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琐记赏析?
《琐记》写于1926年10月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1月25日《莽原》半月刊第一卷第二十二期。1926年春天,段祺瑞政府在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鲁迅因抗议政府暴行而被通缉。这年8月他南下来到厦门大学任教。在这里,校长的尊礼读经,口是心非,对立派的打击排挤,使他异常的寂寞和苦闷。这段时期,他对以往的岁月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写了一些回忆往事的文章,《琐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写自己对衍太太的不满。衍太太是一个庸俗且老于世故的妇人。接着写促使他离开家乡到别处去的原因。衍太太搬弄是非,流言四起,使他“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于是,决定离开“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的家乡人,去“寻别一类人们去”。
其实,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求学,有它更辛酸的背景。自从祖父被捕入狱,他家的社会地位便迅速下降;加之,为营救祖父以及治疗父亲的病,家里几乎变卖了所有的家产,经济上也陷于困顿。这中间,鲁迅不知受到了多少歧视、冷漠和屈辱,世态炎凉的阴影早已笼罩了这个单纯少年的身心。
他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他对身边势利虚伪的人群十分厌恶,不愿意生活在这样恶劣的氛围之中。他满怀着对新世界、新知识的渴望,希望“走异地”求学,同时寻找另一种生活。可是因为经济困顿,他只能选择无需学费的学校。由此他来到了南京。
第二部分,作者叙写了在南京求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以及思想变化。鲁迅先是入江南水师学堂,这个学堂没有给他留下多少美好印象。名义上是新式学堂,开的课却不伦不类。守旧霸道的校长和世故迂腐的老师把学校弄得“乌烟瘴气”。供学生练习的游泳池因为淹死了学生,被填平了,每年还请一大群和尚来放焰口,捏诀,念咒,以此镇邪。
带着对水师学堂的失望,鲁迅来到矿路学堂。这儿似乎比水师学堂好些,不仅所开设的课“非常新鲜”,而且校长也较开明,带动了看新书的风气。尽管毕业时感到“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但这期间他所接受的新知识、新理论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进一步认识,对他以后的人生还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特别描述了自己阅读《天演论》时的感受与惊奇:
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噶也出来了。
文章的结尾,作者写了去日本前,请教一个曾留学过日本的前辈同学,因此而吃了的苦头,这或许就是不与时俱进地“进化”而应得到的结果吧。
琐记刻画了洋务学业内的“乌烟瘴气”,又对自己南京求学一段生活作了总结,在这里批判了当时的教育是学非所用,爬上二十丈的桅杆不可以当个好水兵,钻进二十丈的地道也不能做个好矿工。这说明当时教育和实践相脱节,作者对这样的教育非常不满。而一开始描写衍太太,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衍太太的不满和厌恶,表现了她的自私自利,奸诈,好推卸责任的形象。
二、朝花夕拾琐记好词好句摘抄?
《琐记》好词:
乌烟瘴气 决不埋怨 决不如此 角角落落 挺然翘然
严肃 裁撤 徘徊 远眺 爱抚 侮辱 迟疑
《琐记》好句: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赏析:平淡的几句话,却塑造出了一个背后经常怂恿孩子们干不好的事,事后又充当“老好人”的一个角色。
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自己当时被人冤枉时的心境,生动形象,简洁有力。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
惟有天造草昧……”
哦!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葛也出来了。学堂里又设立了一个阅报处,《时务报》不待言,还有《译学汇编》,那书面上的张廉卿一流的四个字,就蓝得很可爱。
三、琐记雷电学堂学习科目和内容?
琐记雷电学堂学习科目:雷电、矿路学堂。
内容:《天演论》探求真理、追求进步的强烈欲望。
所读之书:《天演论》、《时务报》、《译学汇编》。
看新书的风气便流行起来,我也知道了中国有一部书叫《天演论》。星期日跑到城南去买了来,白纸石印的一厚本,价五百文正。翻开一看,是写得很好的字,开首便道:“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机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撒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