国历史最久,因此,也最懂得情趣。尽管,在中国历史上,富贵之家,过的是“茶来伸手,饭来开口”的生活;贫困之户,过的虽是“粗茶淡饭”,但都离不开一个“茶”字。总之,“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1、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把品茶作为一种艺术修养,讲求心平气和,和就是平和、柔和。在品茶中品情、品理、品德、品人生,享受修身养性,清静心灵的妙处,“志绝尘境,栖神物外”。品茶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2、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

3、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4、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茶道的目的不是为了饮茶止渴,也不是为了鉴别茶质的优劣。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陶冶情操,培养人的审美观和道德观念。

5、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茶本身也好,围绕在它身边的事物也好,都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更加和谐的生活艺术,将其推广,必有助于人类的和平与幸福。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面前。漫长的历史积淀使中国茶文化是那样的深沉和凝重,在它的广袤和无限丰富性面前,我们难以估量出那沉甸甸的分量。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