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朝人为什么爱吃羊肉?
1.在古代牛是主要生产工具,牛肉不容易吃到。狗肉也不错,从汉到宋都是民间重要肉食来源,但一般都是实在没肉吃,把自己养的狗狗杀了数量不大。猪肉地位就比较低了,苏轼在黄州拼命吃猪肉是因为穷,而黄州猪肉非常便宜,“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而黄州百姓可没有规模养殖生猪啊,黄州穷,顶多一家养一两口,可见确实是不爱吃。宋太祖赵匡胤就非常喜欢吃羊肉,他晚上跑到赵普家去问计,赵普招待他吃的是烤羊肉。他不吃猪肉传说赵匡胤是属猪的,所以爱护猪。他最喜欢吃的一道羊肉菜是“旋鲊”。北宋建立不久,定都于杭州的吴越国王钱弘俶去东京城朝拜宋太祖赵匡胤,宋太祖命令御厨烹制南方菜肴招待,御厨仓促上阵,“取肥羊肉为醢”,一夕腌制而成,叫做“旋鲊”,深受宋太祖及客人欢迎。因此,宋代皇室大宴,“首荐是味,为本朝故事”。从此以后羊肉就成了北宋风靡已久的肉,成为贵重物品
2.羊肉是常见的肉之一,有人不喜欢吃,嫌弃羊肉膻味,但有人爱得不得了。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在谈及宋朝的祖宗之法时说道:“饮食不贵异品,御厨止用羊肉,此皆祖宗家法所以致太平者。这句话的意思是饮食不追求奇珍异味,只吃羊肉就行,上升到了祖宗家法的高度。后来羊肉成为宫廷膳食的唯一指定肉类,宋皇室自然成为了羊肉第一消费大户。宋真宗时期,御厨每年要杀数万头羊。仁宗在位时期一度一天杀羊二百八十只,如果天天如此,一年下来可达十万余只。
3.统治者们对羊肉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赏赐及官员俸禄中都要送羊,所以巨大的消费导致供不应求,当时北宋还进口辽国羊肉,以至于,在统治阶级外的平民百姓也是很重视羊肉的食用,嫁娶这种大日子是羊肉必须出现的地方了,市场上的生羊肉与熟羊肉更是成为了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销产品,市场上的生羊肉及羊肉熟食都是人们争相购买的热销商。
4.在宋代能吃的起羊肉的都是土豪,宋代羊肉一般公务员是吃不起的,按照工资标准,衙门的三班每月薪水是七百钱,能买羊肉半斤。北宋祥符年间,有一个人在驿馆的房间墙壁上题了一首诗:“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朝廷闻之,谓如此何以责廉隅,遂议增俸。朝廷听到这样的说法,就回复说:如果不高薪养廉,照这样怎么能要求三班廉洁呢? 大宋帝国的高管想通过加薪叫小吏也能多吃到羊肉。可见宋代羊肉非常贵。
二、介绍古代医学的书籍有哪些啊?
中国古代医书繁多,主要以中医为主,其它如藏医,苗医,蒙医等,见于经书的书籍较少。
最出名的中医书籍,大概有如下几本。
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上下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实则成书于西汉年间。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脉象,藏象,经络等学说的理论基础。也是世人最耳熟能详的医书。
2 《本草纲目》
明文林郎,医药学家,药圣李时珍所著。其书52卷,192万字。历经27年,三易其稿。其书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最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3 《伤寒杂病论》
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所著。其书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至今仍然是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4 《神农本草经》
其书托名神农氏,实成书于汉代。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以三品分类法,分上、中、下三品。记载了365种药物的疗效,多数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它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这也对中药学起到了奠基作用。
5 《黄帝八十一难经》
其书署名秦越人,是古代中医学理论著作。本书以问答解释疑难的形式编撰而成,共讨论了八十一个问题,故又称《八十一难》。基本内容包括脉诊、脏腑、阴阳、五行、病能、营卫、俞穴、针灸、以及三焦、命门、奇经八脉等理论疑难问题。
6 《脉经》
西晋王叔和所作,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
7 《针灸甲乙经》
西晋皇甫谧撰,全书12卷,128篇。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吸收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精华。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厘定了腧穴,详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针刺深度与灸的壮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专著。
8 《备急千金要方》
此书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代药王孙思邈所著,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9 《温病条辨》
清代吴瑭著,为温病通论著作。其书建立了完全独立于伤寒的温病学说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倡养阴保液之法,并拟订了层次分明的温病治法方药体系,被称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著作。
10 《汤头歌诀》
清代汪昂撰。古代医方著作,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
除此之外,另有藏医《四部医典》
此书又名《医方四续》,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所著,共四部,156章。是一部集藏医药医疗实践和理论一体的藏医药学术工具书,藏医学的主要医典。
这些古书,如果觉得文言难懂的话,可以加以”图解“两字搜索。白话加上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能更好理解这些经典。如果想要系统的学中医,最好还是要有师傅指点。
三、古代人如何形容东西好吃?
这里应该提下我们的唐宋八大家,苏轼。我觉得是个特别有才华的吃货。对吃特别有研究。古人出口成诗,表达自己当时的情感。
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就很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芽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看样子苏先生应该饿了,看着一江春水在寻思着晚上该吃啥了。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江上渔者)
范老先生也是看出来,特别喜欢吃鱼啊。
当然除了诗词这些还有一些成语,也是体现了实物的精致跟美味。
食指大动 玉盘珍馐 秀色可餐 回味无穷 唇齿留香 色味俱佳 垂涎欲滴 八珍玉食 其味无穷 脍炙人口 爽滑酥嫩 肉汁四溢 口感饱满 回味悠长 软嫩滑爽 入口即溶 酥脆香口、口齿留香 垂涎三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